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浅海滩涂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利用海洋,向海洋要财富,变海洋资源优势为海洋经济优势,在近几年已成为我国沿海省市全社会的共识。建设海上山东、海上辽宁、开海兴闽、发展滩涂经济建设海上苏东、实施“蓝色计划”等战略,纷纷从沿海省市最高决策层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海洋的高潮正在形成。在这个开发利用海洋的大潮中,我国有1200万公顷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和200多万公顷理论基准面  相似文献   

2.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江苏沿海滩涂地理位置、开发现状、资源潜力等方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开发沿海滩涂、加速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设想,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发展沿滩涂区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发展滩涂经济总体思路和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举措。从而为江苏沿海滩涂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江苏省委也提出了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江苏盐城市东濒黄海,南接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北靠欧亚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研究了海洋能开发对于沿海和海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我国海洋能的资源状况,阐述了我国沿海和海岛建设小康社会、海洋经济开发、海防建设、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对于海洋能的需求,进行了江厦潮汐能电站和山东大管岛波浪能实验电站案例分析,提出了鼓励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措施建议.海洋能开发对沿海和海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沿海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国际通道,它为全世界也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沿海地区一直成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我国沿海地区承载人口近5亿,创造全国GDP的58%,其中的海洋产业是沿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海陆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江苏省委也提出了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江苏盐城市东濒黄海,南接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北靠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 全市标准海岸线长达582千米, 约占全省的61%, 由南向北有王港、射阳港、中山港、陈家港等12个通海港口。现有浅海滩涂多达683万亩(1公顷≈15亩), 且每年继续以2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得夭独厚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我国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梳理相关定义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为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多项指标体现的,可识别和可量化的全部效益的总和;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统筹性原则,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选取自然岸线保有率等28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从而评价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地区加快海洋开发始于80年代末期,十多年来,沿海各地纷纷出台与实施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南北两端成绩斐然。近年来,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中部的江苏省盐城市,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不断加大海洋和滩涂资源开发的力度。最近,盐城市顺应大趋势,积极研究并适时提出建设“海上盐城”的战略目标,并把它作为跨世纪的宏伟工  相似文献   

10.
叶雯 《海洋信息》2002,(3):9-11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是一个滨海城市,海洋是阳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阳江的优势在海,发展潜力也在海。近十几年来,阳江 市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将阳江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阳江市建设“海洋强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回顾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滩涂开发的价值和问题,重点阐述滩涂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并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保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海洋经济活动、海上综合保障等方面对海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命题。在分析我国海洋技术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培育创新品牌、推进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海洋科技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同时提出具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海洋资源和区位,一直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前国家决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得沿海地区获得又一次高速发展的机遇。国家海洋战略倡导陆海联动,鼓励内陆城市和地区参与海洋开发和建设,与沿海地区一道共同承担海洋强国建设的责任。舟山是国家确定的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依据先行先试的新区政策优势,可以大力推动陆海联动,探索海上城市建设,以谋求跨越式发展;我国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当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依托,变内陆为沿海,积极参与海洋强国建设,并享有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的红利。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将是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许多沿海国家将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更应该重视开发海洋,建设临海工业带,发展海洋农牧化,开发建设海运网络等。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走科技兴海之路,抓科技储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沿海滩涂是我国海洋开发管理的重要空间资源,滩涂开发利用在实践中存在困境。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滩涂的法律性质及其具体的地理范围,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冲突。滩涂管理实践中,职权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研讨滩涂法律性质,明确滩涂开发利用的适格主体,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高效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海洋资源和区位,一直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前国家决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得沿海地区获得又一次高速发展的机遇。国家海洋战略倡导陆海联动,鼓励内陆城市和地区参与海洋开发和建设,与沿海地区一道共同承担海洋强国建设的责任。舟山是国家确定的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依据先行先试的新区政策优势,可以大力推动陆海联动,探索海上城市建设,以谋求跨越式发展;我国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应当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依托,变内陆为沿海,积极参与海洋强国建设,并享有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的红利。  相似文献   

17.
对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作为人口大国,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省市,沿海人口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开发和沿海人口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研究海洋开发与人口发展的协调统一性,使两者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通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消除贫困,使社会具有长期…  相似文献   

18.
沿海滩涂是我国海洋开发管理的重要空间资源,滩涂开发利用在实践中存在困境。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滩涂的法律性质及其具体的地理范围,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冲突。滩涂管理实践中,职权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研讨滩涂法律性质,明确滩涂开发利用的适格主体,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高效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19.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南临南海,是一个滨海城市,海洋是阳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阳江的优势在海,发展潜力也在海。近十几年来,阳江市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将阳江市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阳江市建设“海洋强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寄语海洋——沿海省市长们的话本刊编辑部·导语·'98国际海洋年即将来临,海洋世纪呼之欲出。在当今的海洋世界、海洋时代,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建成海洋经济强国,把富饶、强盛的海上中国带入21世纪,已成为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