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桥金矿床位于岷县北-宕昌北大断裂与窑上-石峡大断裂之间.金矿化严格受三叠系下部建造层下岩性段(Ta-1)硅质角砾岩的控制.硅质角砾岩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矿石为有机质含量高并具有黄铁矿化的硅质角砾岩,其黄铁矿环带发育.硅质角砾岩和纹层状硅质岩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未表现出热水沉积的特征,其Fe/Ti-Al/(Al+ Fe...  相似文献   

2.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钠长石—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招平断裂带上盘金矿床氢氧同位素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平断裂是胶东招掖金矿带的主要控矿断裂,其上盘金矿床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胶东群变质岩,金矿化以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研究表明,该区域金矿床H-O同位素组成为:δDH2O值为-100.15‰~-73.13‰,平均为-86.63‰;δ18OH2O值为4.78‰~10.12‰,平均为6.22‰,与下盘金矿床H-O同位素组成相同。显示出该地区成矿热液均以幔源为主,具有与招掖金矿带其它金矿类似的成矿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4.
德兴金山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南克拉通之间的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深大断裂带的次级剪切带中,是一个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超大型金矿床.金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均为与断裂(或者裂隙)充填有关的不同尺度石英脉系统.纹层状和透镜状含金石英脉结构表明金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同构造的,金的矿化与递进变形作用密切相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黄铁矿蚀变带中与金共生的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0.13~0.24 Ra,40Ar/36Ar比值变化范围为575~1 090,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以地壳端员的流体为主,有很少量的地幔流体参与.铁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值分别变化于-5.0‰~-4.2‰和4.4‰~8.0‰之间,与世界上大多数脉状金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值基本一致.含金石英脉中石英的氧同位素变化于12.4‰~15.3‰之间,其中的流体包裹体氢同位素值变化于-62‰~-73‰.根据这些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结合金山金矿床小尺度地质构造特征,笔者认为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并有少量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参与.金山金矿形成于地体碰撞过程中的转换压缩汇聚构造背景中.  相似文献   

5.
拉萨地块南木林盆地林子宗群火山机构内发育有斯弄多隐爆角砾岩型、热液脉型Ag-Pb-Zn矿床,该矿床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和辉银矿,蚀变矿物为绢云母、伊利石、玉髓、蒙脱石、碧玉、方解石、菱锰矿和菱铁矿,符合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对陆相火山岩中热泉喷口的硅质条带及穿切矿体石英脉进行了Si、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1)硅质条带的石英单矿物δ~(30)Si_(NBS-28)为-1.2‰~-0.4‰,记录有热水沉积S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古热泉硅华成因;(2)受后期火山热液作用改造的热水沉积硅质条带全岩δ~(30)Si_(NBS-28)为-0.2‰~+0.3‰,显示火山岩与热水沉积岩混合特征;(3)穿切矿体石英脉δ~(30) Si_(NBS-28)值为-0.8‰~-0.1‰,与热水沉积硅质条带石英单矿物Si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低温成因高Δ30Si同位素分馏值特征;(4)石英脉和硅质条带全岩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大气水与火山岩发生了水-岩交换作用的"氧同位素漂移"现象,说明成矿流体在火山岩地层中经历了长期的循环作用。因此,Si-H-O稳定同位素指示:矿区内仍保留有古热泉喷口,表明矿区自古新世火山岩喷发和成矿后,剥蚀程度低,"缺位"寻找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矿床的勘查潜力较大,低δ~(30)Si_(NBS-28)值石英脉和硅化是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位于藏南拆离系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受NS向张性构造控制,容矿硅质岩具有沉积韵律特征.典型矿化剖面硅质岩石英的δ30Si范围为-0.4%0~0.9‰,平均值-0.65%0,与热泉成因的硅质岩一致.硅质岩石英氧同住素(δ18OV-SMOW)变化范围-1.3‰~12.3%‰,多数在2,9‰-5.0‰之间,具有显著的低值,也与热泉成因硅质岩相近.容矿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具有热泉沉积特征而不是其它热液活动的产物.矿床硅质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18DV-SMOW变化范围为-138‰~-160‰,换算后的流体δ18OH2O值均为负值(-0.1‰~-15.9‰),明显要低于一般热液流体的δ18DV-SMOW与δ18OV-SMOW值,不同于藏南其他锑(金)矿床,而与藏南热泉(水)的分布范围近于一致.扎西康矿床与锑有关的成矿作用不同于低温热液成矿而更类似于热泉型矿化.这种热泉型锑矿化与藏南拆离系在新喜马拉雅期的伸展构造活动有关,并受伸展构造形成的SN向张性构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甘肃大桥金矿地质特征及其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尤关进  张忠平 《甘肃地质》2009,18(4):1-8,15
大桥金矿地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北缘,位于合作—两当金锑汞成矿带东段。金矿化赋存于三叠纪下部建造层下岩组(Ta-1)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均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沉积特征明显。金矿化严格受硅质角砾岩控制,金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纹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等。综合上述认为,该金矿具有明显的层控和岩控特征,属沉积改造型金矿。该矿床的发现对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吉裂谷区铅锌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波  邢树文  张增杰 《地质学报》2013,87(9):1399-1410
辽吉裂谷区发育有众多大中型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地区的青城子榛子沟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荒沟山铅锌矿和临江金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矿石S、Pb同位素分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数据显示榛子沟脉状铅锌矿δ34SCDT值介于-10.3‰~6.8‰之间,白云金矿δ34SCDT值介于-7.7‰~1.9‰之间,五龙金矿δ34 SCDT值介于0.8‰~3.6‰之间,荒沟山铅锌矿δ34 SCDT值介于6.7‰~17.8‰之间,临江金矿δ34 SCDT值介于0.7‰~1.5‰之间.研究区铅锌金矿床的矿石硫同位素主要有两种来源,其一来自于早期火山喷流沉积而成的地层硫,如青城子榛子沟层状铅矿矿体和荒沟山层状铅锌矿;另一类为后期岩浆硫,如青城子榛子沟脉状铅锌矿、白云金矿、五龙金矿以及临江金矿,此类岩浆硫形成过程中,对早期地层硫进行了混染.辽吉裂谷区典型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值变化较大,206 pb/204 Pb值介于15.72~24.02,207pb/204 Pb值介于15.32~16.43,208pb/204 Pb值介于34.96~39.79,不同的矿床其比值具有不同特点.研究区铅同位素μ值相对集中且较大,显示铅源具有上地壳物质特征,但均受到了不同铅源的混合.榛子沟铅锌矿脉状矿体矿石铅和岩体铅均为混合铅源,矿石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而岩体铅则是造山带铅与上地壳的混合源铅;白云金矿床矿石铅为造山带铅,而其岩体铅为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源铅;五龙金矿的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元古宙造山带铅,同时又有幔源铅的混合;荒沟山铅锌矿矿石铅一组为正常铅,微偏钍铅,来源于统一矿源层,另外一组铅为放射成因铅,即铀铅,而临江金矿矿石铅属于放射成因铅.  相似文献   

9.
西藏尼玛县达查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藏达查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达查金矿床矿物中硫、铅、硅同位素及包裹体水中的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 ,矿区内黑色炭质板岩、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闪长玢岩和石英黄铁矿脉中的δ3 4SCDT值分布范围为 1 1‰~ 1 6‰ ,平均为 1 4‰ ,与陨石硫或深源岩浆硫接近。地层铅、岩浆岩铅和矿石铅在构造模式图上主要落在造山带线附近。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44 0 8~ 5 0 1 8℃ ,δDV -SMOW 值为 - 12 6‰~ - 98‰ ,δOV -SMOW 在 2 0 8‰~ 8 84‰之间 ,为典型的岩浆水 ;矿石中热液石英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值的极差主要集中在 - 0 5‰~- 0 6‰之间 ,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硅质可能来源于基性或中基性岩浆岩。岩金矿的成矿物质可能有 3个主要的源区 :一是木嘎岗日群第二、三岩组 ,该岩组的海底热水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成矿物质 ;二是深部隐伏的原来特提斯海底的基性或中基性岩浆岩 ,它是金与硅的主要供给者 ;三是本区的中酸性岩浆岩 ,它是多种成矿物质最终集中成矿的主要中介。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受到大气降水或海水强烈改造的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时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物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也说明其为沉积成因;另外,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18 O值为20.3‰~21.6‰,与沉积成岩石英的δ18 O一致,通过硅质岩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该地区硅质岩形成温度明显的高于古海水温度,表明研究区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最后推断研究区硅质岩系是沉积成因的,且在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一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一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一钠长石一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一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一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川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产于元古宙裂谷带。矿化主岩为块状硅质岩和条纹(带)状硅质岩;块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85.66%~96.74%。条纹(带)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74.83%~87.52%;在TiO2~Al2O3和(K2O Na2O)-Al2O3关系图上和(Co Ni)-(As Cu Mo Pb V Zn)关系图上。其成分投影点均落入与海底热水系统有关或热水沉积岩区的硅质岩区;蓑衣坡矿区矿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且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叠加的成矿作用引起轻稀土元素含量升高;并具铈负异常、铕异常不明显的特点。矿石内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1~257℃,盐度w(NaClep)为6.2%~8.3%,成矿流体属K^ Ca^2 -SO4^2-型和K^ -Mg^2 -SO4^2-型。矿石的δ^34S值为-14.8~ 17.2‰。δ^18O值为4.9‰,矿石中石英的δ^18O值为12.4‰~16.3‰,位于热泉型石英的δ^18O值变化区间(12.2‰~23.6‰)。矿石中黄铁矿内流体包裹体的δD值为-116.2‰。其δ^O H2O值为-5.7‰,接近美国黄石公园酸性热泉的δD值和δ^18O值。含矿硅质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7.947~18.951,^207Pb/^204Pb比值为15.606~15.711,^208Pb/^204Pb比值为36.466~38.496。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属裂谷处于拉张裂陷阶段发生的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硅质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
查汗萨拉金矿是近年在新疆西天山新发现的一处金矿床,处于依连哈比尔尕构造带西端.矿体旱不规则脉状产于细品闪长岩构造破碎蚀变带及其接触带附近的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蚀变围岩中,围岩蚀变较弱.矿石中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并含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硫化物矿物呈自形粗晶或半自形结构,斑杂状分布在构造蚀变岩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还发现有硫(碲)银金矿和金铀化物等独特矿化线索,金矿物多赋存在黄铁矿中,以包体金、裂隙金和少量粒间金形式存在.金矿物形态以粒状和长角状为主,多为细、微细粒金(粒度<10 μm).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0~340℃.热液脉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为-92‰~-74‰,δ18Ov-SMOW为11.8‰~12.6‰,成矿流体显尔岩浆热液和变质建造水混合的特征.热液方解石脉的占δ13Cv-PDB为-8.92‰~-8.06‰,δ18Ov-SMOW为13.45‰~17.18‰,反映成矿流体中CO2主体米源于岩浆.硫化物206pb/204Pb为18.036~18.173,207pb/204pb为15.536~15.612,208pb/204pb为37.940~38.097,成矿金属具岩浆来源特征.矿石中硫化物δ34Sv-CDT为-9.8‰~-7.3‰,显示其可能与地层有关.查汗萨拉金矿为构造蚀变岩型中温岩浆热液矿床.小同于本区阿希金矿,是西天山金矿勘查中值得关注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 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 但研究程度低, 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 分析成矿物质来源, 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 矿体呈脉状产出, 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 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 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 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 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 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 –1.57‰~+5.26‰, 平均值+1.69‰, 具明显的塔式分布, 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 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 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 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 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 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 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 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夏家店金矿床处于区域性山阳-凤镇、镇安-板岩镇深大断裂交汇复合构造较为复杂且强烈的特殊位置,含矿岩系为寒武系水沟口组薄互层重晶石-碳-泥-硅质板岩、泥质岩、硅质岩,容矿构造为脆-韧性断裂,属于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金矿床。经多年勘查,矿床控制金、钒资源量均达中型规模。矿石类型可分为板岩角砾岩型、硅质角砾岩型、白云岩角砾岩型和混合角砾岩型4种类型。笔者详细介绍了主要矿体的地质和矿化特征,在总结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并指出了苏岭沟和Ⅶ号矿化带倒转背斜槽部是进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16.
石炭系黑色岩系中金矿田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在该处发育的交代矿柱中,不同构造-形态的矿石类型呈带状分布。已查明,δ~(34)S呈规律性变化:从上部层位脉状金-石英型矿石的正值(+2—+11.59‰)、往中部层位网脉状金-石英型矿石接近于零值(+1.96—+1.9‰)、至下部层位浸染状金-硫化物型矿石为负值(-6.04—-13.74‰)。同位素分析可以确定矿田不同构造断块中的断面水平以及确定构造垂直位移范围。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志留系铅锌矿床中硅质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秦岭泥盆系内产出的众多矿床中含有层纹条带状硅质岩-硅质板岩,对其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查明矿床成因和确定区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SiO2含量多在90%以上.硅质岩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地壳克拉克值,但富集Zn、Pb、As、Sb、Ag;硅质岩的Fe-Mn-(Cu+Ni+Co)×10图解表明硅质岩具热水沉积性质.硅质岩与矿石两者的稀土元素特点相似,具有ΣREE低(44.52×10-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REE/HREE=6.51)、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平缓趋势、铈负异常不明显(δCe值为0.97)和铕正异常明显(δEu值为1.42)的特点;硅质岩的δ30Si为-0.5‰~0.0‰,δ18O为17.8‰~19.9‰,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形成温度(84~101℃)也暗示它为海底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确定了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赋存于含矿性好的重晶石-硅质岩热水沉积岩系之中;矿床形成经历同生沉积成矿预富集,韧-脆性剪切构造叠加和后生热液改造金的工业富集过程,与本区古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大地构造演化密切耦合.成矿作用共划分为3期8阶段,矿石由3类11亚类型组成,体现出复杂改造的成矿过程.矿化矿物流体包裹体均-温度集中在199~300℃,成矿压力为370×105~820×105 Pa,具中-低温热液成矿特征;成矿早期流体包裹体盐度3.27(NaCl)%,中晚期5.25(NaCl)%;6件矿化矿物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为-7.86‰~0.37‰,δDH2O为-80.70‰~66.30‰,具有由大气降水向右横向漂移的以天水为主的成矿流体受到较强烈的改造;金矿床属于热水沉积-韧脆性构造叠加-大气降水为主含矿热液改造的微细粒浸染型(类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广泛分布。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研究和硅质岩主量、稀土和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茅口组硅质岩为沉积于台盆相中的热水硅质岩,其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含量为80.09%~97.91%,富集Fe、Mn等元素,Al/(Al+Fe+Mn)平均值为0.30;REE总量平均值为8.72×10-6,δCe值为0.39~0.81,为负异常,δEu值为0.35~5.85,从Eu负异常到Eu正异常;δ30Si值为0.2‰~1.2‰,与热水来源石英较为接近;根据δ18O计算出硅质岩形成时古海水的温度为34~89℃。热水硅质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和断裂有关,下渗的海水与岩浆热液混合,并被加温,溶解了大量SiO2等有关元素;然后以热泉形式通过断裂喷出,使附近海水中SiO2含量极大提高并沉淀。  相似文献   

20.
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δ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0.9~+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3.2~+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δ18O值为+13.3‰,δ13C值为1.2‰,上部层状矿石白云石的δ18O值为+14.1‰,δ13C值为2.2‰。下部脉状矿石和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2241、15.5245和38.2289;上部层状矿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0692、15.5020和38.1232。从下部脉状矿石到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逐渐降低,δ18O值和δ13C值等逐渐增高。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揭示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