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辽宁岫岩一号井"九五"和"十五"水温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省内地震活动后前兆异常,对2013年9月水温出现加速升高,幅度达到7‰,之后处于高值波动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岫岩"一号井"水温虽然日动态稳定性较差,对小震的映震效果不明显,基于2012—2016年营口—盖州及海城—岫岩地区地震活动性有明显加强,重力场异常目前尚未结束,省内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朝阳-北票断裂和下辽河盆地附近,2013年9月以来出现的中期异常呈北西向带状分布(包括岫岩水温),提出岫岩水温高值情况应该继续加强跟踪研判。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肇东痕量氢野外定点观测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TG-300H便携式测氢仪,对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肇东痕量氢进行野外定点连续观测,并对泰来3.3级地震震兆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肇东痕量氢表现为高值突跳,异常幅度大,持续时间短;氢气浓度4组高值异常,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通过对高寒地区肇东痕量氢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分析,为痕量氢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3.
郯庐带中强地震前后多参数综合异常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显  王琼  刘杰  唐兰兰 《地震》2012,32(1):40-48
本文应用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方法对郯庐断裂带进行时间和空间扫描计算。 时间计算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目标地震发生之前均有高值异常现象出现; 空间扫描计算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 震区及其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出现高值异常现象, 且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增强, 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域内或者附近。 中强地震发生后, 高值异常区逐渐缩小, 震后1年左右异常区域基本消失; 中强地震平静时段的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均无高值异常区域出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山西省定襄台水氡、静乐井水位存在的高值趋势异常特征,对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测,分析认为,山西流体的高值趋势异常反映了华北地震带区域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综合异常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琼  王海涛  唐兰兰  宋春燕 《地震》2010,30(1):98-107
本文应用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方法对新疆南天山西段多种地震学参数资料进行定量化的异常识别提取, 通过对该区中强地震前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全时空扫描, 定量识别了该区中强地震的前兆综合异常时空异常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南天山西段1980年以来发生的10次(组)中强地震前1~2年, 震区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均出现了高值异常变化过程, 震后1年左右高值异常区逐步分散、 缩小乃至消失, 而中强地震平静时段滑动极值概率普遍无高值异常区域出现。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于地震对应相关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方法对山西地震带及邻区进行时间和空间扫描计算,定量识别和提取该区中强地震前的综合异常时空特征。时间扫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目标地震前均有高值异常出现;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震区及其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出现高值异常现象,且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增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域内或者附近。中强地震发生后高值异常区逐渐缩小,震后1~2年异常区域基本消失;若高值异常区仍持续发展,可能是后续中强地震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大陆65 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S6.9 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S6.9 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 年10 月30 日,高值持续3 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 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S6.9地震,震中距离10 月31 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在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级地震前,武都数字化流体资料出现了明显的前兆短临异常变化.深部水温在震前10天出现了高值变化,浅部水温震前几天出现大幅度升高,变化幅度达1℃;气氡资料也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及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山东德州2号井2004年9月11日水氡高值异常变化特点,对水氡高值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详细调查影响水氡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合理推断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异常”是由于临近水井抽水引起的干扰,不是地震异常。研究论证了开展流体氡前兆观测与分析预报的同时开展流体氡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10号泉流量变化的多尺度小波分析与异常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10号泉开始观测以来的震例,利用基于小波分析的多尺度分析原理对乌鲁木齐10泉流量的日均值观测序列进行了分析,总结了10号泉流量多尺度分析结果的映震特征。10号泉流量的地震前兆异常绝大多数是高值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即一般都是在高值异常结束后几个月之内发生地震,个别情况下地震会发生在高值异常持续时段内。初步可以认定,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原理将流量数据分解成若干频段后,能够较好地识别和提取流量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11.
12.
井水位的“记忆”滞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昭栋  张华 《地震》1998,18(1):21-27
观测资料表明,井水位对信息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它与一般的位相滞后不同,在鲁29井现场试验也证明了井水位对井吕空气压力变化的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利用水平层状承压含水层模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井水位对井口空气压力变化响应“记忆”滞后现象,认为这种现象与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有关,含水层导不系数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用一般多元回归方法无法较好地扣除井水位中“记忆”滞后影响,作给出了一种可以扣  相似文献   

13.
卢汝圻 《华南地震》1994,14(1):7-15
利用新丰江30年来连续完整的形变资料,进行了“真值”研究.从定量分析、精度评估和绝对位移等角度,建立了一套以"真值"研究为基础的,用统一、连续、定量可比尺度表示的稳定状态分析系统。结果表明,总体位移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并反映了水库地震的典型特征。文章对稳定状态分析系统的现实意义做了归纳,并总结出一组具有预报意义的定量辨识指标.  相似文献   

14.
曲克敏 《地震研究》1992,15(4):426-432
本文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出发,探讨了地震学中与假说或理论相悖的“反例”现象,认为,在地震学“概念的延伸扩张”以及从假说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中,“反例”的启发与检验,发挥了积极的能动作用;辩证考察“反例”给出“Ⅰ 类反例与 Ⅰ 类否定”、“Ⅱ类反例与Ⅱ类否定”概念,对纷繁复杂的地震学“反例”进行了原则分类;本文还就数学、科学方法对地震学“反例”的识别意义作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谢晓峰  袁中夏  姚琳  王银 《内陆地震》2009,23(4):475-481
选定较可靠的人员伤亡盲估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快速盲估。与新中国建立以来宁夏及甘肃发生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对比,分析3种方法估算结果的差异性,认为在使用同一人口和建筑数据的情况下,前2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可信。  相似文献   

16.
17.
新疆"十五"强震动台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锰 《内陆地震》2006,20(4):317-322
在简要介绍“十五”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项目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与新疆“十五”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有关的固定强震动台网和乌鲁木齐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选台原则、规模、分布、设备配置、数据通讯、维护运行模式及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新疆“十五”数字强震动台网的建成,将使新疆地区的强震动观测在台网规模和密度、观测环境和技术水平、强震动记录的获取能力和质量、数据处理速度和信息发布功能等方面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山深水槽两侧第四纪地层错断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层人工地震剖面记录的金山深水槽两侧第四纪上部地层的“错断”现象,仍是在深水槽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冲刷面、冲刷陡坎被后期淤积而形成的在成分和结构上存在着物性差异的界面,也有一部分是深水槽演化过程中沿槽壁发生的水下滑坡。深水槽内部与两侧上部的反射界面不是同一时代地层的显示。因此,在金山深水槽两侧不存在第四纪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9.
门源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腹地,为狭长的新生代走滑拉分山间宽谷盆地。其中充填一厚约407~960 m、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红层",长期以来各项研究工作均未能于其中采获任何生物化石。因此,尽管各家均认同其属"第三纪"无疑,但仍对其确切时代存在着较大的争论,而对其时代的确定有助于正确认识门源盆地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红层"形成气候条件与南侧西宁盆地及北邻酒泉—张掖盆地古气候环境所作的对比,深入探讨认为其时代属中中新世,并初步分析了门源盆地形成的新构造运动大陆动力学机制背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