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刊后语     
华夏大地、青史悠悠、绵亘流长,古老文明赋蕴极其丰富的地震史料.国人、世人皆同赞誉,颂为"世界地震研究的金库".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的诞生,推动了历史地震的研究,中外的、全国性的历史地震学术交流频发活跃:继《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出版后、《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一、二集先后问世:在三次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基础上,《中国历史强震目录》正在加程编纂:等等.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震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为各国学者所公认。苏联学者于1977年出版了质量较高的《新编苏联强震目录》。日、美、英、印、菲等国的学者在历史地震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1983年召开的欧洲历史地震活动性专题讨论会,提出了从发掘史料到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套处理宏观地震资料的方法的建议。我国的地震史料在质和量方面都居世界前列。1956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50年代后期,在李善邦教授主持下,编出了《中国地震目录》,1971年和1983年又经两次修订。1976年唐山地震后,组织有关领域一千余人编纂更为详备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五卷,从1983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近年,我国学者正在大力开展地震史料的地震学分析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公元前23世纪,4千多年来积累的浩如烟海的地震资料,成为研究地震问题的金库。地震工作者多次对这些资料进行大规模系统整理,先后编辑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以及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历史强震目录的复核与评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对1988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简目》所收录的福建历史强震目录作了全面的修订。增、删、改地震16次,占原目录同一时段地震数的61.5%。本文通过核查,分析地震史料,利用中国东部烈度衰减规律,参考现今闽台地震的实际烈度资料,并考虑台湾强震波及影响,对历史强震参数变动较大的11次地震进行了复核与评述,认为其大部分地震参数的变动是需要商榷的。为此,对所增、删、改的地震分别  相似文献   

5.
从活动构造角度讨论1605年大震的"余震"地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磁场、断裂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地震影响场、发震机制等多方面分析,认为1605年琼山大震的几个6级左右"余震"置于雷州半岛东侧是与活动构造带吻合的,基本上合理,赞成1995年版《中国历史强震目录》所确定的地点.但认为这些"余震"属"地震迁移"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6.
1995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将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震中位置较以往版本作了大幅度变更.根据该震的历史资料,1966~1976年我国大陆发生的9次强震余震间距,东南沿海地震带6级以上强震的主震与余震位置关系,琼山大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我们认为变更琼山大地震余震位置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7.
郑福婉  艾买提 《内陆地震》1990,4(3):287-288
1985年出版的“新疆地震资料汇编”的地震条目中,有1882年和1889年两条7级地震,震中烈度8—9度,按其震中位置,两次地震分别位于和田、墨玉县交界处和叶城县城北,均处于昆仑山前的塔里木盆地,对此存有不少疑义。为此,我们查阅了我国、美国、苏联、世界资料中心等编辑出版的地震目录,包括195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7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编“中国强地震简目”;1977年“苏联新的强震目录”;1982年由固体地球物理世界资料中心N.V.Kondorskaya和N.V.Shebalin主编的报告SE—31;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1987年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  相似文献   

8.
16世纪初云南永胜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地震,长期以来其强度判定成为疑难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明实录》以及地方志中相关史料记载认为,由于对《明实录》相关记述解读有误,以及采信了“石门阙”“田陷成湖”等地方志衍袭夸大、与自然规律相矛盾的记载,并“捆绑”了大理、鹤庆等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高判了此震强度,导致其地震影响场有悖于地震影响衰减的一般规律。本文分析表明,此地震时间为“弘治十五年七月己亥(1502年8月31日)”,强度≤7级。此永胜地震的强度问题会影响该地区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分析、判断等。  相似文献   

9.
吴清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3,29(4):411-423
以199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 公元1911 年)》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中国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总体分布情况,然后对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历史强震的烈度点资料普遍偏少。在时间和强度上,公元1500 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很多历史大震没有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没能流传至今,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地震也仅有少数烈度点;公元元年以前,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且有缺漏,导致估定的最大震级记录不超过7 级;公元15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8 级以上大震记录。在空间上,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记载点明显较西部地区更为翔实。本文对单烈度记载点历史强震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既有仪器记录又有宏观考察的现代地震按照历史地震参数获取方法进行处理,以讨论烈度点稀缺对确定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90年8月29日至9月7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编辑组在长春集结,应吉林省地震局邀请,举行了历史地震专题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吉林省地震局副局长李继泰主持,来自云南、四川、广东、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省地震部门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历史地震研究者共5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中国历史强震目录》编辑组顾问谢毓寿先生专程到会,并做了学术报告.《中国历史地震目录》编辑组的闵子群、孟宪东、吴戈、刘昌森、江在雄、朱书俊、  相似文献   

11.
不可思议的现象近几十年 ,地震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解开了众多不解之谜。虽说如此 ,不解之谜仍然不少。对于过于复杂的现象解释不清楚倒情有可原 ,但对于一些极其简单、基本的现象也搞不清楚未免太说不过去了。比如说 ,太平洋板块每年以约 1 0 cm的速度由福岛县近海向茨城县近海、房总近海俯冲 ,可伊豆马里亚纳板块边界就是不发生大地震 ,你说怪不怪 ?这就是极简单、基本的不解之谜的例子。对这种现象长期以来有一种常识性的解释 :因板块边界面的摩擦几乎为零 ,故太平洋板块不受任何阻力 ,顺顺当当地向下俯冲。可是 ,单从…  相似文献   

12.
1 邢台地震促进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事件, 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 本文只能摘述一二.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发生以中国四川省汶川为震源的8级大地震.震源断层从都江堰市向东北延长到300 km附近,到达甘肃省、陕西省交界附近的巨大范围,造成死者、下落不明者总计8万多人的严重灾害.震源区的大小大到何种程度,可将此与6月14日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震源区作一比较,如图1.  相似文献   

14.
Earthquake     
Summary Original copper engraving depicting an earthquake is reproduc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渭南市位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渭河断陷盆地中西部,固市凹陷西南缘,地貌单元主要为渭河漫滩和Ⅰ、Ⅱ、Ⅲ级阶地。通过钻孔勘探、剪切波速测试、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脉动测试,结合场地地下水等资料,将小区划场地划分为四个Ⅰ级工程地质亚区和九个II级工程地质段,从而为地震小区划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和评价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218-219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地震现场流动观测任务;承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应急技术部门负责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维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在地震发生后,负责提供应急指挥场所和震区基本情况、辅助决策建议、地震应急专题图等文件、图件。在国内最近几次影响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政府和社会民众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8.
施甸5.9级地震震害与竖向地震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施甸5.9级地震震害现象的机理分析,清晰地发现竖向地震作用起重要破坏作用,与获取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竖向值相吻合。映证了在历次地震中许多地震工作常发现极震区竖向地震力起重要破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20.
河北文安地震与云南盐津地震震害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7月4日在河北省文安县发生5.1级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而22日在云南省盐津县发生的同样震级的地震却造成22人死亡,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本文对比分析了这两次5.1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震害情况,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南部地区地震灾害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