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俊 《贵州气象》2002,26(1):21-22,45
分析1990-2000年贵阳地区10年凝冻资料,得出凝冻预报指标,同时对利用T106和欧洲中心的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凝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贵州冬季凝冻预测信号和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对贵州冬季凝冻指数与前期天气信息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并确定了凝冻灾害的6个短期气候预测信号,建立了冬季凝冻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在1997-2000年的独立试报检验中,表明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顾欣 《贵州气象》2001,25(3):12-13
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常规及数值预报资料对2001年1月14-15日的一次降温,降雨和凝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用数值预报产品对该预报过程进行了分析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贵州凝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许丹  罗喜平 《高原气象》2003,22(4):401-404
以贵州省47个气象地面站1951—1996年的冬季凝冻指数为基本研究对象,分析凝冻指数场的分布特征及时间系数的演变规律,并分析了第一时间系数与冬季500hPa高度的相关场分布特征。根据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确定了5个重凝冻年和5个无凝冻年,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的冬季平均500hPa高度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凝冻年与无凝冻年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欧亚地区,重凝冻年呈“北高南低”型的距平分布,无凝冻年呈“北低南高”型的距平分布。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对1978-2019年铜仁市雨凇的基本气候特征,主要对1978-2019年铜仁市冬季凝冻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铜仁市强弱凝冻年,并建立近40a铜仁市冬季凝冻事件个例库,简要分析异常凝冻年的特征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近40a铜仁市雨凇日共出现1483d,万山站出现1088d(占铜仁市73.4%),除万山外雨凇均出现在12月、1月、2月;2.近40a铜仁市冬季共出现164次凝冻天气过程,冬季多出现4~5d的中级凝冻过程(占凝冻过程总数的47%);3.近40a铜仁市共有7a为异常凝冻年,异常凝冻年出现凝冻天气过程是凝冻过程总数的1/4,2008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特重级异常凝冻年;4.铜仁市冬季凝冻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时间上有不明显的递减趋势;5. 赤道太平洋Nino3.4区海温异常偏低,欧亚大陆500hPa高度场中高纬出现北高南低的异常环流,是铜仁市发生异常凝冻年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近60a铜仁市凝冻气候变化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铜仁市1951~2010年11月~次年3月10个气象站长序列气象资料和2005~2010年92个区域自动站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对铜仁市凝冻时空分布和凝冻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特重级凝冻灾害有6a,其中以2008年最重;铜仁东部凝冻重于西部;铜仁市凝冻指数存在明显突变,突变点在1987年,1986年以前变化较平缓,1987年以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铜仁市出现区域性凝冻过程占总数的71.7%,其中重级区域性凝冻过程偏多,占26.7%,其次是轻级凝冻过程;铜仁市可划为重级、中级、轻级3个凝冻等级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罗喜平  黄红  周成霞 《贵州气象》2005,29(Z1):10-12
利用1961~2004年冬季贵州省84个测站凝冻日数资料,分析了2004年冬季(2004年12月~2005年2月)贵州省凝冻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4年冬季在省的中部一线有3个明显的重凝冻中心,主要出现了6次持续凝冻天气过程,其中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严重的是2004年12月23日到2005年1月2日的凝冻天气过程,6个测站达到特重级凝冻标准;与过去40a相比,省的中部一线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重,全省平均凝冻日数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重的年份,凝冻集中期全省平均温度是1986年以来最冷的一年.分析这6次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都是有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在贵州南部形成静止锋;同时高空有低槽东移影响,并且有冷空气不断补充,静止锋活跃,使凝冻天气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8.
贵州典型凝冻年及无凝冻年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丹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1,25(3):14-15
以贵州 4 7个代表站的凝冻指数 ,按一定标准确定典型凝冻的 57个侯 ,对贵州凝冻天气过程的侯平均环流进行分型 ,并以贵州平均凝冻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主要依据 ,确定了贵州典型凝冻年 1983年和典型无凝冻年 1986年 ,诊断分析了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的 1月 50 0hPa高度场及距平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为强的负差值区 ,其南部为强的正差值区 ,强度达 +2 0位势什米 ;在亚洲地区为北正南负的差值分布。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1984年 1月为负距平区 ,在东亚呈“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 1987年 1月为正距平区 ,西欧脊和欧洲槽异常发展 ,冷空气主要侵入欧洲地区 ,东亚呈“北低南高”的环流形势 ,盛行纬向环流 ,东亚沿岸 50°N以南正距平占优势 ,东亚大槽平坦 ,是造成我省 1987年 1月无凝冻的一个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六盘水凝冻预报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2006年1月—3月的预报和实况对比分析,对系统在实际预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定位,找出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订正。"六盘水凝冻预报系统"在预报六盘水市冬季凝冻天气过程中具有一定参考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凝冻天气主要以雨凇形式出现,该文利用黔南州1968年12月—2018年3月12日地面观测站资料,分析了50 a来出现的雨凇和凝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初始时间、持续时间等方面,同时利用NECP/NCAR的2.5°×2.5°格点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究了黔南出现特重级凝冻和重级凝冻的500 hPa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凝冻天气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有明显的关系,尤其瓮安出现的凝冻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罗甸、荔波50 a来未出现凝冻天气;黔南凝冻平均初日在1月中旬到下旬初,平均终日在1月下旬后期;在区域性凝冻天气环流场分析中,高纬地区的冷高压位置越往南且强度越大,则影响黔南出现区域性凝冻天气可能性越大,尤其在太平洋副高西伸的情况下,凝冻灾害最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遵义市发生的严重的凝冻天气的气象要素,从凝冻持续时间、雨凇最长连续时间和凝冻指数三方面与遵义市历史上的凝冻情况作了比较,2008年均突破历史记录;讨论了凝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能源、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分析了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12.
遵义市2008年凝冻天气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遵义市发生的严重的凝冻天气的气象要素,从凝冻持续时间、雨凇最长连续时间和凝冻指数三方面与遵义市历史上的凝冻情况作了比较,2008年均突破历史记录;讨论了凝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能源、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分析了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13.
贵州暴雨洪涝,秋绵雨和凝冻的气候特征及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贵州省47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钭全省1951-1995年爆雨洪涝,秋绵雨及凝冻等灾害的气候特征及历年变化情况作了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并评述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3—2013年12月—次年2月贵州省84站凝冻过程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EOF、聚类分析、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冬季凝冻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冬季环流分型。结果表明:贵州省中部一线的区域凝冻发生频率最高,安顺西部至黔南州西南部区域凝冻持续时间最长,贵州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凝冻发生频率较低且持续时间短,因此受灾程度最轻。全省各站冬季凝冻日数一致偏多或偏少的情况所占比例接近80%。以贵州冬季凝冻过程中凝冻日数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4类,即特重凝冻区、重凝冻区、中凝冻区和轻凝冻区。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方法适用于贵州区域,在贵州冬季凝冻过程中W型环流占98.1%。12—次年2月各月W型环流所占百分率依次为92.7%、95.5%和95.0%,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结果可以更准确地体现贵州区域冬季各类环流的型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试预测贵州气候灾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纲 《贵州气象》1999,23(3):20-2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灾变预测方法,对贵州秋风,夏旱,倒春寒和凝冻指数建立了灾害预测模型,试作了1998-2000年的灾变年份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61~2019年贵州省85站逐日的雨凇、雾凇资料,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3个现有指标的对比分析,订正了贵州省单站凝冻过程的指标和分级标准,并根据新的标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凝冻过程的持续天数为3~39天,随着凝冻过程持续天数的增加,其发生频率呈指数下降。凝冻过程开始初日和结束终日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凝冻过程开始初日偏早/偏晚,结束终日也偏早/偏晚的现象。随着凝冻等级的升高,其影响范围在不断缩小,但大值区主要仍集中在26.5°~27.5°N,低值区仍在贵州省北部和南部地区,且59a间4个不同等级单站凝冻过程的站次均呈缓慢减少趋势。4个典型站的凝冻过程主要集中出现时间基本一致,1月占比最多,2月次之,而11月最少。分旬来看,主要集中出现在1月中旬至2月上旬,11月上旬最少。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1~2019 年贵州省84站逐日雨凇观测资料,确定了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指标,并根据新标准对区域性凝冻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 年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次数与累积天数均呈减少趋势,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均呈 “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变化特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均存在7~8a与3~4a的变化周期。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频发区及中心站点高频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一线,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发生频率较低。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可分为中东部型、中部型、中西部型、西部型及全省型共5类,其中以中西部型和全省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用带周期分量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贵州气象灾害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与贵州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春旱,夏旱,倒春寒,秋风,秋绵雨,凝冻6种气象灾害作研究对象,在对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序列周期期规律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筛选法,建立了邓序列各种延拓周期分量为预报因子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据此,对1998-2000年的6种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凝冻灾害预警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贵州凝冻灾害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确定了凝冻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并对欧洲中心850hPa变温预报及日本降水预报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将数值预报结果引入凝冻灾害计算模型中基本可行;同时还介绍了凝冻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凝冻监测和预报预警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2019年贵阳8个地面观测站冬季(12月~次年2月)雨凇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气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资料,通过EOF、M-K、小波及合成分析方法,对贵阳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9年贵阳市冬季及各月平均凝冻日数为10.7d,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多,开阳东北部凝冻日数达到20d以上;凝冻日数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12月与冬季凝冻日数变化为显著正相关,突变多发于20世纪70~80年代末,在1980~1990年及2005~2015年出现4a的显著周期变化;强凝冻年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呈现“北高南低”分布,强弱年差值距平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北正南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格陵兰、北美及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为正距平;强凝冻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距平为负,引起纬向环流加强,水汽交换增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偏北强风带南下低空冷锋生成,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云贵高原东北部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为凝冻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