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22,41(6):1765-1777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研究以引自西方的外生理论和偏重政治结构的静态视角为主。引入行为主义视角不仅能够强化对政治地理行为的理解和政治地理过程与机理的解释,而且能为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此,本文总结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题。具体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环境认知和情感/态度;其视角强调对微观机制的分析、偏重可检验的规律总结和对人们主观因素的考量;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为地理学、情感地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决策空间是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察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的直接影响、情感在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基于情感的政治行动合法性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界定评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科理论构筑、区域综合交通与区划、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空间效应等角度,回顾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梳理出该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研究的宏观脉络,并对其进行简单总结和评述。同时参考相关权威杂志,简单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然后根据我国的研究进展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探讨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趋向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转向,地理学向“软”的一面转向并关注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倾向于关注“社会→地理→科学”关系的历史解释,地理学家在科学史的地理解释思想上的贡献等理论基础上,拙文主要阐述科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在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体系上的独特性:①建构关注过去的、现在的及未来的“社会→地理→科学”关系;②践行“以任务带动学科”和“任务学科并重”的地理学发展方略,主要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③聚焦于科学活动因素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相关性分析方法论。基于这种独特性和地理学方法论精髓,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①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②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结构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等的影响;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的影响。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决定了科学地理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与地理学特征是一致的,促进着现代地理学微观上的“深”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疍民研究进展及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传统地理学的疍民研究以空间描述为主,近代地理学阶段的疍民研究着重描述文化的空间占用,而到现代地理学阶段则涉及疍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对疍民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法等传统方法为主,专门地理学视角的研究成果很少。从研究趋势看,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疍民研究应该从文化地理过程、文化保全、文化地理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周其楼  张捷 《地理研究》2013,32(8):1508-1516
近年来物联网在全球掀起巨大热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不仅将给生产运行、经济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将会给地理学带来深刻变化,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对象。深入分析物联网对于地理学核心概念以及信息地理研究方法带来的影响,构建物联网时代信息地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物联网构造了新的地理空间--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统一体,推动人地关系的改善;物联网时代的信息实时收集与处理特征,使得空间结构、产品空间、行为空间发生重要变化,信息作为区位的影响因素将得到增强,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休憩功能空间受到影响,物联网从规范产业链和改变消费行为两个方面影响商业模式,人的环境感应能力增强,影响人们的空间感知和空间行为;基于物理世界的海量实时数据,信息地理研究方法发生变化,实证、时间维度、微观尺度等方面的研究将会增强。进而,系统性提出物联网时代信息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一体化政策和信息、交通等设施的推进,乡村地区被纳入更为广泛的要素流通与经济过程中,乡村地区被内、外经济社会多重联系重新定义。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地理关系范式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乡村地区能否通过加强外向联系来削弱其地理区位边缘性这一核心问题,同时探讨了关系研究范式在中国乡村地理研究中的适用性,并试图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乡村关系地理研究框架。西方乡村地理学者提出了关系的研究范式以适应乡村地区新的发展背景,在关系视角的研究语境中,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主体被当作真正的研究对象,关注参与主体间各类“流”要素及其关系;同时,距离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地理空间呈现虚、实交互的特征,关系距离是对基于位空间的乡村研究的补充;此外,关系资本、弱关系和嵌入性等“关系”概念重新定义了乡村社会经济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地理区位与地方性特征仍然是乡村产业发展及参与外部竞争最重要的资本,但以通信、交通等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的改善对弥补乡村区位劣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因而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从制度空间、学习空间、“非正式”社交网络等“软”环境的建设着手,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本等“流”要素的移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医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医学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领域入手,系统总结医学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进展,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平台建立医学地理学的文献数据库,对高引用文献、高频词汇、作者国别和所属机构进行排名和识别。结果发现,医学地理学从关注“疾病”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到社区再到建筑内部向更广泛和更细致发展,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更多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研究内容热点包括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保健服务的空间关系、人们的保健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邻里环境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卫生与健康公平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医学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研究机构的最多,其次是地理研究机构。大量的医学地理研究主要来自于美洲、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本文认为医学地理学未来将向更广泛层面的福祉研究发展,研究的空间尺度将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加大对网络医疗等虚拟空间的深入研究,学科融合更广泛。  相似文献   

8.
论风水的地理学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今朝 《地理研究》1994,13(1):23-31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风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分析了其地理学价值,论述了其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关系,并明确了它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To study the complexities of race and geography, research and analysis should center on the fatally dynamic coupling of power and difference signified by racism. The author considers briefly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key frameworks geographers used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to account for racialized power differentials. To illustrat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pacities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ist geographical inquiry ought to consider, the author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for a new project—a case study of the U.S. during a period of unusually intense state‐building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race consists of space, place, and location as shaped simultaneously by gender, class, and scale.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国内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从体育的内涵辨析和学科演进梳理着手,对体育人才、体育产业、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场地与地理空间的关系4 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体育人才、体育产业、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均具有很强的地理特征和空间指向性,体育人才与地域文化和历史关系密切,体育产业受基本经济地理格局深刻影响,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特征;体育场地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科内涵在持续拓展,与地理学的交叉将是一个重要机遇;人文地理学在学科综合、关注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学科优势,能够很好地参与体育研究,推动体育现象的全景揭示和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中心研究课题是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从发展观点来认识地理学。再则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地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地域差异性。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和西方及苏联两大中心的主要地理思潮加以分析,说明了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12.
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前沿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始自行为革命,行为地理学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外延,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世界越来越向着多样化、个体性、动态化发展,人们的空间行为决策、选择的差异与个性越来越明显,空间与行为的交互越来越强,为行为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论文通过梳理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基础,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内涵外延,并指出行为地理学已经呈现出面向动态人地关系、面向个体生活质量及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前沿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行为地理学面临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的挑战进行讨论,并展望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以期为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理论地理学的内涵认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理论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出发,介绍了近代理论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其所具备的特点,最后对理论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4.
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帆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21,40(9):2638-2656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全球事件轮番冲击的背景下,公共卫生研究不断深化,已发展为全球性的跨学科议程及研究热点。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在数量上均经历了缓慢上升、加速上升和当前的快速上升阶段,但切入角度和关注议题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对这一领域概念、理论、方法的发展及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综合评述,探讨健康老龄化、健康不平等、融合健康考量的城市规划等议题下现有研究的主要争议、前景及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尤其指出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大流行等外部压力下暴露出的地理学研究契机,以期拓展视野、聚焦问题,为国内地理学者参与公共卫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Recent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have touched on the issue of insularity and the need to bridge the divide between the largely spatial–analytical 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the critical or qualitative research prevalent in urban, economic, and most other subfields of human geography. Transport geography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for being a quiet corner of our discipline that has lost its centrality largely because it remains withi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1960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sentiments by reexamining recent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highly cited geography journals to asses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vide exists within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 in human geography, as well as to explore issues of productivity and centrality of transport-oriented research in geography.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volving transport topics is much more prevalent and reflects a wider range of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an is frequently assum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vide between “mainstream”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other hum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hat necessitates much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 and other subfields and greater incorporation of altern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within the mainstream of transport geography. To that end, we propose a preliminary critical transport geography research agenda that is open to a variet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顾朝林  刘海泳 《地理科学》1999,19(3):237-242
本文全面地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形成过程、理论脉络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进展,并着重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即政治经济学分析、空间理论和社会-自然关系理论,最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林钿  江荣灏  朱竑 《地理学报》2017,72(4):671-684
采用人文地理学视觉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照片评定、眼动分析及定性分析对广东汕头澄海区上社村传统节庆活动(其“拖神”活动具有鲜明的身体表达特征)的空间进行了解译。研究发现,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身体的仪式化实践和体验可对特定的节庆时间—空间进行生产和维持,身体成为传统节庆意义生产的最小空间尺度。身体所能感受和分享的节庆情感作用于地方共同感和认同的建构,而持续的身体参与是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不断再生产和保持强盛生命力的关键。在具体研究中,照片评定和眼动仪实验等视觉量化方法的使用,通过对地方居民的空间情感体验进行直观而有效的测度,借助眼动轨迹的热点及瞳孔数据,有力地表明在传统节庆的展演空间内外,现场观众和外界“他者”的“凝视”与身体化的感知存在不同,表现出身体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对身体地理学内容的拓展和人文地理学新方法的应用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逐步由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的视角解读空间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特色,并由此赋予了文化地理学以新的广阔研究空间。本文在解析新文化地理学“解读空间”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索了解读空间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强调应该结合转型期中国的特殊语境进行文化空间的解读,以适应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态化背景下谋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