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清林  方明 《江苏地质》2009,33(1):40-42
针对矿山宕口边坡的现状,阐述了宕口边坡环境治理的步骤,宕口边坡的治理方法,介绍了原层基材喷附工程、植被工程,植被管理工程技术体系在矿山宕口边坡治理中的应用.对迅速建立符合绿化目标和自然植被演变规律、有效改善和恢复矿山宕口边坡的荒废生态系统,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植被建设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苏州市高新区对科技城的总体定位,以及对区内废弃宕口整治的初步设想,提出废弃宕口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对项目的实地勘察,经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及生态设计理念,依据宕口规划、植物配置的原则,对总体布局进行功能分区,使其符合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善生态环境[1]。整个设计保留了部分宕口实景,通过改造,使原来裸露的废弃宕口变成了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带来了一定的景观及人文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露采宕口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建立系统评价的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级,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极差区、较差区和一般区的范围和面积.结果表明,该区山体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地质灾害隐患多.但经过适当的恢复治理,大多数宕口和矿山废弃土地可得到利用.  相似文献   

4.
盱眙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军  邓涛 《江苏地质》2009,33(4):443-446
矿业开发对盱眙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历史上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废弃宕口遗留的高陡边坡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关停和矿山整合等措施的落实,保护矿山环境;通过废弃宕口的地质环境治理,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宕口披上绿装,修复生态,再造青山绿水,真正做到开发、保护、治理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保护(整治)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江苏省露天开采矿山环境保护和停采矿山环境整治的不同模式的特点、形成环境、采取的手段及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结合其适宜性的评价论证,提出江苏省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下的矿山环境保护(整治)模式,尤其是禁采区内停采、闭坑矿山环境整治模式和整治规划建议。土地资源紧缺的苏、锡、常地区的停采宕口。应充分利用土地置换模式,筹集资金,采取资源二次开发模式,将停采宕口成为土地开发利用新的组成部分;风景区内的采矿山宕口,拟采取景观再造模式,在恢复景区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新景;大型停采矿区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整治;在采矿山地区,应引导企业规模开采,集约化经营,建立矿产资源工业园,并引进全新的矿山环境保护理念(京阳模式),采取生态采矿法开采;砖瓦粘土矿应边开采边复垦,保护耕地,达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露采矿山整治中山体坡面表面积的两种计算方法:剖面法和小三角锁法。剖面法是把宕口坡表面分割成无数个小梯形进行计算表面积的一种方法。小三角锁法是通过对宕口坡表面数字化测量,根据测量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并在表面建立小三角锁,对所有小三角的面积累加得到面积的一种方法。小三角锁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邱祖林  周启钢  陶芸 《江苏地质》2006,30(4):310-313
分析及阐述了丹阳市嘉山风景区废弃宕口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明确了工程治理原则和总体目标,从治理方法、规划方案、项目保障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露采矿山是江苏的主体矿山,占用并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资源禁采后,采矿宕口的复垦给土地资源紧缺的江苏带来了增量土地资源的广阔前景,尤其是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复垦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分析全省露采矿山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不同特征的基础上,初步估算全省露采矿山可复垦的土地资源面积及可复垦土地资源类型,并对土地复垦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为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简述了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在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学过程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方法和生态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在恢复生态学研究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湿地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13,自引:0,他引:113  
湿地恢复研究是当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从湿地恢复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恢复与湿地恢复的基本内涵,简述了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的进展。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分析了湿地恢复了3个基本原则,即可行性原则、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美学原则。也阐述了湿地恢复的主要目标。从沼汉、河流及河缘湿地、湖泊出发,简述了湿地恢复的基本策略。文中还从生态、社会、经济相整合的角度剖析了湿地恢复的复合性问题。文章最后对湿地恢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粗犷发展形成了大量破损山体,造成周边环境恶化,治理难度大。目前,对破损山体主要治理方式为覆土绿化、生态重建,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甚至会破坏客土源地生态环境。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南武山区废弃石灰岩矿山经过改造设计和施工,建设山地光伏电站,为破损山体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主要采用削坡排险、危石撬除、主动网铺设、被动网架设等方法,有效减少了崖面崩塌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光伏设施布设腾出了大量场地。另外发明了简易运输工具,解决了崖顶材料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石源龙铀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效果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友良 《福建地质》2010,29(3):275-278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及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武夷山石源龙铀矿区地质勘探设施放射性污染危害及造成的安全隐患,采取"封、挡、疏、填、清、盖、植"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探讨铀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严重的土地退化已经成为制约吉林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生态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结构失调、功能减弱是导致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本区的生态环境是防治土地退化的前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比例;集约化利用耕地,加大投入,重点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农村替代能源,解决烧柴问题;加强管理,恢复草原生态,提高牧业的经济效益;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加强法制,用经济手段保障土地质量;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与相关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在阐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常见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依据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尝试构建了治理工程产生的城镇发展效应评价模型。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四川省华蓥市及北京市史家营乡为例,进行了效应试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喀雅克登塔格地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片麻岩、大理岩中,发现了一套变质侵入体。岩性为眼球状黑云二长片麻岩,经同位素年龄测定时代为新元古代,侵入体具有过铝钙碱性系列的特征,是同碰撞环境下岩浆作用产物。该套变质侵入岩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前震旦纪基底的深入研究及更进一步恢复和确定喀雅克登塔格构造岩浆带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津滨海新区海积软土工程特性较差,难以直接满足工程建设要求,需要进行相应地处理。文中介绍了以天津海积软土为原料的水泥土掺碱性外加剂的固化效果,并对其固化效果进行了现场验证试验以及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对水泥土强度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能节省工程费用,值得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姚炳魁 《江苏地质》2005,29(3):157-16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模型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再现盐城市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对地质环境控制的要求,规划、预测了到2020年12月底,第Ⅱ、第Ⅲ和第Ⅳ承压含水层中的最低地下水位分别恢复到-20m、-30m和-40m时,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地下水的最优开采布局。  相似文献   

18.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李钢 《探矿工程》2017,44(3):65-68
针对宁波市宁海县宁东区块某厂房室内地坪沉降现象,在分析沉降原因和沉降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条件对几种加固方法进行了对比,确定采用锚杆桩 梁板结构加固方式对地坪进行处理。研制了多功能小型静力压桩机、采用了小创面多级挤扩贯穿排障法等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实现了复杂环境条件的特种专业工程的顺利施工。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