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铜在海水及以扁藻、轮虫、对虾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的积累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各种海洋生物都能直接从海水中吸收铜,铜可沿着海水→扁藻→轮虫→仔虾传递。文章还探讨了本食物链各环节积累铜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生物个体铜的累积量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纤毛虫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部分类群是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生物。该研究跟踪了2020年7~10月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多种环境因素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现场喷洒,发现改性粘土对纤毛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故结合室内实验,探究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虾池内纤毛虫及2~5 µm微微藻的密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捕食-被捕食关系,后者可通过食物丰歉的方式上行控制纤毛虫;虾池水温为20~25 ℃时更易于纤毛虫生长;纤毛虫偏好较低盐度的环境。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改性粘土调控水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密度;进而通过室内实验初步探讨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及机制,发现氧化复合改性的硫酸铝改性粘土(MC II)可有效去除纤毛虫,该研究将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铜在海水及以扁藻、轮虫、对虾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的积累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各种海洋生物都能直接从海水中吸收铜,铜可沿着海水→扁藻→轮虫→仔虾传递。文章还探讨了本食物链各环节积累铜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生物个体铜的累积量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三种藻类相比,红色哈卡藻添加组中纤毛虫、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HNF)和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 PNF)的丰度最高(P<0.05),但该组微型鞭毛虫的营养结构(HNF/PNF)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北半叶紫菜藻胆体的光谱特性和光能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藻的光合器是由叶绿体和藻胆体组成的。藻胆体由多种藻胆蛋白和在结构上起连接作用的无色蛋白或多肽所组成。藻胆体与类囊体片层紧密结合,在单位类囊体的片层上藻胆体的数目因生物种类不同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一般为400—1200个/μm~(-2)。 藻胆体的功能是捕获光能和将光能传递给类囊体片层上叶绿素a,以进行光合作用。 红藻藻胆体中藻胆蛋白之间光能传递顺序为:R-藻红蛋白→R-藻蓝蛋白→别藻蓝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秋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和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9月到10月间在南海北部海区对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期运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监测对象,估计了该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的水平。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纤毛虫群体中以多膜纲寡毛目为主,有16种,其中寡毛亚目纤毛虫4种,砂壳亚目纤毛虫11种。各站纤毛虫丰度比较低,在9~102ind/m3之间。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k)在0.03/d~2.13/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在0.01/d~1.06/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Pi)在0.089%~65.23%之间,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Pp)在33.63%~86.04%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受其丰度的影响,同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显示,在南海北部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在初级生产力传递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取自中国对虾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增高,等鞭金藻可作为钟虫、聚缩虫、壶鞘虫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2012年6月份桑沟湾藻华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纤毛虫群落结构,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藻华原因种为一种直径为2μm左右的小球型藻类,细胞形态和粒径均与近年来在中国秦皇岛近岸海域频繁引发水华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相似。藻华发生期间,调查区海水中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高达109个/L,高于2011年同期调查区该物种藻华期间的细胞丰度(108个/L)。除藻华原因种外,其他浮游植物共鉴定38种,隶属3门23属,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纤毛虫共鉴定3属5种,以砂壳纤毛虫为主,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细胞丰度分布方面,藻华原因种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硅藻细胞丰度在位于湾口处的6号站位最高,并向湾内和湾外递减;甲藻和纤毛虫细胞丰度均从湾内向湾外降低,这分别由优势种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的分布决定。分析发现,调查区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与海水温度和层化系数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与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细胞丰度呈良好的正相关性,这两种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藻华原因种的摄食能力值得探索。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调查区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93年厦门湖生态调查的结果,并与1982年比较,评价了10a来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同时分析了目前水生生物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及水质指标与渔业水质标准的差距,指出当前湖水体仍属严重污染,生态仍较脆弱,还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治理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翠霞  张武昌  赵楠  肖天 《海洋学报》2011,33(1):127-137
于2006年11月19日至12月23日(秋季)和2007年2月22日至3月11日(冬季)在东海陆架区(25°-33°N,12°-127°30'E)的6个断面(E1-E6)调查分析了浮游生活的寡毛目纤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秋季纤毛虫丰度为0~1 795个/dm<'3>,生物量(C)为0~2.36 μg/dm<'3...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对黄海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 prolifera)及海水池塘4种优势大型海藻,即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扁浒苔(Ulva 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率,比较了对浒苔与其他不同类型饵料(包括人工饵料)的摄食,开展了不同密度的中华原钩虾对浒苔的现场摄食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饵料吸收率与海藻的含水量成呈正相关,表明该端足类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对不同类型饵料的摄食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除了摄食海藻,对豆粕、虾饲料等人工饵料也具有较高的饵料吸收率,表明其可人工投喂培育。中华原钩虾具有一定摄食节律,夜晚摄食量高于白昼,表明夜晚投喂有利于中华原钩虾摄食,可减少饵料污染,有利于清洁生产。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摄食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摄食率和存活率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表明高密度时中华原钩虾竞争摄食增加了饵料消耗,同时中华原钩虾为抵抗养殖密度过高造成的竞争而增加能量等消耗。  相似文献   

15.
选择典型的海洋生物进行其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是指示生物反映环境变化的一种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2,3]。孙道元等曾用过指示生物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来反映环境的变化 ;也有不少科学家用过海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作为指标 ,进行环境监测。这些方法都是粗略地对环境进行评估 ,而对海洋污染究竟是什么元素造成的 ,污染物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海洋的 ,又是什么时候造成污染的等具体表1 取自团岛中潮区和汇泉角中潮区的不同藻类的体内元素的含量Tab .1 Elementalcontentsinalgaefromthemiddlei…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志珍 《海洋与湖沼》1995,26(3):317-322
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地、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和巴里坤湖采集水样5份。鉴定出蓝藻5种,绿藻8种,硅藻8种。结果表明,均是典型的耐盐或喜盐种类,但其种的多样与水体的盐度呈负相关,藻类种群生物量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重金属污染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基于2014年10月博贺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海水和生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目标危险系数评价海水质量和人类食用海产品而摄入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海水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大部分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b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莲头岭附近站位,很有可能是受港口区和产业园区排污的影响;水质等级为较清洁和清洁,海水重金属污染的整体程度较低;生物重金属含量大部分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总体较高,其中软体类的重金属含量整体较高且Pb和Cd含量较高,鱼类的重金属含量整体较低但Hg含量较高,所有生物的Cu和Zn含量均较高;各生物重金属污染的目标危险系数均小于1,人类食用生物样品的海产品而摄入重金属没有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水质肥沃,生物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每年注人海湾的污水殊为可观,对近岸水域造成很大威胁。为此,1978-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天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南开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协作组,对渤海湾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其部分成果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损害日益加剧,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温州市旧城改造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水质、沉积物、生物等监测数据,基于倾倒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实际损害程度,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海洋损害评估框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成果参照法等模型计算倾倒活动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害,并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损害为1 332.61万元,一级损害类型中支持服务价值损害最大;(2)鱼卵和仔鱼、生物多样性及基因资源、气候调节和维持空气质量为倾倒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类型,损害价值分别为251万元、379.26万元、342.18万元,三者之和比重达73%;(3)基于生态修复海洋损害价值为1 522.37万元,其中海洋生态修复费用最高,为1 167.65万元;(4)将两种评估体系的海洋生态损害价值的平均值作为温州市旧城改造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补偿标准,为1 427.49万元,单位面积补偿标准为0.79万元/hm~2·a。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惠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为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利用2016年春季和夏季惠州市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选取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4个环境因子,分析其近岸海域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海水环境质量,并评价海水有机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优于夏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主要超标因子;港口航运区海水环境质量良好,其他功能区均有环境因子超标现象;近岸海域受到有机污染,旅游休闲娱乐区在2个季节均受到有机污染;海水环境尚未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