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个热带海洋环流模式的比较T.Stockdale等著。一、引言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项目(TOGA)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适用于热带的海洋环流模式(OCCM)。1990年在TOGA数值试验组的主持下,对七个OGCM作了比较。其...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洋钻探可望在1999年2~4月实现SOUTHCHINASEADRILLINGBECONDUCTEDDURINGFEB.~APRILOF1999由我国学者为主提出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ODP建议第484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1年11月15日~12月20日中国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简称CWOCE)首航ADCP测流资料并结合日本气象厅的ACM次表层测流资料(1992年1月20日~2月15日),描述了菲律宾以东的海流特征。同时应用该航次CTP资料计算了各观测断面的地转流流量,并用盐度跟踪讨论了北赤道逆流(NECC)、黑潮和棉兰老海流的水源。计算和分析表明,本航次期间有3个强流区,即黑潮源头区、棉兰老沿岸区和北赤道逆流区。此外,本航次本区海流特征与1986/1987ENSO事件同期的海流特征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向阳红五号”调查船于1992-1993年TOGA-COAQRE(Tropical Ocean and 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强化观测期(IOP)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观测到的CTD,海面气象等资料,计算了海表barrier layer(壁垒层)厚度。并对该海区壁垒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作初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极科学考查内容介绍SOMETHINGABOUTCHINA'SARCTICSCIENTIFICINVESTIGATION北极系统是整体地球系统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全球尺度的大气对流和大洋环流,因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之一。在近年全球变化的研究浪...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3年ENSO事件爆发(4月)前酝酿时期“热带大洋与全球大气-海洋耦合响应试验”强化观测阶段“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155°E,2°S定点海洋气象和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上空辐合对流区边界层内也有等温或逆温层存在,大气边界层物理参数变化与大尺度海-气变异有密切关系,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加强、东移,边界层上部逆温层出现概率明显增大,边界层内高湿层湿度减小。另外,边界层内实测风速、风向廓线随高度的变化基本上不服从Ekman规律,但由其平均,分量合成得到的平均风随高度的变化却基本符合Ekman规律。  相似文献   

8.
采用TOGA/COARE国际合作考察期间(1992年10月-1993年2月)获得的267次定点(2°S,155°E)定时高空大气探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92年12月-1993年2月低空存在一支西风急流,有两次分别持续半月之久,而1992年11月的两次赤道西风急流,因无赤道高空急流配合,仅持续2d便消失,本文还指出:(1)赤道低空西风急流是各种海-气指数产生ENSO异常的重要信息;(2)赤道  相似文献   

9.
采用TOGA/COARE国际合作考察期间(1992年10月─1993年2月)获得的267次定点(2°S,155°E)定时高空大气探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92年12月─1993年2月低空存在一支西风急流,有两次分别持续半月之久,而1992年11月的两次赤道西风急流,因无赤道高空急流配合,仅持续2d便消失。本文还指出:(1)赤道低空西风急流是各种海-气指数产生ENSO异常的重要信息;(2)赤道高空急流有滞后赤道低空急流2d左右的响应关系;(3)赤道低空急流是纬向水汽输送的狭窄通道。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以来的ENSO事件与我国气候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英  钱粤海 《海洋预报》1998,15(4):14-23
本文介绍了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ENSO事件,并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环流特征出发对这几次过程,以及ENSO事件爆发当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我国夏季降水和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热带海洋大气异常状况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CCOP资源评价与规划(REP)项目简介CCOP的资源管理工作组(WGRA)和油气资源管理(OGRM)项目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了,其成果包括地质系列图、勘探层图集、(资源评价)软件,其次还有CCOP成员国之间、CCOP成员国与赞助国挪威之间的技术转让,...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三年卫星高度计(TOPEX/POSEIDON)资料和涡分辨率的海洋环流(POP)模式模拟计算的海平面高度资料,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的方法,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准30d 周期的振荡集中出现在东太平洋(160°W 以东)赤道两侧,分别以5°S和5°N 为中心的纬向带状域中;准90d 振荡出现在分别以20°S和20°N为中心的南北二个纬向带状域中,北太平洋西部振荡最明显;准60d 振荡集中出现在分别以10°N和10°S为中心的带状海域中,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更明显,但比准90d 振荡信号弱;从TOPEX资料分析还发现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70°W~120°W),准60d 振荡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西太平洋和边缘海的沉积岩分布KenjiNemoto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正在组织编制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地质/地球物理计划(GAPAProject)地图册.1991年已经出版了大西洋图册的成果.该图册包括了最新...  相似文献   

15.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4,18(5):23-24
近30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并成为综合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的更高层次的学科。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主要包括3个计划:1.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3.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已决定开展统观念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与已经起步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相似文献   

16.
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海平面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莱斯利·里卡兹;萨利·道尔;不列颠海洋数据中心,英国伯肯黑德,比德斯通观测站)英国不列颠海洋数据中心(BODC)受委托和夏威夷大学一起为WOCE联合负责海平面数据汇编中心(DAC)的工作。BODC...  相似文献   

17.
热带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与中国降水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明 《海洋预报》1999,16(4):7-25
用奇异谱分析(SSA)揭示了1951~1989年期间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旋转空间分布型主要的长期振荡过程及其对北半球500hPa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热带海陆面温度存在四种显著的旋转空间分布型:ENSO、NAU、TAL、SA型,其活动区域分别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澳大利亚北部洋面、热带大西洋、中国南海附近,重要长期变化分别表现为线笥增加、减少,35年左右和6~8年周期振荡,中国降水场的主要响应区域在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和东北地区、江淮下地区,它是由热带这四种不同区域热源异常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环汉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同时,由旋转奇异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和夏季中国降水量主要耦合相关型及其长期变化特征,发现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民尺度海温异常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合作第7航次(1989年10月16日~12月4日)、第8航次(1990年6月1日~7月16日)的海上船舶观测资料,对影响季和年际时间尺度全球平均大气环流演变的下垫面重要物理量变化,如海表水温(SST)、表面风场、表面通量和海表净热量收支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这些现象学的图型或诊断分析,对改进区域气候特征认识,扩大对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了解,提高修正表面通量参数化方案及改善区域或全球气候数据模式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1年11月15日 ̄12月20日中国世界大洋环流实验首航ADCP测流资料并结合日本气象厅的ACM次表层测流资料,描述了菲律宾以东的海流特征。同时应用该航次CTP资料计算了各观测断面的地转流流量,并用盐度跟踪讨论了北赤道逆流、黑潮和棉兰老海流的水源。计算和分析表明,本航次期间有3个强流区,即黑潮源头区,棉兰老沿岸区和北赤道逆流区。此外,本航次本区海流特征与1986/1987ENSO事件同  相似文献   

20.
E.  BB 徐伯昌 《海岸工程》1997,16(2):84-92
将世界大洋表层水温(SST)多年观测资料(COADS)采用时间、空间状况分级分析方法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世界大洋SST距平时间、空间变化的样本。划分并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出现的同步和准同步偶极子遥相关的几种类型;划分出了世界大洋SST距平的全球模态。该模态在世界大洋的整个近赤道带有其独特的形式,而且与近海面大气压全球模态的时间相关性极好,并能描述El-Nino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