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03-11日本M9.0地震后引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测震和地倾斜观测数据中同时出现。其中,测震记录中出现大量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在地震计的通频带之外,难以用常规的地震计理论来解释。为判断该信号是地面倾斜还是地面平动,将该长周期信号分别假设为平动及倾斜信号,基于观测系统模型对整个观测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日本9.0级地震后,洱源台测震数据中周期约为390 s(6.5 min)的通带外信号主要来源于地震计对地面倾斜的响应而非平动。  相似文献   

2.
2011-03-11日本M9.0地震后引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测震和地倾斜观测数据中同时出现。其中,测震记录中出现大量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在地震计的通频带之外,难以用常规的地震计理论来解释。为判断该信号是地面倾斜还是地面平动,将该长周期信号分别假设为平动及倾斜信号,基于观测系统模型对整个观测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 日本9.0级地震后,洱源台测震数据中周期约为390 s(6.5 min)的通带外信号主要来源于地震计对地面倾斜的响应而非平动。  相似文献   

3.
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甘肃省安西县地震监测站VP宽频带倾斜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且记录到该地震的同震波形。结合CTS-1地震计进行融合分析可知,2套仪器同震波形的震相到时基本同步,表明2套仪器具有可靠性和一致性,但震相记录特征存在差异。2021-04-17 VP宽频带倾斜仪数据打破原有倾斜趋势,年变向西北方向倾斜,05-13恢复为向西南方向倾斜,震前记录到倾角急剧增大的方位与震中至台站的方位一致,倾斜旋转变化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在同时段时均值数据时频谱中,异常时段存在(1.085~4.340)×10-6 Hz(周期为64~128 h)的低频信号。此次地震中2套仪器的优势频率和时频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2套仪器不同的机械结构、频段宽度、采样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汶川 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ZB—77型水平摆倾斜仪,是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定点形变仪器研制组于1978年研制完成的。本仪器用于连续可靠、而又高灵敏地测定地壳倾斜变化。为寻求地震前兆的地倾斜变化规律,监测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倾斜变化状态,提供了专用性定点形变观测仪器。 ZB—77型水平摆倾斜仪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变的观测资料,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震前1年半到两年(即1996年)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向震中区集中(约200 km范围内).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1年以内,并且随发震时间的逼近,不同观测项目和不同观测方向的各种参量的异常表现更为一致和显著,其中以离震中最近的张家口的异常变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小参数扰动法,首先研究了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应变的调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计算了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和应变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和应变的调制作用是显著的。基于扩容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与应变变化的动态特征是“异常—恢复—发震”,此特征与荷泽地震(M=5.9)前后,泰安台潮汐因子异常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所得结果,为目前用潮汐观测手段捕捉地震信息及对一些观测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通渭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钻孔设计、布极方式、观测方式、技术措施及测试指标进行系统总结,用形态法及均方差法对原地面观测系统和新建井下观测系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映震能力进行讨论。结果表明:井下观测系统能够抑制地表电磁干扰,信噪比和数据的离散度较地面观测系统有明显提升,对其附近地震有一定的响应;可抑制因气象因素引起的浅地表地电阻率变化,提高数据稳定性,缓解地电观测用地与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的矛盾,是地震电磁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存在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由东北向西南震中迁移,震后地倾斜反向迁移,迁移平均速度为3~4 km/天。进一步分析认为,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向震源迁移可能对汶川8.0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而震后地倾斜向远场迁移有可能是诱发陕甘川交界的中强余震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从观测序列中分离“系统性倾斜”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邛海地倾斜观测系统对于异常倾斜的识别能力问题,初步评价了该观测系统的地震前兆效益。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似乎对一定范围内M≥5.0级地震的前兆倾斜反应敏感,其前兆效益优于目前国内一般的跨断层形变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993年若羌6.6级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多种形变(应力、应变)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前期异常始于1990年底,主体异常始于1993年2月,震前2─4个月是异常发展的高潮期。各手段观测到的异常彼此呼应,相互印证;起始和转折变化时间,或同步一致,或相继跟随;它们的异常幅度(量级)相差较大,在10-6─10-4之间;异常形态各有特点,而又不无相似。朝向震中的应变观测元件异常最明显,而倾斜矢量异常方向都背向震中。  相似文献   

12.
蓟县台水管倾斜仪NS向加速北倾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蓟县水管倾斜仪NS向观测自2014-04-01开始出现加速北倾异常变化。通过观测系统检查、周边环境调查,开展了异常分析工作。结果表明:1)2014-03-31更换水管N端传感器对水管倾斜仪观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类似的变化在2009-04更换W端传感器后也出现过。2)04-01~11台站南侧于桥水库以高达50 m3/s的速率泄水也是导致异常的原因。对比发现,往年水库大速率泄水期间水管NS向相应地出现过短期加速北倾变化。3)利用三维集中载荷模型开展水库载荷变化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04-01~11的平均泄水速率大幅超过库容变化临界速率理论计算值,并且期间倾斜水平方向变化理论值与同台的水管倾斜、垂直摆倾斜NS向观测实际变化量基本一致。从量化角度证实,水管倾斜NS向观测加速北倾变化确实含有水库大速率泄水的影响。4)04-11后库容增加,水管倾斜NS向观测仍呈加速北倾变化,5月中旬后逐步恢复,异常持续时间和幅度均超出了实际泄水时间和理论计算结果。因此,水管倾斜NS向2014-04-01以来出现的加速北倾变化,不仅含有更换N端传感器的影响,也受到了于桥水库大速率泄水的干扰,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定点倾斜观测映震能力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搜集整理了我国定点倾斜观测近30年来已发表的观测成果,归纳出常用的倾斜资料处理方法,通过统计在历次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定点倾斜观测是否出现异常以及震前异常的幅度,得到了倾斜前兆异常量级、倾斜异常与震中和震级的统计关系,对倾斜台网未来的发展和台网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地壳观测网络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长度及方向的变化特征;根据昆仑山地震破裂方向,讨论了不同方位基线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线长度与基线方向变化的灵敏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一致时,基线长度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方向的灵敏性;2)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垂直时,基线方向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长度的灵敏性;3)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成45°时,基线长度和基线方向在震前有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云县台水管倾斜观测资料,滤除固体潮固定频率成分,剔除降雨干扰,构建月降水量和月倾斜增量的线性方程,并求取实际测值与理论值的残差。结果表明,倾斜观测两分量异常变化的开始或结束时间对台站周边500 km范围内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残差值大于1倍均方差时,异常开始后1~6个月内,周边200 km范围内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500 km范围内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预报效能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云南地区MS≥5.0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可为该地区中短临地震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γ值变化的物理意义,说明其在判断地壳内应变积累程度时之作用,并以观测实例展示,6级地震前,150—200公里范围内,优质地倾斜台有可能测到γ值的变化,以此探索台站周缘应变积累程度及孕震可能。  相似文献   

17.
推导了损伤介质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和重力场变化来计算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利用中国华北地区的 1992~ 1995年的 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 15km深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 ,并讨论了应力场变化分布与 1996年发生的包头 MS=6 .6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震区的应力场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8.
以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使用重力场向上解析延拓算法计算邻近空间中可能与孕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以探讨未来邻近空间无人重力测量技术在地震监测应用中的观测精度需求。结果表明,地面上约为70μGal的重力变化在20 km处衰减为18μGal。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已有的高精度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按响应比理论确定倾斜固体潮比例因子α为响应参过,计算了几个台站在不同力源作用下的响应比值,得到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1984年7月21日至25日在江苏溧阳召开了“地倾斜观测技术评价、攻关专业讨论会”、地震系统15个单位2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有“地倾斜观测仪器的评价”;“井下垂直摆倾斜仪”、“井下汽泡倾斜仪”的设计方案和初步试验评议;定点形变观_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提出进一步攻关意见。 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各有关单位提出的评价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