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1991年进行的添加维生素B12对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影响的围隔实验结果。初步探明,富营养的围隔生态系中B12异常增加,会提高中肋骨条藻的细胞分裂速率,而增大了赤潮的规模。从长期的效应看,会影响整个浮游植物的结构;还可能影响演替的进程,甚至可能诱发需要维生素B12的甲藻赤潮。文中还针对这个实验方法作些评论.  相似文献   

2.
从1990年以来,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地临陆基水池中,应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技术对赤潮成因作了几次探索性的研究。针对4次人为引发赤潮的中尺度围隔实验的部分结果,结合已报道的厦门西海域赤潮过程,分析几个主要理化因子(水体稳定性,无机氮,无机磷,可溶性锰锰,可溶性铁和维生B12)与硅藻赤潮发生及其规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于1992年9-12月,使用中尺度围隔装置(1.7m^3)研究扰动的水体对赤潮浮游植物种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富营养化的围隔水体进行扰动可以改变水体中赤潮生物的演替次序,即甲藻和鞭行藻往往出现在硅藻赤潮之后,本文从另一方面证明,富营养下的相对稳定水体有助于鞭毛藻类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早灌赤潮与水体中营养盐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昱 《台湾海峡》2001,20(1):77-79
作者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围隔实验技术,排除了水动力、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性的干扰,人工诱发甲藻赤潮。在这个围隔实验的两个围隔体中,分别发生了一种裸甲藻(Gymnodinium s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um micans)的赤潮。在赤潮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监测到的营养盐数据表明:有些甲藻增殖不一定需要水体中高营养盐;营养盐供给的多寡会导致甲藻赤潮优势种的差异和赤潮规模。  相似文献   

5.
甲藻赤潮与水体中营养盐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昱 《台湾海峡》2001,20(1):77-79
作者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围隔实验技术,排除了水动力、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性的干扰,人工诱发甲藻赤潮.在这个围隔实验的两个围隔体中,分别发生了一种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um micans)的赤潮.在赤潮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监测到的营养盐数据表明有些甲藻增殖不一定需要水体中高营养盐;营养盐供给的多寡会导致甲藻赤潮优势种的差异和赤潮规模.  相似文献   

6.
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有毒有害赤潮生物,近年来在我国近海频繁暴发成灾,形成的巨大囊体为国内外罕见。迄今还未见到有效消除囊体型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方法报道。本文通过海上围隔实验和现场赤潮消除工程跟踪监测,考察了喷洒改性黏土消除囊体型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可行性与效率,并分析了改性黏土法治理赤潮时对水体及沉积环境的可能影响。围隔实验结果表明,喷洒改性黏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中过量的微藻细胞,其中以少量多次喷洒方法的效果最好,生物量(chl a)去除率90%。在对2016年2月广西防城港附近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消除时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改性黏土法适用于工程化消除赤潮作业,能够快速消除水体中的大量球形棕囊藻囊体,随改性黏土絮凝体沉入海底的赤潮藻可以快速分解而失去活性。喷洒改性黏土对于赤潮水体的主要理化指标影响不显著,所监测的水体COD、pH和不同形态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浓度都在原有水质水平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铁对某些硅藻赤潮生物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林昱  唐森铭 《海洋通报》1994,13(5):14-18
评述了在厦门进行的一次围隔实验结果。在同等富营养的各围隔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铁,研究可溶性铁对浮游植物的增殖效应。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水体中可溶性铁的浓度与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存在着明显的相关,且添加可溶性铁的围隔体内的细胞净增长速率快于同等富营养的天然海水。实验结果证明提高海水中可溶性铁浓度会促进某些硅藻(尤其是中肋骨条藻)的增殖。进而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引发硅藻赤潮并增大赤潮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引起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90年5月12日—7月底,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一次对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而引发赤潮的围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厦门西海域已经处于中营养水平的水质条件下,只要光照充足,水体相对稳定,如果再连续不断地供给充足的营养盐,就可能引起浮游植物的水华或赤潮;可溶性活性磷的含量不仅仅影响厦门西海域正常年份的浮游植物春季水华,对赤潮的兴衰也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围隔实验研究赤潮过程中藻细胞荧光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5月和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现场进行了添加营养盐诱发赤潮的船基围隔实验。通过测定赤潮藻活体荧光和DCMU增强荧光研究赤潮生消过程中藻细胞荧光能力的变化,揭示在赤潮形成阶段的藻细胞增长期细胞荧光能力较强,反之,在赤潮消亡过程中随着生物量和叶绿素a下降,细胞荧光能力也随之下降。不同围隔中生物量和叶绿素a有较大差别,而细胞荧光能力差别不大。这说明细胞荧光能力的大小与生物量无关,而是取决于藻细胞的生理状况。各围隔中加入DCMU后的增强荧光与正常荧光之间的差值(Fd-F)在赤潮发展过程中均增大,在赤潮消亡过程中均减小。根据它的大小和细胞荧光能力可初步判定赤潮是处于发展过程还是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围隔生态系中可溶性锰对两种形成赤潮藻类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年春秋两季,在厦门的临海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两次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对海水中可溶性锰与赤潮发生规律大小的关系作探索性的研究。实验时人为地引发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春)和颤藻(Oscillatoria,秋)的赤潮。实验用的厦门西海域海水,其可溶性锰含量在3~4μg/dm3的水平时,就足够藻类形成赤潮的增殖需求。若含量升高,在低于80μg/dm3情况下,过量的可溶性锰不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但处于mg/dm3含量水平的可溶性锰,会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的数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了围隔生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围隔中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和磷酸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种(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稳定期缩短,细胞数很快下降,而东海原甲藻由于氮源的限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磷限制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偏低,而东海原甲藻受到的影响较小。磷可能是东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限制因子。氮磷比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较高的氮磷比可能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利,较低氮磷比则可能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生长。东海原甲藻能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占有优势,相反,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合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海域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及赤潮控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基于中日使用长江口海域生态围隔的试验数据,建立了长江口海域六分量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并用海上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进而详细讨论了营养盐及光照强度对赤潮形成的。结果表明,此次海洋生态围隔试验加入营养盐无机磷所达到的浓度对于诱发该赤潮过程是适宜的。随着初始浓度的降以一定程度便不再影响叶绿素浓度分布。当光照为原光照强度的50%时,叶绿素浓度最高可达35μg/L。长江口海发生我机氮和无我营养盐浓度阈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氮,磷,维生素和微量金属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室内培养实验中观测了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Ehrenb对NO、NH和甘氨酸的需求。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浓度从40到300μmol/dm3,氨盐浓度从50到150μmol/dm3,甘氨酸和谷氨酸混合液浓度从40到80μmol/dm3皆能较好地维持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磷酸盐起着磷源作用。在EDTA浓度为80μmol/dm3的培养液中,Fe3+的浓度从0,.5到1μmol/dm3,Mn2+从0到20μmol/dm3和Co2+从0.1到0.4μmol/dm3能促使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维生素效应试验表明:维生素B1是生长促进因子,而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在光和暗处皆未能促进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无机氮和磷的最小细胞额分别为0.74×10-12mol/细胞和0.045×10-12mol/细胞,其中磷比氮更能限制海洋原甲藻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相似文献   

15.
牡蛎的滤食作用不但能控制浮游植物丰度,还能通过摄食选择性影响群落结构。通过在较高营养水体的围隔实验表明,牡蛎养殖在持续磷限制条件下,促使浮游植物群落由甲藻向小型硅藻优势转变。实验结束时对照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由扁压原甲藻主导,占总丰度的77%;而牡蛎养殖组新月柱鞘藻丰度占比达到93%。牡蛎养殖组中,甲藻去除速率随养殖密度增长,但是硅藻最终丰度在高密度牡蛎组最高。研究结果说明大量的贝类养殖能够提升小型链状硅藻的优势度,增加此类赤潮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微量元素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演替等相关特性的影响。其中着重论述了不同形态、不同比例氮磷产生的影响;维生素等有机物与赤潮的密切关系;而微量元素主要讨论了铁和锰。此外,还论述了温度、盐度、扰动及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气压强电离放电方法制取高比值浓度的羟基溶液,应用于压载水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赤潮生物污染等领域的防治。论文详细介绍了羟基产生的等离子体过程,在进行的20t/h压载水中试试验和杀灭赤潮微生物的围隔实验中,微生物致死率分别达到100%和99.89%,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海水水质。结果表明羟基是治理海洋有害生物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应用微型围隔生态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AOI)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与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以AOI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与AOI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优势度D2呈密切的指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以赤潮预警与评价的AOI参考指标为依据,利用H'和D2与AOI的相关模式,提出了赤潮预警与评价的H'和D2的指标值,赤潮预警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72和0.36,赤潮判别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66和0.51。  相似文献   

19.
海上围隔羟基治理赤潮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化学药剂和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存在的问题,2002年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赤潮生物的试验。采用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将空气中O2和海水中H2O电离离解成OH等自由基,溶解到一部分海水中形成高浓度的羟基溶液,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其比值浓度为4.2mg/L。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0.68mg/L时,赤潮生物叶绿素α含量低于检测的最低值。24h后检测杀死灰甲多甲藻、光甲多甲藻、多纹膝沟藻等33种赤潮生物,其致死率达99.8%,其中藻类孢子的致死率达100%,海水水质亦有明显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羟基溶液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厦门西港引发有害硅藻水华磷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林昱  林荣澄 《海洋与湖沼》1999,30(4):391-396
1995年10月,在厦门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技术,研究了在无海流、盐度等因子干扰的情况下,磷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可溶性无机磷(DIP)随时间里指数函数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与可溶性无机磷密切相关:[Chl-a]=A×e-B[PO4],这种相关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表现2d左右的滞后现象。还探讨了限制浮游植物增殖的DIP的最低浓度为0.3-04μmol/L,从DIP表现浓度估算浮游植物可能达到的最大生物量为[Chl-a]=10mg/m3,并由此估算出引发中肋骨条藻赤潮的DIP的阈值为1.2μmol/L,作为赤潮预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