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和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运动在浙江及华南各省普遍存在,对其阶段的划分尚有一些分歧。近年对浙江省岩石地层单位及构造运动不整合面进行了清理,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建议把印支运动之后至白垩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广义的燕山期,而把狭义的燕山运动置于白垩纪末期。  相似文献   

2.
燕山运动在浙江及华南各省普遍存在,对其阶段(期)的划分尚有一些分歧。近年对浙江省岩石地层单位及构造运动不整合面进行了清理,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建议把印支运动之后至白垩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广义的燕山期,而把狭义的燕山运动置于白垩纪末期。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4.
江西信江盆地演化及重要地质事件与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江盆地是一个具有复式结构和复杂演化历史的中生代陆相盆地。通过对盆地地质特征及盆地建造特征等的研究,探讨了盆地类型、白垩纪盆地结构和盆地演化及主要地质过程;建立了晚三叠世-白垩纪信江盆地演化模式;总结了信江盆地地质作用过程中所蕴含的印支运动造山与成盆、早白垩世火山作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晚白垩世风沙堆积、晚白垩世恐龙灾变、晚白垩世末盆地不均衡隆升和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改造等6大重要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5.
生殖功能衰退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中,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保存,但未发现蛋化石,说明蛋已全部受精并孵化;而保存有大量完整恐龙蛋化石的上白垩统中,骨骼化石则仅零星可见,这极可能是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蛋因未受精而不能孵化的结果;下第三系中则未发现恐龙遗迹,说明恐龙是白垩纪末灭绝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中,见有膏盐矿物和膏盐矿床,说明当时的沉积盆地为一盐湖,恐龙饮用了盐湖水后,极可能破坏了它的生殖功能。现今新疆伽师县流行的不育症,已证明了由于饮用了矿化度高的河水引起的,与恐龙生殖功能衰退原因有类似之处。华南在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中,有的地方发现了含铀砂岩,铀对恐龙的生殖功能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季强 《江苏地质》2017,41(1):2017/1/1-2017/1/25
鲁东地区是我国研究晚白垩世和早古近世地层的经典地区,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积累了大量有关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资料。主要介绍在胶州市西郊实施的鲁科一井所揭示的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剖面资料。根据岩芯剖面的研究,该区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红土崖组、史家屯组和胶州组。对红土崖组的含义重新作了厘定,该组是指介于下伏地层辛格庄组与上覆地层史家屯组之间的1套以产丰富恐龙化石为特征的洪积相、冲积相红色碎屑沉积,客观上包括了原来“金岗口组”的地层。史家屯组是重新恢复使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原先的红土崖组中的“史家屯玄武岩段”提升而来,该组位于王氏群顶部,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厚度可达970余m,与下伏地层红土崖组和上覆地层胶州组均为整合接触。胶州组以1套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泥灰岩及少量砂砾岩,与下伏地层王氏群史家屯组为整合接触,但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仍不清楚。此外还对鲁东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地质事件、古气候和古环境等进行了探讨,提出白垩-古近纪之交时期,鲁东地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恐龙繁盛—恐龙消亡—火山喷发—地外撞击(?)—森林大火—白垩纪生物灭绝—古近纪生物群复苏。该过程表明:(1) 将鲁东地区白垩-古近系界线置于胶州组172—148层的这段地层中是合适的;(2) 白垩纪末期生物灭绝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而非鸟型恐龙的消亡看来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不大;(3)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鸟型恐龙均消亡于白垩纪末期撞击事件之前,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陆地上非鸟型恐龙的消亡与该事件直接相关;(4) 白垩纪晚期曾发生过一系列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导致当时的气候、生态、环境等逐渐恶化,生物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家园,数量和多样性逐步减少,一步一步走上不归之路。非鸟型恐龙也是一样,它们的消亡不是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阶步式的,是多个事件的影响叠加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演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SDP 524区中生代最晚期和第三纪最早期的沉积物中,保存着白垩纪末期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的详细纪录。我们对该孔进行了加密取样,样品间距大致相当于100年或1000年的时间间隔,同时对样品进行了碳酸盐含量、微量元素成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解释为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当时大量远洋地区的生物扫地以尽。养料锐减导致部分从河流带来的溶解CO_2转移到大气圈,致使在长达40,000年的时间内,空气中的CO_2剧增。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氧同位素所揭示的温度升高的原因。 第三纪最早期沉积物中,包括来自“白垩纪生物群”中的化石,有的已经过再沉积作用,有的则是这场灾难的最后幸存者。我们的资料表明,大量远洋生物的灭绝是在第三纪最早期的不利环境中发生的。而这种异常的环境则是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且持续有几千年之久。恐龙就是因为温度灾难性升高产生的热异常而灭绝的。 大洋中生物大批灭绝的原因,与巨大的天外星体的陨落有关,界线附近的铱异常即其标志,我们的资料与许靖华不久前发表的彗星冲击说是不抵触的。  相似文献   

8.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显沉积记录的重要,也使得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及相关构造——“错时相”沉积,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成为研究灭绝—残存—复苏领域的学科前沿。作为地质历史环境一次大跃变后的直接产物,“错时相”沉积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表明沉积体系、生态系、生物灭绝与复苏、异常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化石保存单调稀少的下三叠统地层,“错时相”沉积的研究,为探索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祁凯  任战利  张梦婷  马骞  杨燕  刘润川 《岩石学报》2020,36(6):1897-1912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的地层学标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博格达山位于东天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柴窝堡凹陷的分界岭。它的初始隆升时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地表地质调查和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证实,石炭纪以来最早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育于白垩系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博格达地区斜层理、叠瓦状砾石迎水面等古流向示向构造研究结果证实,博南、博北沉积物扩散方向在早二叠世均指向南、侏罗纪时指向博格达主脊、而白垩纪及其后则背离博格达主脊。博格达山南、北砾石成分统计结果显示,侏罗系具双物源特征,而白垩纪物源区则为博格达山。据此推论,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基于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转换之际,有理由相信博格达山地区在海西期未卷入天山造山带,在早中生代期间柴窝铺凹陷与准噶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  相似文献   

12.
郝宝鞘  彭光照  秦钢  叶勇  江山 《地质通报》2018,37(10):1777-1782
剑龙类恐龙是一类长有骨板的中-大型有甲类恐龙。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从颈部到尾部沿背脊有两列直立的骨板,呈对称或交错排列。已知最早的剑龙类恐龙发现于中侏罗世的欧洲和中国,在侏罗纪末期剑龙类迅速繁衍,在全球都有分布,但随后在白垩纪早期开始消亡。中国至今所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有几十个个体材料,发表的属种共计9属10种,分别为嘉陵龙、乌尔禾龙、芒康龙、营山龙、华阳龙、沱江龙、重庆龙、巨棘龙,将军龙。从地层分布、头部、腰带、肢骨比值和骨板几个特征来看,中国剑龙类应该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芒康龙-乌尔禾龙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中梁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更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明显的更替。许多古生代繁盛一时的类群在界线上消失,其中包括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腕足动物长身贝目和戟贝目的大部分分子也于界线附近绝灭,只残存一些个体较小、壳质较薄的分子延续于三叠系的最底部。造成这些生物类群绝灭的原因目前认识很不一致。最近,国际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灾变论”假说,并且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白垩纪末恐龙绝灭的原因,但是,在研究了重庆中梁山地区一些门类的生物组合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更  相似文献   

14.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相似文献   

15.
Leaid类是壳瓣上带有数条粗放射脊、形态特殊的一类叶肢介,出现于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时最为繁盛。到古生代末,大多绝灭,仅残存个别属种延至中生代。这类化石,在世界各大陆都有分布,但在亚洲东部从未有过报道。其实,在古生代,这一地区并不是没有这类动物栖息,只是未找到它们的遗迹而已。 1976年,张文堂等首次记载了湖南兰山早河洞发现了Leaid类标本。后来,在广西合浦、广东乐昌也找到这类化石。这些资料对探讨Leaid类的起源,研究Leaioidea超科  相似文献   

16.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其所在的华北克拉通在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经南(大别-苏鲁)北(兴蒙)两条东西向碰撞造山带的焊接成为欧亚大陆东缘的一部分,随后强烈卷入到北北东向的滨太平洋构造域,使区内大陆地壳的演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陆内造山阶段。这一剧烈的构造体制转折,标志着前中生代盆山系统演化的终结,并奠定了晚中生代至今的华北克拉通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63,4(3):128-138
一、引言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造山旋回。接通行的说法,它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而以侏罗、白垩纪之间的褶皱幕最为显著。燕山运动也称为中生代或太平洋运动,它不仅在中生代中国境内有普遍发育,也是太平洋两岸地区重要的造山旋回;伴随此期地壳运动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各种有用矿产的形成,它在科学和经济上的意义与西欧古生代晚期的海西运动有同等的重要价值。大家知道,燕山运动是翁文灏(1927)在三十多年以前根据北票地区上煤系和北票上火山岩系间不整合关系首先建立的。当时认为是侏罗、白(?)纪之间的褶皱幕。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是发育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大型中生代沉积盆地,在传统上一直把盆地内钻井钻遇的大套火山岩地层确定为侏罗纪,但没有精确的同位素定年证据。选择乌里雅斯太凹陷中部的钻井地层首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选取和测试了5个锆石样品的年龄,结果显示1个砂岩样品中的锆石年龄为≤125.4±2.6 Ma,4个火山岩样品中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0.7±1.4 Ma、124±13 Ma、151.0±2.9 Ma和152.0±4.4 Ma。结合岩性录井资料和地震反射剖面,对乌里雅斯太凹陷中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在新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及侏罗纪末—白垩纪初蒙古—鄂霍次克洋的关闭对凹陷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是北半球少有的中生代紫萁科茎干化石产地之一。该地区出产的茎干化石为研究中生代紫萁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我国过去报道的紫萁科茎干化石来自东北地区的侏罗系。近期在东北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发现了紫萁科茎干化石, 为认识紫萁科在中生代晚期的演化发展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本研究报道了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发现的白垩纪紫萁科叶柄基化石。横切面上看叶柄基以茎缺失的位置为中心螺旋状排列, 较为紧密。维管束木质部呈深凹的C形, 末端向内弯曲。维管束凹陷处有薄的C形、边缘呈波纹状的厚壁组织带。C形维管束与厚壁组织带之间分布着薄壁细胞组成的粘液囊。内皮层中分布着不规则排列的若干厚壁组织束。近轴端叶柄基托叶翼中分布有2个较大和若干小的厚壁组织束; 大的厚壁组织束呈水滴形。随着叶柄基由近轴端向远轴端的延伸, 维管束近轴面凹陷处的厚壁组织带长度增长, 粘液囊数量增加; 托叶翼中厚壁组织束数量相应增加, 除了两个大的厚壁组织束外, 它们附近增加了若干大小不等的厚壁组织束和单个厚壁纤维细胞。当前化石是我国第一个白垩纪保存解剖结构的紫萁科化石记录。其结构特征与灭绝的Osmundacaulis和现存的Plenasium的叶柄基比较相似, 可能代表了白垩纪以上两属的成员之一。由于目前欧亚大陆白垩纪还未见Osmundacaulis和Plenasium的茎干化石记录, 当前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欧亚大陆白垩纪紫萁科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在衣阿华州西北部曼松村附近发现一个直径35km的陨石坑,并认为它是引起恐龙等大量物种灭绝的陨石所留下的痕迹。据研究,坑中充满冲击形成的石英,陨石坑年龄为65±1Ma,正当K/T边界年龄。科学家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