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35.6°N,81.6°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33km.这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西部边缘发生的又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本次地震距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6.9级地震约480km.  相似文献   

3.
分析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山西地区倾斜仪、应变仪资料,发现侯马地震台水管仪、伸缩仪及临汾、太原、离石地震台水平摆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向、速率变化。经对同时段观测资料差分分析得知,震前1—9天日均值差分值超出2倍中误差;谱分析表明,震前10天,在0.000 37—0.000 43 Hz、0.000 76—0.000 87 Hz频段,观测到大幅值异常信息;小波细节分析说明,多种形变仪器在64—128小时时段内观测到长周期低频率异常信号;震前20天体应变加卸载响应比大幅偏离正常值现象,恢复正常后发震。各测向在异常的起始时间有较好的准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新疆于田7.3级地震应急行动,归纳地震灾害的典型特征,总结地震部门抗震救灾经验启示,从应急管理和民族社会学角度,简要阐明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_s7.3地震.为分析两次地震前是否存在重力短临异常信号,应用Tsof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理论固体潮改正和气压改正,并基于小波分解去除其低频趋势,有效提取了两次地震前国家连续重力观测网多台g-Phone重力仪的高频扰动信息.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都记录到高频扰动信号.2008年地震前牡丹江、沈阳台和漳州台三个台站记录到的高频扰动信号,主频分布在0.2~0.4 Hz.2014年地震前8个台站记录到两组不同频段的扰动信号.第一组信号集中在震前6天的东北台站,第二组扰动信号出现在震前3天的东南台站.两组扰动信号振幅呈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逐步衰减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期的气象资料显示局部强降雨与第二组扰动异常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高频重力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第一组扰动信号存在异常频段0·13~0.18 Hz.应用扰动源扫描算法对2014年两组扰动信号进行空间定.位,结果显示第一组信号扰动源位置与于田震中相距约1935 km,不在于田地震的孕震区内;第二组信号扰动源来自海上.2008年和2014年于田地震第二组震前扰动信号与强降雨以及海浪影响相关.2014年第一组信号与于田地震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区建筑物主要结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典型震害现象及特征,阐明了新疆先后实施的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总结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对城乡居民房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地区的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于田7.4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8,22(2):114-114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境内发生了Ms7.4地震(φN35°48′,λE81°26′),震中位于阿尔金大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交汇部位。收集新疆及周边53个地震台的地震波初动,采用下半球投影,计算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结果见表1和图1。表1同时给出了不同机构的震源机制解参数。  相似文献   

9.
10.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在临震前5~6d,增温异常达到峰值,震后温度迅速下降;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增温"信息,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四要素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对于田地震区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可信.此外,本文认为2008年新疆于田—策勒ML6.6级震群事件是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的直接导火索.  相似文献   

12.
分析和田测震、电磁、形变资料,发现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震前3种监测手段均不同程度出现异常,异常时间和形态各有不同。通过对异常特征研究分析,认为于田7.3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电磁场的"反向对称"异变,形变的异常加速、拐弯、打结,都反映出此次地震在地壳运动、应力积累、调整以及能量的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较大的孕震背景。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电离层扰动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民  刘静  熊攀  周煜林 《地震》2021,41(2):145-157
基于中国区域GPS反演TEC、 JPL TEC mapping、 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等离子体参量数据, 着重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合之前于田发生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 研究认为于田地震前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一周内, 以上升异常为主, 异常有明显的局地效应, 部分异常在磁共轭区有同步效应。 多参量综合分析增强了异常的判识能力, 并提高了异常的可靠性。 太阳及空间磁扰活动对电离层地震判识有较大影响, 会极大增加全球异常频次, 但日食现象引起的TEC扰动与地震电离层异常有明显差异, 较易区分, 弱磁扰活动下的地震电离层异常判识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The Yutian earthquake with Ms7. 3 happened on February 12, 2014.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ability is weak in that area. We found tendency anomalies and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from metal pendulum tilt measurements in Hotan seismic st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we also compared the anomalies with that of the Ms7. 3 Yutian earthquake on March 21, 2008. The tendency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metal pendulum tiltmeter appeared since 2012 as tilting eastward. While the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ion, pause and rapid change of tilt rate in two directions. The tendency anomalies of metal pendulum tilt records are the same before the two earthquakes. They both happened in the east direction.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ur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arthquake intervals for the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地震处理软件,对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亮温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4日于田2次7.3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热红外异常特征周期均为64天,震中发生于热异常区边缘和热异常条带交汇部位;2008年地震短临异常显著,2014年地震中短期异常明显;西昆仑和阿尔金断裂带的热异常起伏程度相似,热红外异常可能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在监测能力弱的地区,开展热红外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研究工作,可以弥补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 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 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分析了两次于田地震宏观异常异同点的可能原因, 初步总结了新疆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物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并结合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地震宏观观测给出一些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研究》2015,29(4):527-538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o,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具有近SN向的P轴方位。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范围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计算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相似文献   

18.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震动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及测震台站记录信息,估计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震动图。结果显示,于田地震最高震动烈度可能达到Ⅸ度,基本上没有乡镇直接位于震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内。震动烈度Ⅶ度区的面积约15 000km2,阿羌乡和叶亦克乡的震动烈度可能达到Ⅶ度。Ⅵ度区的面积约为43 000km2,民丰县、于田县、博斯坦乡、奴尔乡、阿热勒乡、英巴格乡、尼雅乡、萨勒吾则克乡等可能遭受震动烈度Ⅵ度的破坏。其次于田县和策勒县之间的乡镇地处Ⅵ度区的分界线附近,由于该地区土层的剪切波速相对较低,地震动容易产生放大,可能加重该地区的震害。最后,与震中距相对较小的和田台相比较,位于破裂走向上的且末测震台出现了限幅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地震的方向性效应进一步增大了该地区的震动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阿克苏台网中心前兆观测数据,采用动态分析、形态法对新疆阿图什市Ms5.2地震和于田县Ms6.2地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次地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资料、乌什台水管倾斜资料、伸缩仪资料、体应变及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数据、地电数据均出现明显的震前异常.其中水管仪、伸缩仪、体应变、地倾斜表现为打破年变,水管仪震前几天出现高频抖动、日变形态畸变;体应变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地电震前表现为突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1日06时33分,新疆和田地区发生MS7.4地震,震中位于35.77°N,81.43°E,震源深度19km,距于田县城约110km,距和田市约215km.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交汇区,塔里木盆地南部,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部分;震中位于西昆仑山中的阿什库勒盆地,附近存在新近纪火山活动,平均海拔高度5000m,属人烟稀少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