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河内蒙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黄河内蒙段1962-2000年间4期大断面观测资料,计算了各期河床冲淤和河槽形态指标。发现从1962-2000年间前20年、中间9年及后9年,内蒙河段河槽500m2过水面积下河底高程发生了降低-升高-再升高的过程;河槽漫滩过水面积经历了升高-降低-再降低的过程,2000年只有1982年的大约一半;滩地经历了持续淤积过程,平均抬升0.25m;河槽宽深比值经历了变化不显著-增加-减小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引水、水库拦沙和重点产沙支流来沙变化在河床冲淤和河床形态调整中作用较大;水库对径流的年内调节对1982年后河槽淤积贡献较大;来水来沙变化下河流多要素自动调整是造成河槽形态变化过程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师长兴 《地理科学》2000,20(5):416-421
研究黄河和滹沱河对季节河化的适应性调整,发现季节化程度较高的滹沱河下游床断面和平面形态调整幅度不大,而河床的糙率成倍增加造成下游的小水大灾现象;黄河下游近年流量减小,不断断流,主槽淤积,虽然河槽断面形态在游荡段变得更窄深,但主槽明显变小、变窄、变高,构成下游近年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慰  王随继  王彦君 《地理科学》2020,40(9):1563-1572
基于1965—201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泺口站的逐年水文和汛前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河道断面形态参数(河道断面面积,河道宽深比等)的变化,以及对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槽断面形态参数与水沙搭配以及前期断面形态密切相关,沿程3个断面形态参数调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河宽调整幅度沿程减小,辫状河段变幅最大,尤其在1986—1999年,辫状河段萎缩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弯曲河段,顺直河段横向调整幅度最小。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辫状河段河道断面调整方式既有横向展宽(萎缩)又有垂直加深(淤积);弯曲河段河道宽深比与流量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横向和垂向的调整方式;而顺直河段的宽深比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河道以垂直加深(淤积)为主。  相似文献   

4.
陈志清 《地理研究》1995,14(3):74-81
根据黄河下游7个控制断面的深泓高程、平均河底高程、滩槽高差及过水断面面积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过程,大型水利工程的运用及引黄灌溉加速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和萎缩。  相似文献   

5.
师长兴 《地理科学》2016,36(6):895-901
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大断面进行了连续4 a的测量,分析了断面泥沙冲淤与形态调整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河床形态指标变化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分析,揭示了河床调整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4 a内不存在河槽萎缩的现象,整个河段河道存在总的冲刷降低的趋势,继承了自2004年以来该段河道以深度加大为主,河槽逐渐缓慢扩大的变化方向。整个河段平均从2011年汛后至2014年汛后,全断面冲刷了64 m2,河槽河底降低了0.16 m,河槽断面面积增加了4.4%,平均深度增加了4.9%,河槽宽度只增加了0.88%,河槽宽深比减小了4.8%。河槽冲刷和形态调整主要发生在2011年汛后至2012年汛后期间,与2012年较大的洪峰有关。分析河槽冲淤和断面形态变化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结果显示滩唇高度、河槽过水面积、平均深度及宽深比变率与流量大小关系密切。滩唇高度、河槽过水面积、平均深度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加,宽深比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反,河床断面面积和主槽宽度的变化与水沙条件的关系不显著。除了滩唇高度与平均含沙量有关外,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与河床冲淤以及河槽形态变化之间关系都不显著。揭示出近年来内蒙河道主槽以垂向冲淤为主,并且流量变化控制着河槽冲淤与形态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6.
师长兴 《地理科学》2000,20(5):416-421
研究黄河和滹沱河对季节河化的适应性调整,发现季节化程度较高的滹沱河下游河床断面和平面形态调整幅度不大,而河床的糙率成倍增加造成下游的小水大灾现象;黄河下游近年流量减小,不断断流,主槽淤积,虽然河槽断面形态在游荡段变得更窄深,但主槽明显变小、变窄、变高,构成下游近年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尹国康 《地理研究》2000,19(1):45-52
从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特征、河型沿程变化、河槽淤高与外延相互反馈、河口拦门沙消长、及蚀退型三角洲海岸地貌过程诸方面,论述了冲积扇—三角洲系统适应环境功能与自组织行为。指出了这种自组织行为完全是为了将流域来沙均匀地分布在扇三角洲面上和同步地均匀分布在三角洲沿岸。因此,坚持沿线长期计划放淤及河口三角洲流路计划改道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黄河下游洪水问题的一种由突变变为均变、化害为利的措施,是使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50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演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永山  彭文昌  任亮  李勇 《中国沙漠》2016,36(6):1689-1694
依据水沙资料和断面资料,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形态近50年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流量条件下(1966-1993年),河流横向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强烈,风沙入黄(河)量大,河道横向摆动频繁,辫状河道发育强烈。当黄河流量减小时(1993-2013年),河流横向摆动能力减弱,黄河主河槽远离左岸乌兰布和沙漠沙丘,河流输沙能力减弱,汊道泥沙淤积导致心滩边滩相连,河流分汊数量明显减少,辫状河道萎缩,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型有向弯曲型河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分析了黄河下游纵剖面及其横断面的长期变化后,提出了河口延伸情况下河道溯源淤积模型,用比降分析,相关分析及河床质粒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沿程与溯源两种淤积方式对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的影响.用最低能量原理和平衡的概念,分析黄河下游平衡纵剖面的形式,说明黄河下游不能达到平衡的原因及现在黄河达到平衡的条件. 经分析作者提出以下论点:黄河下游主要是沿程淤积,溯源淤积居次要地位,其影响范围在艾山以下.横断面形态变化对纵剖面调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水沙输移关系及数学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前人对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为基础,本文讨论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关系、断面形态对输水输沙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资料,提出黄河下游弯段与直段断面冲淤变化的两种模式,建立了主流摆动及坍岸影响断面形态变化以及纵向冲淤量在断面的分布两种数学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北洛河下游河槽形成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齐璞  孙赞盈 《地理学报》1995,50(2):168-177
北洛河发湖泊于黄河粗沙来源区,年均含沙量达128kg/m^3年均流量仅25m^3.s,是典型的多沙河流,但由于泥沙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平水流量小,含沙量低,经常保持窄深稳定河槽,使高含沙洪水挟带的泥沙能顺利输送而不淤,并形成弯曲性河流。  相似文献   

12.
师长兴 《地理科学》1997,17(1):56-62
以西辽河红山水库修建后上游河道调整为例,说明了除来水来沙等的变化所引起的河流系统调整外,存在由于河流系统可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水库水位上升后造成的溯源淤积发展中,主、支流河道、上、下游河段冲淤相互影响,槽,滩淤积相互转换,地生态系统调整的影响下,产生的可调要素的复杂多向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2,1(3):43-54
本文主要用地貌学的方法来研究三门峡水库淤积上延的问题。运用河床沉积物法和纵剖面抛物线法,确定了渭河下游淤积末端的位置在渭汗21-22断面附近,并作了综合性预估;实践证明,在目前水库运用方式下不会影响西安。用同样的方法还确定了北洛河的淤积末端在洛淤17-18断面附近,北干流的末端在黄淤59断面附近,这与水利部门用断面法、同流量水位和体积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由于洛淤17-18断面和北干流黄淤59断面附近正处于纵剖面的坡折,所以淤积末端再继续上延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渭河下游河道调整过程中的复杂响应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89,8(2):82-90
应用系统复杂响应的原理研究三门峡水库上游渭河河道调整过程,表明上游河道河床形态对基面上升所作出的响应是复杂的,弯曲系数的变化为先减小而后增大,宽深比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比降由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后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分为白河和潮河两支,分别穿行于燕山山区。两河的上段为顺直河型或游荡河型,下段为典型的深切曲流。河势及河型受地质构造的深刻影响。潮白两河的纵比降大,来水、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对不同河型的形成有影响,这也表明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环境对水资源开发承受力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国康 《地理学报》2002,57(2):224-231
根据黄河1919-1999年系列水沙资料,系统分析了其下游水沙变化时空过程,揭示了其发生断流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模拟了不同历史时期水情条件下环境用水需求量,并对如何提高黄河水资源开发承受能力,如何满足其环境用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河型转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以其高含沙水流以及下游河道的高沉积速率而著称于世。迄今的研究, 主要针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 侵蚀、水文泥沙和河床演变方面的研究, 而对黄河流域主支流发生河型转化的现象关注不够。在黄河的不同河段, 河型的变化频繁, 类型多样, 现象复杂, 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上游第一弯的玛曲河段、黄河 上游末段托克托附近河段及黄河下游高村上下河段来研究河型转化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玛曲河段沿流向发生网状 河型→弯曲河型→辫状河型的转化现象, 该系列转化呈现出由极稳定河型向极不稳定河型的转化, 这与世界上通 常可以观察到的沿流向不稳定河型向稳定河型转化的情况完全相反。这主要受到地壳的抬升、上下峡谷卡口、水动 力特征、边界沉积物特征及植被的区域分布等因素的控制。托克托附近沿流向发生了弯曲河型→顺直河型转化的 现象, 这是较稳定河型向极稳定河型的转化, 主要受到边界沉积物、水动力等因素的控制。高村上下河段沿流向发 生的辫状河型→弯曲河型转化的现象, 是由极不稳定河型向较稳定河型转化的现象, 河道边界沉积物及水动力是 其主要控制因素, 人工大堤只是限制了河道摆动的最大幅度, 对河型的性质影响不大, 但其上游河段修筑的水库导 致下泻的水流在辫状河段的侵蚀能力增强而使其边界沉积物粗化, 并将泥质物大量沉积在弯曲河段, 客观上促进 了河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近期环境演变与河口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广雪  韩业深 《地理学报》1996,51(2):182-189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尾闾河道及河口滨海区实测资料,认为尾闾河道河相关系趋向于转好,河口变化造成的溯源冲淤作用影响范围仅有20几km,并且只有在汛期水流强度较大时,才发生溯源调整作用,非汛期淤积严重。由于河口砂咀向海凸出,三角洲前缘形成强流带,加上波浪作用及异重流发育,河口砂咀延伸速度明显减缓。最后,作者对目前河口治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尤其指出不应轻易放弃目前良好的河口行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