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根据风景名胜区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全面并有重点地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螺丝壳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云台山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云台山景区的主要指标的演变过程,分析探讨了云台山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风景区已经历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目前已步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为使其生命周期控制在理想阶段,此时,云台山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根据旅游市场变化趋势,通过优化现有产品、整合现有资源、区域合作、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力发展旅游相关服务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虞虎  陆林  李亚娟 《地理科学》2015,35(10):1247-1255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级湖泊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效率,探讨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总体特征、空间格局及类型,提出发展措施和建议。研究表明:① 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和旅游收益呈增长趋势,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已由著名的湖泊转向一般性湖泊,单体湖泊开发增多,湖泊旅游产品多元化。② 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偏低,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景区较多;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较高,纯技术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解释能力强于规模效率,相关系数达到0.72,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③ 根据效率得分将38个湖泊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技术进步提升型、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型、规模投入提升型和综合提升型,提出了不同效率类型景区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阳市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均具有独特魅力,市政府也很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开发尚存在着市场定位模糊、缺乏专业人才与深层次开发等问题。作者认为,树立科学的旅游资源整合观、延长旅游产业链、通过科学促销打开市场之门、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开发与整合南阳旅游资源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和"卖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与其他旅游资源比较而显得最独特和最值钱的地方.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魁星岩旅游景区开发为例,阐述旅游风景名胜区突出文化内涵的开发,要重视历史、文化、风俗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充分体现出风景名胜区的品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永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书琪 《福建地理》2001,16(3):30-32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和“卖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与其他旅游资源比较而显得最独特和最值钱的地方。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魁星岩旅游景区开发为例,阐述旅游风景名胜区突出文化内涵的开发,要重视历史、文化、风俗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充分体现出风景名胜区的品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对武汉城市圈湿地旅游资源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圈域湿地旅游资源进行SWOT矩阵分析。据此提出4种组合策略支持的4种典型的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分别是SO优化策略(环城水系整合模式)、WO转型策略(生态农场型整合模式)、ST多元化策略(景区依托型整合模式)、WT防御策略(生境保育型整合模式),为湿地旅游资源整合及合理开发提供思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上游流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上游流域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本文从澜沧江上游流域独特的高山峡谷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的类型调查入手,分析评价其旅游资源、功能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及开发条件,倡导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提出了使旅游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开发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在对旅游规划概念上的鲁南经济带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结合鲁南经济带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重点打造以曲阜、日照、枣庄、临沂、菏泽、东平为核心的6个一级旅游增长点;以日东高速、105国道、206国道为发展轴线的3个一级旅游发展轴;形成圣人文化旅游板块、日照滨海旅游板块、湖滨红色休闲养生旅游板块、蒙山沂水红色逍遥游旅游板块、水浒休闲生态旅游板块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点-线-面"共同组成"双十字"开发模式的鲁南旅游长廊,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鲁南地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鲁南旅游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边界共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边界共生"旅游开发是目前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深入分析大别山区域背景、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社区3个层面介入,提出了大别山"边界共生"旅游合作开发新模式,以期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西藏阿里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睿  明庆忠  刘嘉纬  朱桂香 《热带地理》2002,22(1):57-61,75
从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定量评价、功能结构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阿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杨秀春  朱晓华  严平 《中国沙漠》2003,23(6):691-696
文中在概述中国沙漠化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为了实现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式定位在生态旅游,进而对沙漠化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还提出了若干有利于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展的生态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三个资源优势,一个地缘优势和交通、贫困、人材、环境、思想观念五个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六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江苏环太湖旅游带旅游开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把江苏环太湖旅游带作为一个整体旅游区域,分析了其开发的背景、资源赋存与组合状况以及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区域旅游开发方向的形象导向、功能导向和市场导向等核心问题,总结了文化精品战略、环境优化战略、区域协作战略、结构效益战略等4项江苏环太湖旅游带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为着入点,在对其类型、品质、结构、服务、营销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的目的,即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适应新型市场需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从产品的开发、管理、营销、创新等4个较为宏观的方面对安徽省乡村旅游产品的提升进行综合性的论述,最后得出安徽省乡村旅游产品的提升要实现资源综合化、产品多样化、开发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市场大众化、经营特色化、旅游休闲化、创新制度化、营销品牌化的"九化"目标。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搞好长春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对其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长春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电影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殖民遗迹旅游资源,辽金文化旅游资源等五大资源优势。文章在分析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春市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背景与现状,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即在今后的开发中应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参与性,以七大旅游产品系列为依托,重点开发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产业旅游。  相似文献   

19.
肇庆市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豪 《热带地理》1998,18(1):59-65
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及其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探讨。列举各种数字与事实,分析说明了肇庆市旅游环境(包括自然旅游环境和人文流放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存在着不协调、不相容、对此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对旋以及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环洞庭湖旅游区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刘艳  袁开国  李蔚 《热带地理》2005,25(4):372-377
分析了环洞庭湖区旅游发展现状和持续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区域合作、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旅游开发目标、开发定位和开发模式,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开发措施:建立高效精干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加快湖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提高知名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湖区旅游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