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构建了以二价铁/过硫酸盐体系(Fe2+/PDS)为阴极液,以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作为目标污染物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初始Fe2+投加量,初始PDS浓度和pH值对KN-R脱色率和MFC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3,Fe2+的初始浓度为1mmol·L-1,PDS的初始浓度为2mmol·L-1,温度为(30±1)℃时Fe2+/PDS-MFC体系达到最佳状态,此时KN-R的脱色率为96.90%,M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94.07mW·m-2。动力学分析表明KN-R的脱色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最佳条件下KN-R降解的反应速率常速为0.001 7mmol·L-1·min-1。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Fe2+/PDS-MFC体系能够有效的脱色降解KN-R及其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2.
以紫外灯为光源,考察了自制纳米ZnO在光催化体系中降解海产品深加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COD的降解率。研究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氨氮、COD初始浓度以及催化时间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nO催化体系能有效降解海产品中的氨氮和COD。优化的光催化降解条件为:对于废水中氨氮降解来说,ZnO投加量0.9 g/L,氨氮初始浓度140 mg/L,COD初始浓度900 mg/L,pH值9,光照时间4 h,降解率达65.804%。对废水中COD来说,ZnO投加量0.9 g/L,氨氮初始浓度110 mg/L,COD初始浓度600 mg/L,pH值9,光照时间3 h,降解率达80.00%。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三重四级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TQ-ICP-MS)联用技术,构建海水中三价铬与六价铬在线分离与测定的检测方法。采用TQ-ICP-MS碰撞反应池(KED)技术消除35Cl16O1H+40Ar12C对52Cr同位素测定可能存在的质谱干扰。选用Dionex IonPac AG 7 (4 mm×50 mm10μm)阴离子交换柱为分析柱,对流动相浓度及pH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流动相浓度为0.08 mol/L NH4NO3、0.6 mmol/L EDTA,pH值7.5,流速1.0 mL/min时,仅需80 s就可以完成三价铬和六价铬的理想分离与测定。对络合剂EDTA的络合浓度、pH、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当EDTA浓度为10 mmol/L、络合pH值7.5、络合温度50°C、络合时间2 h时,三价铬可以最大程度的被EDTA络合。在0.1~50.0μg/...  相似文献   

4.
以五水合四氯化锡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纳米SnO2光催化剂,采用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仪对粉体的粒径、物象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对比分析了自制纳米SnO2对于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光催化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投加量、废水中氨氮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值和H2O2质量浓度均是影响氨氮催化氧化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SnO2光催化剂氧化的优化反应条件:SnO2投加量为1.2 g/L,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pH值为8.0,H2O2质量浓度为1.0 g/L,催化时间为2 h时,去除率可达72%。  相似文献   

5.
采用序批式实验,分别以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为吸附材料,考察接触时间、pH等因素对废水中Pb2+生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低浓度Pb2+(0~20 mg/L)能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Pb2+浓度在20~100 mg/L时,浓度越低,达到平衡时间越快,以被动吸附为主.在Pb2+低浓度条件下(0~20 mg/L),初始pH为4~5时,Pb2+的去除率达99%以上,且初始pH值是影响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生物吸附Pb2+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方程,在pH为4及25 ℃下,活性污泥饱和吸附量为59.88 mg/g,颗粒污泥饱和吸附量为80.65 mg/g.因此,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吸附剂处理低浓度(0~20 mg/L)含铅废水,且颗粒污泥比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亚硝态氮(NO2--N)对吉富罗非鱼的毒性及相关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NO2--N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NO2--N胁迫过程中的应激反应,pH和NaCl浓度对毒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下吉富罗非鱼对亚硝态氮毒性的耐受性差异等,结果表明:在受试鱼急性中毒96h全致死条件下(NO2--N最小浓度192.49mg/L、PH7.37),当水体pH为6.21±0.19、7.09±0.20、8.40±0.22时,全致死时间96h分别变为62、88、102h,当NaCl浓度达到400.00mg/L时,其解毒作用极其显著(P<0.01)。在受试鱼急性中毒48h不死亡条件下(NO2--N最大浓度60.87mg/L,29.7±1.2℃),温度剧降10±0.8℃时,应激反应发生在持续中毒32h后,中毒40h后受试鱼全部应激致死。生活在温室内水泥池、室外水泥池、土池池塘的吉富罗非鱼对NO2--N耐受性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以3种典型重金属离子镉(Cd~(2+))、铜(Cu~(2+))和锌(Zn~(2+)),在不同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Conticribra weissflogii)在生长、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和油脂含量方面的影响,为重金属离子在海洋微藻生理方面的毒性以及油脂合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结果。3种重金属离子Cd~(2+)(2mg/L)、Cu~(2+)(2mg/L)和Zn~(2+)(1mg/L)在低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当Cd~(2+)5mg/L,Cu~(2+)5mg/L或Zn~(2+)10mg/L后,3种重金属便显著抑制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重金属Zn~(2+)对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影响较小。威氏海链藻在30mg/L Zn~(2+)影响下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仍能达到(0.21±0.01),而Cd~(2+)或Cu~(2+)5mg/L时完全抑制了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0.5mg/L Zn~(2+)对威氏海链藻的油脂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油脂含量达到对照组1.2倍,其余金属离子浓度均无法有效促进威氏海链藻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利用异化铁还原细菌处理Cr(Ⅵ)是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本文以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铁还原细菌异化铁还原性质对重金属Cr(Ⅵ)还原效率的影响。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不同电子受体时,菌群异化铁还原的效率存在差异,培养体系累积Fe(II)浓度分别为85.08±5.85 mg/L和32.55±4.78 mg/L。电子受体对混合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时,混合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是4.615和4.158,较对照组高(Shannon指数3.735)。异化还原Fe(Ⅲ)培养体系中,细菌种群的优势菌属是Clostridium,属于梭菌目Clostridiales,表明梭菌是参与Fe(Ⅲ)还原的主要优势菌。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对Cr(Ⅵ)还原效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细菌在Fe(Ⅲ)浓度为1 120 mg/L时异化铁还原效率高,并且还原Cr(Ⅵ)达100%。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 Fe(Ⅲ)浓度1 680 mg/L时,异化铁还原Cr(Ⅵ)效率高(72%),是对照组4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微生物治理重金属Cr(Ⅵ)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小球藻去除Cr6+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Cr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褐藻酸钠浓度为3%、CaCl2浓度为0.4mol/L、小球藻用量为12%(VV)时,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小球藻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Cr去除率有营养源条件下与无营养源条件下相比,固定化小球藻对Cr的去除率可提高4~8倍;在pH 6~7范围内,当Cr浓度低于15 mg/L时,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营养源组成为葡萄糖9 g/L、KNO30.4g/L、MgSO4@7H2O0.9 g/L、微量元素(100倍浓缩液)9 mL/L时,对Cr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Cd2+、Cu2+对文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24h、48h和96h内重金属离子Cd2+、Cr+对文蛤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Cd2+对文蛤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97.35mg/L、40.47mg/L、13.18mg/L和0.13mg/L;Cu2+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6m...  相似文献   

11.
分别在两种不同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进行了Cd2+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实验,以概率单位法求得Cd2+对菲律宾蛤仔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结果表明,在12±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95.05mg/L、46.87mg/L、32.65mg/L和11.31mg/L;在17±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70.08mg/L、35.28mg/L、22.36mg/L和14.38mg/L。水温12℃和17℃时,Cd2+对菲律宾蛤仔的96h最大容许质量浓度分别为0.113mg/L和0.144mg/L。Cd2+对菲律宾蛤仔属于高度毒性物质,并且随着水温的升高,Cd2+的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水体中痕量铬(Ⅵ)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做了研究。研究体系为:铬(Ⅵ)-弱酸性艳蓝(RAWL)-溴酸钾-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硫酸。所得最佳分析条件为:pH=1.50,c(RAWL)=1.000×10-4 mol/L,ρ(CTMAB)=2.500g/L,c(KBrO3)=7.200×10-3 mol/L,t=2.0min,θ=45.0℃。所得的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00ng/mL,检出限为0.45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97%~1.92%,加标回收率为98.8%~101.5%。干扰离子实验表明:海水中的大多数阴、阳离子在此条件下对铬(Ⅵ)的测定无明显干扰。本方法可成功应用于淡水与海水体系中,并得到青岛近海及胶州湾铬(Ⅵ)的含量分布。相对于其他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本方法具有分析温度低、检出限低、准确度高、易操作、耗时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海水冲厕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固定化污泥最佳的包埋剂配比,研究了不同温度、作用时间、pH值、微生物浓度和氯离子浓度条件下固定化污泥对人工海水冲厕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包埋剂最佳配比为聚乙烯醇(PVA)80 g/L、海藻酸钠4 g/L、活性炭10 g/L、SiO210 g/L、CaCO31.25 g/L。在30℃下固定化污泥对NH3-N和CODCr的去除效果最好,12 h时其去除率分别为83.9%和84.2%。固定化污泥在pH4~10之间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适宜用量为75 g/L,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对NH3-N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ODCr的去除效果降低。曝气试验表明,固定化颗粒运行2个月情况良好,出水NH3-N和CODCr符合二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氨氮对文蛤存活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氨氮(NH3-N)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对其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5±0.5)℃,盐度21.5,pH8.00的条件下,文蛤(壳长3.85~4.35cm)死亡率随着氨氮质量浓度、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96 h文蛤死亡率与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为Y=2.3787x+0.3246(R2=0.978 9),文蛤对总氨氮(NH3-Nt)或分子氨(NH3-Nm)的安全浓度(SC96h)为9.237 mg/L或0.418 mg/L;随着环境中添加氨氮(NH3-Nt)质量浓度的不断上升(0,0.5,1,2,4,9,18,36 mg/L),文蛤摄食能不断下降,呼吸能和排泄能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总氨氮(NH3-Nt)在0~2 mg/L(或NH3-Nm≤0.090 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没有显著变化(P﹥0.05);当总氨氮(NH3-Nt)≥4 mg/L(或NH3-Nm≥0.181mg/L)时,文蛤的生长余力显著降低(P0.05)。因此,文蛤养殖环境中的NH3-Nt或NH3-Nm应控制在2mg/L或0.090 mg/L以下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长江口沉积物中筛选分离出了海洋反硝化细菌,模拟了该细菌对不同浓度水平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海洋反硝化细菌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硝酸盐氮,在硝酸盐氮的初始浓度为 1 mg/L,1 d 内硝酸盐氮去除率就达到了 70 %;在 100 mg/L 硝酸盐氮模拟试验中,约在一周内能将 90 % 硝酸盐氮去除。试验证明反硝化细菌的生长与水体中硝酸盐氮浓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旦生物修复过程完成,反硝化细菌就会大量死亡,水体重新恢复到清澈透明状况。  相似文献   

16.
分离自对虾养殖池塘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MP15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MP15的脱氮特性和脱氮机制,本研究采用氮同位素标记法,对其在氮基础降解液中的脱氮特性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无机氮浓度为42 mg/L的氮基础降解液中,其对NH~+_4-N、NO~-_2-N和NO~-_3-N的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1.03 mg NH~+_4-N/(L·h)、1.74 mg NO~-_2-N/(L·h)和1.02 mg NO~-_3-N/(L·h)。氮代谢过程中羟胺氧化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的酶比活力分别为0.540 6、0.157 8和0.160 9 U/mg。对菌株MP15脱氮过程中的~(15)N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以NH~+_4-N作为唯一氮源时,仅产生~(15)N_2O;当菌株MP15分别以NO~-_2-N和NO~-_3-N作为唯一氮源时,可同时检测到~(15)N_2O和~(15)N_2。综合上述结果,菌株MP15对无机氮的去除主要包括:同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对NH~+_4-N的硝化途径为:NH~+_4-N→NH_2OH→N_2O;对NO~-_2-N的硝化-反硝化途径为:NO~-_3-N←NO~-_2-N→N_2O/N_2;其对NO~-_3-N的反硝化途径为:NO~-_3-N→NO~-_2-N→N_2O/N_2。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以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硫酸盐为电解质的电化学体系,考察了电流密度、pH值、硫酸盐浓度以及初始四环素浓度等四个因素对电化学氧化降解废水中四环素的影响,运用响应曲面法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检测技术分析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探究了间歇通电模式下电化学体系持续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电流密度>初始四环素浓度>初始pH值>硫酸盐浓度,其中初始pH值和硫酸盐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初始四环素浓度的交互作用对TOC去除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最佳运行参数为pH值为5,电流密度为100 mA·cm-2,硫酸盐浓度为0.25 mol·L-1,初始四环素浓度为1000 mg·L-1;间歇通电模式下,BDD电极表面产生的SO4·-等高活性物质间相互转化提供了体系的可持续氧化能力。该研究结果为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节省能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电化学氧化法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用于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可行性,利用有效面积为20和32cm~2两种规格的钌铱电极研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氨氮初始浓度对模拟养殖污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电流密度小于75mA/cm~2时,增加电流密度可以显著提升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实验条件下2组电极的最佳反应条件:电流密度62.5mA/cm~2、极板间距1cm、反应时间80s,氨氮初始浓度2.7mg/L。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当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大、小电极分别需要40和60s的反应时间;当亚硝酸盐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大、小电极分别需要40和80s的反应时间。在氨氮去除率达到90%时,小电极的平均反应速度为327.24mg/h,能耗为0.093kW·h/t;大电极的平均反应速度为503.82mg/h,能耗为0.114kW·h/t。  相似文献   

19.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东方小藤壶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媛  杨震  许宁  英瑜  唐学玺 《海洋科学》2003,27(8):56-58
研究了3种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对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二期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锌、镉离子均有较高的毒性,它们对二期幼虫的12 h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00mg/L、2.29mg/L和0.56mg/L,24h半致死剂量分别是0.71mg/L、1.71mg/L和0.14mg/L,毒性大小依次排为Cd~(2+)>Cu~(2+)>Zn~(2+)。  相似文献   

20.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比较了Na NO3、NH4HCO3和CO(NH2)2为氮源的两种培养基(m L1和ASW培养基)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金藻昆布糖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时相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脂肪酸组成和总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m L1培养基培养时,三角褐指藻的生物质质量浓度明显高于ASW培养基培养时的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尿素优于其他两种氮源,最大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为3.7 g/L。不同培养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的时相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最高积累量分别为:13.27 mg/g(Na NO3)、13.23 mg/g(CO(NH2)2)和13.89 mg/g(NH4HCO3)(m L1);13.2 mg/g(Na NO3)、14.92 mg/g(CO(NH2)2)和13.6 mg/g(NH4HCO3)(ASW),由此可知氮源对岩藻黄素积累量影响不大。金藻昆布糖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最大积累量分别为9.82 mg/g(NH4HCO3)(m L1)和8.59 mg/g(Na NO3)(ASW)。不同培养条件下其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均在培养末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8%(NH4HCO3)(m L1)和23.79%(Na NO3)(ASW);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一烯酸(C20:1)、木焦油酸(C24:0)和EPA,其中,EP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尿素最有利于EPA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