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连山北麓老君山系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纪祥 《地质论评》1959,19(5):220-222
一、引言老君山系是韦宪组之下、南山系灰绿色变质岩之上的地层的统称。它在祁连山北麓甘肃境内,分布很广,西起玉门县琉璜山一带,经高台红湾寺、白庙子、梨园河、张掖苏油河上游、民乐扁都口、武威茂藏寺附近、古浪县古浪峡、天祝磨石沟、景泰红水、黑山、五佛寺地  相似文献   

2.
甘肃的陆相二叠系,以往研究较差,划分粗略,难与其它地区确切对比。1935年G.柏克塞尔(Bexell),概述了祁连山(亦称南山)北麓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因发现含安加拉植物群的地层覆盖于含华夏植物群地层之上,曾引起中外地质古生物学者的重视和讨论。 1976年夏,甘肃地质局区调队在永昌县河西堡西北龙首山东段测制了一条完整的陆相二叠系剖面,这对甘肃陆相二叠系的详细划分和进一步探讨柏克塞尔所述剖面所涉及的古生物地层问题,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甘肃酒泉盆地晚期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酒泉盆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祁连山北麓。前人将这里的晚期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上侏罗统赤金堡群(原“赤金堡系”)与白垩系新民堡群(原“惠回堡系”)。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八分队中生代专题小组(以下简称专题小组)于1973—1975年对酒泉盆地赤金堡群与新民堡群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赤金桥组、赤金堡组、新民堡组这一新的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4.
老君山滑坡群在老君山花岗岩体的东西两侧,位于滇东南边陲马关县和麻栗坡县交界处,其南接近国界。1978年11月,笔者首先调查了南捞滑坡。嗣后,我队对南捞滑坡作了一定的地质工作,并通过航片解译判别了老君山滑坡群。本文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应用航空影象,解译了老君山滑坡群的影象特征,分析了滑坡群的形成因素,探讨了它的发展趋势;对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避免灾害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陆相泥盆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北祁连山地层分区及河西走廊—六盘山地层分区(图1),系指位于石炭系杜内阶之下和下古生界之上的一套以灰绿—紫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山麓、山前河湖相沉积,前人曾称“老君山砾岩”,或“老君山系”等,按岩性、岩相旋回及古生物可分为中泥盆统老君山群及上泥盆统沙流水群。本文主要据甘肃、宁夏、青海的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和王振民、王瑞龄、周良仁、沈光隆等整理的有关资料。老君山群的命名地点在民乐老君山,岩性与肃南石窑沟剖面相似,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夹砂砾岩、砂岩、火山凝灰岩,上部为褐红、灰绿色红砂岩,厚度大于1000米。在北祁连山分区的靖远县永安堡雪山地区,周文昭等(1964)所测剖面层序为: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山及走廊地区的泥盆系的时代及划分,对确定北祁连地槽和走廊过渡带的主旋回实为关键,也是普查含铜砂岩的对象之一,因此,对泥盆系新成果的报导,常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关注。该区的泥盆系,原一般概念是指位于韦宪阶之下和下古生界之上的一套红色砂、砾岩层,曾以“老君山”命名,有称“砾岩”、有称“系”、也有称“组”或“群”,对其划分及时代归属和地层名称等问题,迄今意见不一。以往对泥盆系的研究报导,多限于某些地层剖面和局部地段,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地层总结讨论尚不够系统和全面。笔者依据工作中所接触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东段“佛子岭群”的划分和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文武 《地质论评》1964,22(5):337-347
“佛子岭群”这一名词,是在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上新定下来的。其前身即为“佛子岭片岩系”,系指大别山东段北麓一套以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千枚岩、板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系。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表1),其中争论最多的是“佛子岭群”的划分和地质时代问题。为此,笔者与沈铁梅、李应峰、秦尧基等同志于1960年元月到安徽省六安、霍山、  相似文献   

8.
甘肃及邻近地区的第三系均为陆相湖盆及山间凹地型沉积,它们在各地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完全受当时沉积环境的控制。较大型的沉积盆地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麓及甘肃东部,而北山、祁连山、秦岭三个地区则沿断陷分布着一些规模不等的山间沉积凹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少中、外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曾对本地区的第三系进行考察,特别是1958年以来,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其他研究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资料,但由于以往各研究者的工作范围、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和深度不同,所以在地层划分、时代归属等方面长期没有得到统一,因而也造成地层对比的混乱。近年来,在进行断代地层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所厘定的一些下第三系有不少应依据新发现的古生物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划归上白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在早白垩世期间发生明显隆升,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白垩纪特殊行星风系的影响,在山前盆地中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碎屑岩序列。兰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完整,虽然局部被第四系覆盖,但总体出露良好,其特殊的相序单元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对研究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及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盆地下白垩统为河口群,可以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S.1—S.5),包括LAST和HAST两个非常规体系域,冲积扇和河流相粗碎屑沉积构成三级层序的LAST单元,HAST单元由湖泊相细碎屑地层组成。河口群上部地层发育的风成砂岩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祁连山隆升造成的"焚风效应"产物,对研究祁连山的阶段性隆升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晚白垩世之交,祁连山开始快速强烈隆升,兰州盆地整体抬升为剥蚀区,导致研究区缺失上白垩统。因此,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特殊的层序地层序列,不仅是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的物质记录,还为研究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正国  崔新省 《地质论评》1990,36(2):148-150
此文赞成推行现有的《中国地层指南》,文中讨论了4个问题:(1)认为习惯用的群名应当保留,不可以建组名废群名,群组可以并存;(2)要严格区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两类不同地层单位;(3)地层的横向稳定性是划分组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则;(4)建议开展地层典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5月至11月间笔者等曾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研究地层。兹后又随赵金科、张文佑教授赴昆仑山北麓短期观察地质,除在昆仑山北麓发现泥盆纪及石炭纪地层外,并在盆地西部地区系统地采集了一些化石。柴达木盆地西部除第三纪地层外,中生代  相似文献   

12.
从珊瑚化石来討論祁連山南北坡早石炭世地层对比問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 1958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层队在祁连山南坡怀头他拉附近发现发育很好的早石炭世地层,划分为上下两组:下组名城墙沟组,属杜内期,上组名怀头他拉组,属维宪期。又在祁连山北坡俄博山北、武威西南土塔沟、肃南白庄子、南石灰窰等处分别测制早石炭世地层剖面,采获很多化石,尤以珊瑚为最丰富。同年,林英鐋为搜集早石炭世研究材料,也到  相似文献   

13.
在别山北麓地区的构造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北麓在构造上又称北淮阳构造带,它以酮柏-磨子潭断裂为界与其南的大别山造山带相邻。区内出露的构造-地层单元有商城群(Pz1),信阳群(D)、石炭系、侏罗系等。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麓地区的构造是一个以信阳-舒城逆掩断层为底板断层与一系列次冲断层、断片构成的逆冲推覆系统。卷入逆掩断层上下盘的地层经历了C3-J3期间的三次褶皱变形(第一、二次为挤压作用机制,第三次为剪切机制)。逆冲方向为由南向北,约N  相似文献   

14.
秦岭地区早和中志留世的笔石分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傅力浦 《地质论评》1980,26(2):106-111
西北区志留纪笔石地层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前后只有祁连山和大巴山作过系统工作。祁连山由穆恩之等建立了早志留世中晚期3个笔石带,大巴山由卢衍豪建立了早志留世早及中斯6个带,霍世诚则分为8个带。对于秦岭,在区调工作中采到一些笔石仅早志留世初期的标本可以定种,收在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里。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北祁连山小区(位于北祁连山南坡)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与不少疑源类共存,为探讨该地区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其组级地层的地质时代,提供了有力证据。考虑到本小区如再沿用甘肃三叠纪纯陆相地层的一套名称,如西大沟群(组)、南营儿群等,已不太合适,所以建议用大檫汗沟群代表这套海陆交互相的三叠纪地层,下辖新定义的3个地层组。孢粉组合由下至上的序列为:下三叠统赛尔贡切组(T1s)下段Apicalatisporis-Cordaitina-Schizospori组合,上段的Aratisporites-Klausipollenites-Micrhystridium组合,中三叠统柯柯里组(T2k)的Verrucosisporites-Triadispora-Trematosphaeridium组合,上三叠统黑沟河组(T3h)下段的Aratrisporites-Ovalipollis-Micrhystridium组合,上段的Bacul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Pinites-Dictyosphaera-Quadrisporites组合,这些组合可与国内外一些已知孢粉组合进行对比。同时探讨了本区三叠纪的沉积环境,指出并非纯陆相产物,而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孢粉组合/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北麓地区的构造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别山北麓在构造上又称北淮阳构造带,它以桐柏一磨子潭断裂为界与其南的大别山造山带相邻。区内出露的构造一地层单元有商城群(Pz_1)、信阳群(D)、石炭系、侏罗系等。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麓地区的构造是一个以信阳一舒城逆掩断层为底板断层与一系列次级冲断层、断片构成的逆冲推覆系统。卷入逆掩断层上下盘的地层经历了C_3-J_3期间的三次褶皱变形(第一、二次为挤压作用机制,第三次为剪切机制)。逆冲方向为由南向北,约NE20°~30°,逆冲断层以背驮式向前陆扩展,形成机制为反向逆冲推覆,且与大别山造山带主体向南韧性剪切滑脱运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祁连运动是李康、钟富道、李荫槐(1962)在《祁连山地质志》论述祁连山大地构造特征时首先命名的。其后,尹赞勋等(1978)、魏春海等(1978)均在文章中予以引用。他们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祁连运动发生的时代为志留纪末期。具体指早古生代的祁连海槽回返成山,致使古祁国连麓普遍形盛的一套磨拉石建造——“老君山砾岩”,角度不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一、绪言北祁连山东段早石炭世地层普遍发育,早石炭世早期地层是该区晚古生代主要含矿地层(如小红山——甘塘大型石膏矿床,即成生于该地层之中、下部)。该区的下石炭统地层,前人称之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创名,标准地点在甘肃省天祝县祁连山区臭牛沟。解放后,相继有不少地质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在古浪一黑山以及靖远地区,对石炭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又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主要有: 王建章(1959)按岩性把臭牛沟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称新城子砂岩(在剖面描述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胡芦司太石炭纪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贺兰山呼鲁斯太煤田位于宁夏东北部,处于华北陆台、祁连山地槽的毗连处。贺兰山石炭纪地层厚度大,含灰岩多。研究该区石炭纪地层对煤田地质勘探及邻区地层划分对比都有一定的意义。现仅选含灰岩层数最多,厚度较大,动植物化石较丰富,地层出露良好的呼鲁斯太地区作一报道。本文所附化石资料,除部分由笔者鉴定外,皆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  相似文献   

20.
苏皖一带的黄马青群(即青龙群与象山群之间的一套地层),自1928年谢家荣创名后,先后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表1)。安徽省怀宁县月山一带黄马青群发育完好。1979年笔者随安徽省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部分同志在这一带工作时采集了一些化石。1980年初笔者又同合肥工业大学洪天球、陈昭生同志在怀宁县拉犁尖、宝龙山等地测制地层剖面时采集了较多的植物化石,其中有一些是标志化石,对进一步澄清拉犁尖组以至整个黄马青群时代,提供了较充分的植物化石依据。文中昆虫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林启彬同志鉴定,李佩娟老师审查部分植物化石并给予指导。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金福全副教授帮助审查全文,夏字屏同志清绘插图。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汪贵翔工程师协助拍摄化石,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