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北京房山岩体填图单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周正国 《现代地质》1991,5(3):263-272
本文简述了有关秦岭构造演化的不同解释;从沉积、古地理、古构造等方面讨论了北带泥盆系与与中、南带泥盆系的明显差异及它们的分界位置;论述了秦岭属印支带及其东延的主要证据;提出了秦岭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北京房山岩体的主体——花岗闪长岩,长期以来一直划分为三个(环状)相带。作者不认为是三个“相带”,而是多次上涌岩浆形成的不同单元。文中阐述了具有论据,并对各单元进行了命名。加上与之呈脉动型侵入接触的石英闪长岩,将房山岩体划分为四个填图单位——单元。并将房山岩体的四个单元及周围地区规模较小的岩体,归并为高一级填图单位——序列,并命名为房山序列。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中多处发现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何科昭  周正国 《现代地质》1996,10(3):303-307,T001
作者继1993年10月在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中首次发现晚古生代深水相放射虫硅质岩之后,经过1995年和1996年两次野外工作,又在该混杂岩带中及其两侧多处发现了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的硅质岩及其深水相的沉积组合。从而为华南晚古生代或古生代—中生代洋盆的厘定,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的再认识,提供了有力的新论据  相似文献   
5.
共轭伸展褶劈理夹角的定量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现在的构造格局是印支运动奠定的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从中元古代起(19—20亿年),秦岭海域是分隔中国南北的一条主要界线。对秦岭的地质构造,赵亚曾、黄汲清(1931)、张文佑(1957)都曾作过概括论述,1980年春,笔者等对秦岭东段进行过短期观察。我们初步认为秦岭古海域包括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大陆边缘区,经长期发展至印支期对接并合、褶皱升起、海域消失。笔者之一曾以活动论观点讨论过中国大地构造  相似文献   
7.
周正国  崔新省 《地质论评》1990,36(2):148-150
此文赞成推行现有的《中国地层指南》,文中讨论了4个问题:(1)认为习惯用的群名应当保留,不可以建组名废群名,群组可以并存;(2)要严格区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两类不同地层单位;(3)地层的横向稳定性是划分组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则;(4)建议开展地层典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