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开展藏北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申扎地区永珠-雄梅-果芒错一带发现了一套沿永珠蛇绿岩带(?)分布,岩性特征及成因环境较为特殊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建立了日拉组及日拉组索尔碎屑岩单位.  相似文献   

2.
在开展藏北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申扎地区永珠-雄梅-果芒错一带发现了一套沿永珠蛇绿岩带(?)分布,岩性特征及成因环境较为特殊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建立了日拉组及日拉组索尔碎屑岩单位。  相似文献   

3.
苦嘎铜矿位于西藏措勤-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中段,矿体产在矽卡岩及花岗岩近东西向的构造带中,矿床的形成与永珠蛇绿岩带的形成及演化关系密切。永珠带拉伸阶段形成的日拉组为成矿的主要地层条件,而永珠蛇绿岩带聚敛消亡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是该区成矿的必要条件。苦嘎铜矿的发现对藏北以永珠蛇绿岩带为中心的措勤-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申扎地区拉嘎组岩相/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申扎县扎扛—木纠错石炭二叠系剖面,查明了拉嘎组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申扎地区的拉嘎组是以暗色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背景下,发育若干板状、长透镜状及透镜状粗碎屑岩为特征.大部分粗碎屑岩及部分细碎屑岩的分选及磨圆很差,成熟度极低,岩性显示为杂砾岩、杂砂岩,局部地区见有花岗岩漂砾.研究认为,拉嘎组形成于冰缘解冻并后退状态下的近岸冰海沉积环境,其沉积相类型可以分为分支水道与间湾、水下冰水扇、冰碛物与冰筏、滨岸与内陆棚.鉴于其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因此,拉嘎组可能是晚古生代冰期消融的产物.拉嘎组沉积相的识别分析对拉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改则昂拉仁错地区测制了多条拉嘎组剖面,详细描述了改则县拉清乡蹦克弄拉剖面。讨论了拉嘎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横向变化规律。首次在拉嘎组内建立了2个腕足类生物组合带,即Choristites xainzaensis—Eomarginifern组合带和Meospirifer kubeiensis—Fusispirifer plicatus-Stepanoviella(Bandoproductus)组合带,前者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后者为早二叠世,大致与萨克马尔-阿丁斯克(Sakanarian—Artinskian)相当。拉嘎组为冰海陆棚沉积,根据冰碛物特征细分为坠石冰碛砾岩、块状冰碛砾岩和冰海水下扇砾岩3种类型,并认为拉嘎组从早到晚总体由冰海内陆棚→冰海外陆棚→冰海内陆棚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6.
新疆阿吾拉勒山一带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主要由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为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建造。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的各种参数和图解表明,其形成于陆缘岛弧环境。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记录了阿吾拉勒地区早石炭世沟—弧—盆组成的体系和板块俯冲碰撞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藏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地层特征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西  王剑 《中国地质》2009,36(4):809-818
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土门各拉组和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分别分布于南、北羌塘凹陷。在以往研究和笔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项目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各地层单元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古生物、岩石组合、沉积系列、地层单元的接触关系、年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北羌塘凹陷那底岗日组与南羌塘凹陷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的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三者为羌塘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裂陷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同期异相的火山-沉积系列。北羌塘凹陷肖茶卡组的是残留陆表海沉积产物,其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与那底岗日组、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均为上下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吉林大拉子组的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光富 《地层学杂志》2005,29(4):T0003-T0004
大拉子组是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典型层位,但该组的具体地质年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最近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通过对大拉子组被子植物优势属的地质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被子植物群的对比研究,发现大拉子组与北美Potomac带B中部的被子植物群较为相似,结合孢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等其他生物化石证据,认为吉林大拉子组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中期或晚期。  相似文献   

9.
拉日铁路风沙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对拉日铁路的风沙灾害防治技术难题采用“永临结合”的平面工程防沙措施体系,近期以适宜于高原地区的工程措施为主,远期研究以适宜于高寒铁路沿线的植物防沙措施,以解决我国在高海拔地区铁路沙害防护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冯昌寿 《吉林地质》2002,21(3):33-40,53
本文着重讨论主要勘探目的层铜佛寺组,大拉子组的沉积相,阐述了延吉盆地的生油条件,储集条件,运移条件及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发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弄群中存在2个喷发-沉积不整合界面,将则弄群自然分成3个部分,对应3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新创建扎列拿组、郎穷组和荣纳组。描述了3个组的定义及层型、次层型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年代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云南麻栗坡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与之匹配的“越北古陆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研究”中,经实测剖面和填图扫面,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图”的要义比照,测区晚寒武世及相涉延及早奥陶世早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宜为:唐家坝组\“大老堡组”\博菜田组。其中,“大老堡组”为新拟建增设单位,也导致相关临叠地层单位现在定义和分割界面的更新。介绍唐家坝组\“大老堡组”界线层型及其层型界面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转换面属性,上、下邻叠岩层联合构成的标志层组合,是融地层学、沉积学为一体“’的优化挟择。  相似文献   

13.
通化地区珍珠门组并非老岭群的顶部层位,其上确实存在花山(大栗子)组、临江组.并且与珍珠门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一发现,为重新厘定集安岩群、老岭群的地层层序以及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也为老岭群的古地理再造以及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在这一地区寻找古岩溶型矿产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黑山头组在新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两个地层分区均有产出,分布最为广泛,可作为两个地层分区对比的标志性地层单位。最初确立该组为一套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但因最初建组剖面上的黑山头组更名为那林卡拉组,加之补立黑山头组层型剖面中火山地层的并入,特别是对并入火山地层的划分归属分歧和时代争议,使得黑山头组的划分与时代认识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其上覆和下伏多个组级地层单位的使用混乱,引发了这些地层的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困难。野外调查确认,原黑山头组的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与并入上部的火山地层岩性差异显著,二分性界面清楚,区域延伸性和可对比性标志清晰,且两者之间发育明显的喷发不整合界面,故建议对其解体和重新厘定。新厘定的黑山头组只保留(原下部)陆源碎屑岩层位,其上的火山地层确信为早石炭世(非前人所述的中泥盆世),故新建早石炭世阿克塔木组。这一新方案为准噶尔地层区石炭系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区域地层合理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佐证,提升了黑山头组在两个地层分区的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17.
对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中国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和龙山组、南陵湖组47件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表明,和龙山组的w(MgO)/w(CaO)及w(SiO2)、w(Al2O3)、w(K2O)等变化不大,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丰度自下而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反映其形成时的气候条件变化不大,气候主要从潮湿向略干旱转变,但其中也具有多个微小的变化旋回,反映每个小旋回的环境变化较小;从南陵湖组底部开始,w(MgO)/w(CaO)变化明显,形成的岩石中w(SiO2)、w(Al2O3)、w(K2O)急剧下降,岩石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总量也下降,反映南陵湖期海平面持续下降,沉积水体变浅,物源区较近,气候的变化比较大,总体向干旱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张静平  唐书恒  郭东鑫 《地质通报》2011,30(203):357-363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盆地内重要的气源岩,在常规气田勘探中发现广泛的油气显示,表明其具有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在页岩气勘探初期,应该先进行优先层段优先区块的深入研究。目前,多名学者对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的特征和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区位做出了预测,但使用方法不完善、不统一,评价指标比较混乱。在系统分析Fort Worth盆地Barnett页岩优选区块特征的基础上,参照美国地质调查局对Barnett页岩的选区原则,结合四川盆地自身的特征,选取页岩层总厚度、TOC、Ro、埋藏深度4个指标确定了2套岩层的页岩气优选区与延展区。研究认为,筇竹寺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成都—乐山—资阳—内江为界的区域内部,龙马溪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自贡—宜宾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