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兴琴  吕世华 《气象科学》2007,27(4):374-380
本文利用甘肃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所获得的系留气球探空资料,并且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特殊天气过程的典型冬季代表性时段,山谷城市兰州逆温边界层结构无论白天或夜间都存在,而且经常出现多层逆温和白天的脱地逆温情况,只有当冷空气过境时,逆温现象才减弱或消失;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上反应了温度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南北两山地表植被对气象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美国NCAR流体非表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版,数值模拟研究大范围改变兰州市周围山体的地表植被状况,区域大气的温湿场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绿化后,大气稳定度总体趋势是减小,尤其夜间减小幅度很大。因此,绿化后,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变小,冬季逆温,尤其是夜间逆温的情况会有所减弱。绿化后,夜间地表温度增大,从而削弱了皋兰山体夜间下滑冷空气的强度,山谷城市冷湖效应造成的逆温强度也应有所减弱;绿化后,白天午后山峰的感热减小,地表温度降低,山峰加热效应减弱,从而也减弱了由于山峰加热效应造成的逆温。另外,绿化后,近地面及对流层下部相对湿度的增加比较明显,以及随着相对湿度地增大,大气中污染物湿沉降过程的可能性也有增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RAMS模式对山谷城市冬季局地风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MRC/ASTER发展的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 采用三重嵌套的方法, 模拟研究了兰州山谷地区局地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1)兰州市近地面流场以偏东风为主, 在城市东西部之间的狭窄地带, 风速相对较大些, 在东西部山谷城市中心区域有大片的静风区; 冬季兰州市山谷夜间是辐合流场, 白天是辐散流场。受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白天热岛环流抑制谷风环流, 夜间增大山风环流, 夜间的山风风速大于白天的谷风风速。(2)白天, 兰州市区山顶和山谷之间上空气柱以下沉气流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地形作用使得白天盛行谷风环流和山峰加热作用的共同影响。夜间, 兰州市区山顶和山谷之间上空以上升气流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地形作用使得市区和山谷在夜间盛行山风环流, 但是冬天夜间兰州市区和山谷上空有较厚的逆温层存在, 抑制了气流的上升运动。(3)在午后13:00左右, 兰州市区山谷从近地面到400 m高度, 辐散场在逐渐减弱, 在510 m左右的高度转变为辐合场; 皋兰山顶上空从近地面到400 m高度, 辐合场在逐渐减弱, 在510 m左右的高度转变为辐散场。在凌晨01:00左右, 兰州市区山谷从近地面到400 m高度, 辐合场在逐渐增强, 到400 m高度达到最强, 从400 m到510 m高度又逐渐减弱; 皋兰山顶上空从近地面到220 m左右的高度, 辐散场在逐渐减弱, 在400 m左右的高度辐散场转变为辐合场, 从400 m到510 m左右的高度, 皋兰山顶的辐合场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块UCM,引入2005年MODIS土地利用类型资料,在对2005年1月25—28日兰州市热岛现象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去除城市下垫面敏感性试验,探讨了城市下垫面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下垫面能使近地层大气温度升高而风速减小,并且,在夜间表现更明显。由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分析可知,城市下垫面对兰州市热岛强度的贡献率为44%。夜间,城市上空200 m以下的近地层大气保持了白天的混合层特征,热岛环流的上升运动促进了山风环流,使得上升气流到达地面以上600 m左右;白天,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城市上空400—600 m存在一个脱地逆温层,城市热岛环流使得11—15时(北京时)市区近地层出现弱上升气流,抑制了谷风环流的形成及发展。城市下垫面的低反照率特性和建筑物的多次反射作用导致城市下垫面的净辐射通量大于非城市下垫面;城市下垫面由于建筑材料的不透水性,导致潜热通量远小于感热通量,而储热项所占比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有限区域的p—σ5层原始方程模式作数值模式,以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气候资料及姚兰昌等人计算的1979年1月东亚平均大气加热场作为初始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探讨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冬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冬季东亚加热场的热力作用比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要次一级。(2)冬季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纬向西风过高原的绕流效应和爬坡效应,它们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平均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贡献。(3)冬季,在东亚地区垂直环流的分布及其强弱基本上取决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最强的哈德菜环流出现在西太平洋地区,而不在高原地区。(4)冬季东亚加热场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动力作用加强东亚大槽、加强高原南北两侧和日本上空的急流以及东亚地面反气旋。 在冬季,东亚地区的大形势分布主要取决于大地形的动力作用,而冷热源的热力作用则影响着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导致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Ⅱ.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采用NCAR CCM2模式,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导致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中尺度模式对冬季兰州市低空风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5,他引:9  
利用美国NCAR新一代中尺度模式MM5V3,对山谷城市兰州冬季风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及观测事实基本一致。表明MM5V3中尺度模式可用于研究山谷城市的大气边界层情况,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山谷城市冬季边界层的风场和温度场特征,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位于河谷盆地内的兰州,冬季近地面风场是山谷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冬季夜间地面流场辐合明显,低空盛行东风,夜间距地300m左右,风向转变为偏西风,白天风向转变高度高于夜间,大约在500m以上;冬季温度场逆温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局地小气候效应,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和冬季“冷湖效应”。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及观测事实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冬季大面积被积雪覆盖,下垫面反照率大,因此山谷风环流同黑河地区相比较弱,但“冷湖效应”显著,逆温特征明显,最强可达10℃。  相似文献   

10.
王建德  唐东升 《气象科学》1994,14(2):143-148
利用ECMWF/WMO客观分析网络点资料分析了1985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建立前后大气加热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经向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的建立及活动与大气加热场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型加热场的建立标志着冬季风的建立,加热场的加强和减弱对应着冬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减弱。最后探讨了大气加热场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反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祥伟  陶健红 《气象科学》2013,33(6):664-670
利用1960—2010年兰州等3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近50 a兰州冬季气温、日较差、冷日数、冷积温及极端高、低温日数的变化速率均在1980s发生跃变。平均气温持续显著的增温,在1960s、1970s最低气温增温起主要作用,日较差、冷积温及极端低温日数显著减少,在1980s后由最低、最高气温共同增温所致,日较差减小变缓,冷积温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大气环流异常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导致兰州冬季显著增温,二者对增温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7.24%和62.76%。1980s中期之后中高纬度欧亚上空对流层中层盛行纬向环流,两槽一脊的振幅减弱,西北地区位于中国上空异常反气旋西部偏南气流控制下,且同期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这些均有利于兰州冬季增温。  相似文献   

12.
复杂地形城市冬季大气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1,他引:10  
采用中尺度大气动力模式与大气扩散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市冬季无明显冷空气入侵天气过程时段(1994年12月2-3日)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污染物(二氧化硫和烟尘)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模拟的风场的气温层结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进一步分析了模拟的风场和气温层结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对兰州市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并证明了该模式系统可适用于兰州市大气质量预测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WRF模式与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系统模拟了试验期间(2005年1月30-2月2日)兰州市城区SO2的地面浓度,并根据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兰州市冬季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固区和城关区各有一处污染物高浓度区域;受排放源空间分布和气象场的综合影响,夜间SO2地面污染范围小于日间,夜间污染物地面最大浓度明显高于日间,夜间模拟区域平均值低于日间;水平流场和山谷风环流形成的垂直运动均对污染物地面浓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By analyzing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urban area and over the rural area of the city of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aytime inversion intensity and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are studi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potential temperature, specific humidity profiles,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ABL,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global radiation on the ground. It was shown that the daytime inversion is a key factor in controlling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A clear and positive feedback process between the daytime inversion intensity and the air pollutants over the city was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terrain and air pollutants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daytime inversion are discussed. The solar radiation as the essential energy source to maintain the inversion is analyzed, as are various out-for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version and air pollutants. At last, a physical frame of relationships of air pollution with daytime inversion and the local and out-forcing factors over Lanzhou is built.  相似文献   

16.
在对降水资料的分析过程中,要求资料的时间序列呈正态分布。利用兰州地区的兰州、皋兰、榆中和永登4个站点1960~2009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偏度—峰度系数+W检验"方法,基于SPSS软件,对兰州地区的年、季和月降水量正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地区4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均呈正态性分布;兰州、皋兰和永登3站的夏、秋2季降水量为正态性分布,而榆中站只有秋季降水量为正态性分布,且秋季降水量的正态性最好,冬季最差;大多数月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序列进行平方根处理后,其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Local Winds In A Valley C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cal winds were studied around a valley city, by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mesoscale model forced by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a measurement campaign around Lanzhou City, China, during stagnant conditions. In the simulations nighttime winds are purely katabatic downslope winds without urban effe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city is 6–7°C warmer than its surroundings all night. In contrast, daytime near-surface winds result from upslope flow resisted by an opposing simultaneous urban heat-island circulation (UHIC). Hence winds remain weak and variable around a city in a narrow valley during daytime. These conditions may lead to severe air quality problems day and night.The local circulations are sensitive to the widths of the valley and/or city,and also latitude, as is demonstrated by model experiments. Interestingly, in a flat and calm environment an extratropical daytime UHIC cell may turn into a weak `anti-UHIC' by the morning, due to frictional decoupling after sunset and subsequent inertial oscillation during the night, analogously tothe land breeze and nocturnal low-level jet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