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2.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博格达峰地区,不仅有现代冰川,而且古冰川规模远比今日为大,留下了许多地质地貌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并对本区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1962年博格达峰北坡三工河、四工河考察的基础上,于1981年又作了补点考察,并去南坡作了踏勘,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孢粉、岩矿、粒度、粘土矿物的分析鉴定和C~(14)年代的测定。现就本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划分与对比,以及第四纪冰川演化与地貌发育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 m和4 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5.
李英奎  杨玮琳  陈鑫  刘强  许向科 《冰川冻土》2022,44(4):1231-1247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和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介绍不同冰川模型的原理、用于古冰川模拟的流程和利用地貌体进行模型参数校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为例,总结利用冰川模型恢复古冰川的范围、体积、平衡线等参数,估算不同冰川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评估测年数据及其恢复的古冰川期次和规模的案例研究。最后指出了利用冰川模型进行古冰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冰川模型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恢复古冰川的规模、演化过程及其气候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希夏邦马峰北麓佩枯错湖堰塞成因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峰 《冰川冻土》1998,20(1):85-87
根据对希夏邦马峰北麓佩枯错湖区古湖岸的升降变化、门曲谷地河流阶地和冰水阶地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地形图、卫片、航片判读所取得的资料,并结合本区第四纪以来不同时期的上升幅度、古地理变迁、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动植物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希夏邦马峰北坡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水相沉积物,曾对门曲谷地有过不同程度的堰塞作用,故而提出佩枯错湖为堰塞成因的解释,其从初始形成、兴盛发育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与区内冰川类型从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到山谷冰川的演替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清江石门地区第四纪冰川沉积与岩溶发育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汉兴  宋汉周 《中国岩溶》1992,11(2):173-180
通过对区内第四纪堆积物的研究,为本区岩溶发育期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丘顶第四纪冰川堆积物的确定,并结合邻近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特征,认为大姑-庐山间冰期是本区岩溶地貌基本格架的形成时期。古水文网与岩性是制约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时认为用地文期和阶地来划分岩溶发育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素珠链峰地区玉木冰期以来冰川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素珠链峰系祁连山脉中部北缘走廊南山的主峰,海拔5,547米。由于山体海拔高,气候严寒,加之季风和山区气候形成的降水,使本区得以发育有大量现代冰川。同时,区内角峰、刃脊、U谷和冰斗地形比比皆是,冰碛地形一般保存较好,这就为研究本区冰川发育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翁文波、夏开儒、刘泽  相似文献   

9.
阿尼玛卿山是黄河上游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其中出现时间最早、发育规模最大的是倒数第三次冰期,东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3600m,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801m,冰川面积扩大了381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16.2倍;西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100m,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了635m,冰川面积增加了80.8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5.8倍.之后,气候类型由海洋性逐渐过渡到大陆性,经历了湿冷-干冷-干暖的演变过程,冰川面积渐次缩小,特别是在晚末次冰期之后,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急剧趋于干暖化.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平泉县下营坊一带,位于华北平原东北边缘,属于燕山山脉东段中低山地区(N40°45′,E118°41′)。冰川擦面条痕石类型较发育,特征明显。见有:龟背条痕石、扁平状五角形熨斗石、楔状箭镞石或弹头形石等。其中以龟背条痕石发育最为特征。擦面条痕石主要分布于桲椤树沟两侧山麓地带,海拔约500m。分布零星,断续延长约10km以上。本区冰川擦面条痕石的发现,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刘蓓蓓 《冰川冻土》2014,36(1):30-37
对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 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 000~4 300 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 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 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 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 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 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 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冰筏沉积物,是古气候,古地理的有效记录。对冰筏沉积的研究,可用于研究冰川发育时期,范围,重建冰川发史,重塑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通过冰筏沉积物中的砾石和砂级颗粒的成分分析,可了解古冰川发育区母岩的岩性组合。  相似文献   

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了多次冰期并保存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特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对冰川地貌类型划分和冰川地貌制图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古冰川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量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Pro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目视解译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冰川地貌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了稻城古冰帽(约3 600 km2)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本文识别了该区冰川地貌中的冰川湖、冰川谷、羊背岩和冰碛垄等四种类型,初步统计了约1 096个冰川湖、370条冰川谷、41个羊背岩及1 268列冰碛垄;空间分布上,冰川湖和羊背岩主要分布在海子山夷平面上,冰川谷以古冰帽边缘区发育为主,冰碛垄则主要形成于海子山夷平面上和东、西两侧的山谷里。本研究可为第四纪冰期规模估算、古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当地的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位于贡嘎山南坡的长地儿冰川,地处九龙县湾坝乡境内,分布面积约50km2,海拔高度在3500~4700m间,发育大量的古冰川遗迹。根据冰川特征可划分为3个垂直带:在4500~4700m间发育冰斗、角峰等冰蚀地貌;在4000~4500m内发育冰川U形谷、...  相似文献   

15.
元宝山煤田煤系地层上覆60余米厚的第四系。其岩性组成、含水性能直接影响露天矿的开发。我们通过对第四系沉积物特征的观察,联系本区冰川地貌特征,分析形成沉积物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等条件,认为第四系沉积与冰川活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参照区域地质资料及本区第四系部分岩样古地磁测定结果,对本区第四系进行了划分,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6.
胡海平  冯金良  刘金花  陈锋 《冰川冻土》2022,44(4):1298-1305
雅鲁藏布江中游堵江事件多发,探索堵江事件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河流地貌演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游宽谷地区,众多河流堆积阶地中保存着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前人对林芝地区、泽当宽谷和日喀则宽谷的古湖相沉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三个宽谷在晚更新世均发育过古堰塞湖,但三个地区古堰塞湖之间的时空关系仍未可知。在上述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中游不同河段古堰塞湖的坝体位置、成因、海拔及发育年代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河段分别发育着3个独立的古堰塞湖,成因多为冰川/冰碛物堵江。晚更新世不同河段降水和地貌条件差异,冰川规模变化速率不同,可能导致冰川前进壅塞河道时间不一致;但3个古堰塞湖的消亡时间较为接近,其溃决过程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冰臼特征研究,认为该冰臼群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分布在海拔高度2005~2033m地势平缓开阔山顶部,发育于中生代中三叠世浅黄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之上,岩石完整坚硬,冰臼分布较为集中,其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大类,口宽0.1~1.2m,深0.1~0.3m,形态规则,部分冰臼发育出水口和水流侵蚀槽,其方向不受风向的制约。通过与周边发现的冰臼群对比研究,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只是本区冰臼群发育的海拔高度更高,规模较小,但部分冰臼形态更加完整,水流冲刷、流动痕迹明显,符合冰臼的一般特征。总体看,本区冰臼的形成是在厚层冰层消融阶段长期受冰川融水冲刷、研磨作用所致。结合周边冰川遗迹发育情况,认为内蒙古、河北一带第四纪发育过较大规模冰川,可能具大陆冰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谷地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结合冰川地貌分析方法,对古冰川...  相似文献   

19.
贡嘎山海洋性冰川发育条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苏珍  梁大兰 《冰川冻土》1993,15(4):551-558
贡嘎山5000m以上山体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样高大的山体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和宽阔的积累区。同时,据观测推算东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可达3000mm,雪线处的年平均气温在-4.1—-5℃;西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达1800mm为本区冰川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冰雪物质条件和必要的低温。冰川形态类型基本齐全,冰川分布比较集中,但东西坡冰川在规模上有明显差异,东坡冰川条数较西坡少,但冰川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描述了保山、施甸、永德地区中、晚石炭世丁家寨组冰成岩及上覆盖层中的冷水腕足类Stepanoviella动物群16属20种,并与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西藏珠穆朗玛峰、申扎等地区的Sfepanoviella动物群作了对比。Stepanoviella动物群是中、晚石炭世发育于冈瓦纳古陆北缘的一个冷水习性的腕足类动物群。在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由于冈瓦纳古大陆发生了冰川,周缘海域地区海水温度较低,Stepanoviella动物群在冷水环境中发育繁衍,到晚石炭世晚期,古大陆冰川消失,海域水温回升,该动物群消亡。丁家寨组中Stepanoviella动物群的发现,再一次说明了澜沧江结合带以西的滇西地区中、晚石炭世位于南半球,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表明本区与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和藏北申扎、日土地区,都同处于冈瓦纳古陆北缘大陆架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