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近水平红层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程强  周永江  黄绍槟 《岩土力学》2004,25(8):1311-1314
通过对四川盆地近水平红层公路建设中路堑边坡开挖病害的调查分析,归纳出近水平红层边坡开挖引起的主要变形破坏型式是堆积层滑坡、顺层座滑型滑坡、边坡拉裂变形、边坡岩体倾倒破坏,总结了近水平红层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提出边坡变形破坏的过程一般经历开挖卸荷变形、陡倾节理发展扩大、变形破坏形成三个阶段,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其危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通过对云南省内红层岩土工程特性的初步研究以及在红层地区的工程建设实践,分析和介绍了红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红层边坡变形破坏过程-蠕变、剪切、滑移 3 个阶段的特点及红层滑坡呈周期性扩展的机制特征,并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红层边坡变形破坏对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滑坡危害和蠕变危害。根据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特点及工程的性质和安全要求,提出了对红层边坡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恩施盆地红层分布范围广,存在大量的斜坡或人工高陡边坡。由于红层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边坡产生变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城市市政工程和道路工程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恩施盆地红层边坡的野外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现场试验(压水和渗水试验)、样品采集和室内岩体特性参数测试等工作,基本查清了红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水理特性和边坡变形特点。恩施盆地红层可分为“硬砂岩”和“软砂岩”,前者由胶结较好的粉砂岩和砂岩组成,强度较高,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后者由胶结较差的砂岩构成,强度低,透水较强,为含水层。边坡变形破坏规模较小,但点多、危害较大。本文从运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研究,依据斜坡岩土体运动方式,红层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顺层岩质滑坡、坠落式崩塌、倾倒式崩塌3种;按变形破坏影响因素,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软硬互层红砂岩差异风化、顺层结构面和切层结构面不利组合、人工开挖扰动3种,并分析了各类变形破坏模式的特点和变形破坏过程,对恩施盆地及同类型地区的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红层分布广泛,其特殊的工程特性常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通过分析成仁高速文宫连接线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得出边坡在开挖和降雨的影响下破坏机制为蠕滑-拉裂。进一步用FLAC3D进行数值分析,显示开挖卸荷和降雨影响导致滑坡灾害,其后缘发生拉裂破坏,并引发滑坡前部发生剪切滑移破坏。针对该类型的边坡,开挖后应对路堑以上部分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避免降雨入渗软化土体,加剧滑坡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5.
试论疏排水在红层地区滑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层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已为工程界所重视。由于其具有遇水软化及低强度的特性,水活动对边坡变形破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论文通过对红层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研究,介绍了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特征,论述了地表渗水和地下水活动对红层边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的影响。并且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疏排水在红层边坡、滑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进行有效的疏排水是对红层边坡、滑坡治理加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常吉高速公路湘西段地形起伏大, 地质条件复杂, 路堑边坡数量众多, 边坡稳定性问题突出。本文根据岩体产状与边坡坡面的关系研究, 认为常吉高速湘西段路堑边坡主要包括顺向坡、正交坡与反向坡, 其中顺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与它的物质组成、岩体结构合风化程度等有关。分析、总结了路堑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提出并实施了针对不同边坡结构类型与变形破坏模式的边坡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软硬互层结构的顺层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复杂、难于防治,针对此类边坡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问题,从坡面角度、岩层倾向及组合形式、节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边坡物理模型试验是揭示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重要手段,基于相似理论,以重庆市万州区孙家滑坡为工程依托,根据滑坡区地质勘探报告设计了室内边坡物理模型试验;试验通过顶升模型箱模拟重力...  相似文献   

8.
以缓倾红层软岩地区某新建高速公路路堑开挖滑坡为例,通过对该滑坡形成过程、致灾因素及变形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缘开挖临空条件、大气降雨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高边坡开挖形成临空面,降雨使岩体处于饱水状态,在裂缝扩张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形成垂直裂隙并向岩体深部发展,剪断岩层局部层面结构面,最后贯通形成滑面滑动致灾。滑坡前缘反压堆载、后缘裂缝遮盖防雨,坡面截排水、位移监控等应急措施止滑效果较好,推荐采用支挡工程+清方方案处治滑坡。建议缓倾红层软岩边坡加固设计贯彻分级支挡思路,以提高边坡稳定性及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病害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边坡防护加固设计依据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福建省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工程实践,归纳了风化剥落、流石流泥、掉块落石、溜坍、坍塌、崩塌、倾倒、错落和滑坡等9大类路堑边坡常见病害类型,并对各病害类型的变形破坏特点进行分析:路堑边坡小规模变形破坏在富水土体中以流、溜、坍运动模式为主,在风化岩石中以剥、落运动模式为主;大规模变形破坏则受控于岩土体中结构面的空间位置及其组合形式,反倾岩层易产生"倒",节理岩体易产生"崩",残存结构面的软弱岩土体易形成"塌",存在陡倾结构面和软弱坡脚的岩土体易形成"错",以及沿特定软弱面做整体水平运动的"滑"等多种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西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线红层滑坡灾害普遍存在。根据湘西某高速公路朱雀洞段滑坡的工程地质特性、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属滑移—拉裂型滑坡。在经受自重应力、降雨以及地下水等内外作用因素,斜坡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移变形,随着剪裂面上的拉应力集中而产生拉裂缝,一旦破坏面贯通,则导致滑坡破坏。通过参数反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评价结果可见,在天然情况下,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暴雨情况下,其稳定性迅速降低,基本处于不稳状态。在分析成因机制的基础上为滑坡的整治对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等倾角岩层顺向坡,受坡体结构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控制,多存在变形、崩塌、滑坡等工程地质问题,常常会诱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该类斜坡潜在滑动面不直接出露地表,一般具有变形机制复杂、隐蔽性强和危害大的特点,是滑坡领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拖担水库大坝左岸为一古滑坡,在水库扩建开挖过程中,诱发古滑坡体复活。在分析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勘察和变形监测结果,研究了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左岸古滑坡具有岩层倾角“上陡下缓”、滑体底部存在反倾坡内的剪切破碎带、滑床岩体产生弧状弯曲的特点;②古滑坡体为一基岩顺层滑坡,滑动模式为“滑移(弯曲)—剪断”型,其变形破坏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弯曲隆起阶段、滑移剪出阶段和扰动变形阶段;③该类斜坡变形破坏后,坡体易沿“上陡下缓”的椅型软弱层面发生二次滑动,滑坡控制关键是对下部变形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渗流是冲洪积卵石土层分布区发生滑坡的主控因素。安溪县某安置区的北侧边坡就是处于这种地质环境并受此影响,自2010年6月以来变形持续加剧、范围逐年扩展。目前,滑坡后缘整体下错达1.5 m,坡体纵横裂缝密布,前缘挡墙鼓出,坡体正处于强变形阶段。文章以此为例,着重讨论冲洪积卵石土层分布区形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变形破坏的控制因素和滑坡形成机理,预测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冲洪积卵石土层形成的渗流系统,在充沛、多源的地下水补给等因素作用下,也会导致高差小、坡度缓的边坡发生严重地质灾害;基于现状水位,采取工程措施后,将坡体地下水位再降低4 m,稳定性系数将由原先的0.987~1.048提高至1.298~1.388,边坡可达到稳定状态。针对致灾成灾的主控因素和稳定性验算结果,提出采用“盲沟盲管排水+定向敷管导水+竖井”为治水止滑的主措施。本文研究是对地下水渗流控制型滑坡治理方法的有益探索和挑战,可为类似滑坡机理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岳西县自然斜坡在地球内、外动力共同作用下,容易变形并遭到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系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和浅表生改造理论分析,查明了岳西县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并探讨了其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岳西县不同岩组的抗风化能力和力学特性存在差异,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理也不相同。根据斜坡结构特征,岳西县滑坡分为全风化层滑坡、强风化层滑坡和顺层岩质滑坡: 全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位于全风化层中或全风化层与强风化层的分界线处; 强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主要发育于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层的分界线处; 顺层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片麻岩发育的顺向坡中。根据变形破坏方式,岳西县崩塌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缓倾坡外结构面和另一组陡倾(坡外或者坡内)结构面控制; 倾倒式崩塌主要由一组陡倾坡内结构面和另一组近水平发育的结构面控制; 坠落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结构面陡倾或近直立发育的结构面控制。岳西县滑坡多发育于风化壳厚度较大、岩体较松散、结构面强度低的地区; 崩塌多发育于斜坡高陡、岩质风化程度低、结构面发育的地区。研究成果对岳西县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及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inal slopes in central Taiwan prior to landslide failure. Field surveys and physical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explain the gravitation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inal slope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and to derive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gullies (different length of the slope mass), the extent of erosion (different thickness of the slope mass), the foliation dip angle, and the geological material critically affect the deformation of cataclinal slope mass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model tes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the foliation dip angle, the thickness and the length of sliding mass, particle size (spacing between foliations) increases the depth of slope deformation. Foliation dip angle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that controls the deformation of slate slopes. When the cataclinal slopes reached maximum deformation, a shear failure and translational slide occurr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The deformation zone exhibited significant cracking at the scarp and the bulging of the slope toe, which facilitated the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accelerating the deformation to failure.  相似文献   

15.
张均锋 《岩土力学》2005,26(Z2):1-5
基于分层边坡在水位涨落时发生滑坡的模拟实验,简要描述了实验中的主要现象,计算了实验模拟的分层坡体内与水位变化直接相关的动态渗流场、孔隙水压力场与渗透速度场分布。根据计算结果,对水位变化导致坡体变形失稳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这类分层边坡滑坡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