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地质、地貌、地震等综合方法研究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本区第四纪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区内南北向断裂呈压扭方式活动,东西向断裂以张扭方式活动,北西向构造强烈隆起。现今小震活动多沿东西向断裂分布  相似文献   

2.
香港地区活动断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的断裂构造颇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北东东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下,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组成共轭断裂系统。由于本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尚难确定哪组断裂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层泥的热释光资料表明,断裂的最新活动应在晚更新世,断裂的复发周期应在10万年左右。目前尚不能肯定哪条断裂为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主要的构造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序列是一个由多条断裂参加并逐次活动的复杂构造过程。先后显示活动的断裂及其错动性质是:唐山断裂带右旋剪切、蓟运河断裂左旋剪切、滦县—乐亭断裂右旋剪切、卢龙断裂右旋剪切。北西向蓟运河断裂与唐山断裂带构成一对共轭剪切构造。沿唐山断裂带的主震破裂面由初始阶段的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和南西方向扩展,形成不对称的“S”形曲面。与现代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不完全一致的先存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破裂面转向扩展,是序列震源机制解P、T轴取向离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相交断层组成,主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5月29日的MS5.9余震序列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一条隐伏断裂上,两条断裂均接近直立.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地块和巴彦喀拉地块的构造边界,由于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的差异运动使甘孜—玉树断裂强耦合段应力高度积累,在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破裂失稳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北东东向断层的正应力减小,库伦应力增加,45天后触发了MS5.9余震序列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6年运城4.4级地震序列资料,进行余震精定位、主震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等研究。地震震中分布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发生构造与以往该地区震群型地震发震构造不同,构造单元相对简单,发生在盐湖北岸断裂附近。余震双差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分布呈NNE向,NW向也有零星活动。精定位后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15-24 km,平均深度20.2 km,断层剖面深度集中分布在18-23 km,倾向NW,与盆地地形构造吻合。采用Snoke与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次序列的主震错断方式为走滑兼逆冲,节面B参数与中条山山前断裂东段走向和倾向接近。综合认为,本次运城地震序列的余震呈NNE向优势分布,精定位结合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为中条山山前断裂的NNE向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震区地震带划分的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镇寰 《华南地震》1998,18(2):10-15
对华南地区地震带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认为北东东向断裂是控制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同时东部有北西向巴士系裂交汇,迭加。  相似文献   

8.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宗正  程新原 《山西地震》1992,(1):19-30,36
1989年10月18日的大同—阳高地震发生于大同盆地的册田凹陷。册田凹陷走向北东东,其南缘的六棱山断裂为凹陷的主干断裂,是这次地震的控震断裂。该凹陷内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其中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规模最大。这两条断裂大部份隐伏于新生代沉积层之下。电法勘探、钻探、泉的分布及地貌现象均显示其展布位置。在北东东向区域压应力场的作用下,这两条断裂成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结果和烈度分布特点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记录的2011 年1 ~ 12 月震相数据,采用Hypo2000、HypoDD 定位方法对2011 年盈江MS5. 8 地震序列的前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分布较定位前更为集中。前震活动主要沿大盈江断裂呈NE 走向分布。余震呈共轭分布:一支沿大盈江断裂呈NE 向分布,另一支沿垂直于大盈江断裂的隐伏错断呈SSE向分布。余震分布存在着稀疏段落,可能对应着前震主要破裂区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构造背景、断裂构造、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北部湾双震的发震构造条件,认为北东东向的乌石凹陷边界断裂为主要发震构造,而北西向断裂仅起到应力集中和调节作用。同时本文还认为,北部湾盆地内的地震活动主要与晚新生代沉降中心相关,且次级凹陷——北东-北东东向边界断裂是重要的发震构造,而其较大弧度的转折部位或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是重要的发震部位。  相似文献   

11.
粤桂琼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若干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总结粤桂琼交界地区震例的基础上,研究了它的地震活动特征:地震空间分布受北东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强震具双震和成对性,地震活动与西南地区强震存在单向相关、地震条带是强震前兆、ML≥4级地震迅速增加是强震中期信号、第二周期尚储存7.4级地震能量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昌马地震破裂带的特征所反映的震区地质块体在空间的运动方式,对前人关于昌马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及相应的构造应力场提出了异议。通过讨论,阐述了昌马地震是现今作用于震区的北东东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活动的结果,昌马地震破裂带是北北西向断裂和北西西向断裂在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作兼有右旋的逆冲和近水平左旋扭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间M4.6地震之后,震中区附近发生一系列余震活动.从序列特征、小震震源机制解、余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等方面,对该地震序列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4.6地震序列中较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NE走向的枫林桥断裂分布,ML2.0以下的微弱地震活动主要沿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带武穴段分布,M4.6主震可能由NE向的枫林桥断裂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1—2014年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NE向张性剪切段附近的3次于田MS≥5.0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对其余震分布及发震构造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2011年于田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该地震同时触发了阿尔金山前普鲁断裂的中小震活动,地震序列呈近NS向长条带状分布; 2012年于田MS6.2地震序列沿NNE向分布,发震构造为苦牙克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沿NE和NNE方向展布,其中NE走向的余震序列沿阿尔金断裂走向有3处余震丛集分布,由此推测该余震低活动区是由于断层内存在一较大凹凸体,终止了破裂的传播所致,发震构造为阿什库勒断裂和苦牙克断裂. 此外,地震序列截面特征显示,2011—2014年3次于田MS≥5.0地震序列基本贯通了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的次级断裂和普鲁断裂.   相似文献   

15.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16.
宁夏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夏及邻区128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以水平或近水平作用力占主导地位,地震断裂以斜滑为主。宁夏发生的地震是在北东或北东东主压应力作用下,呈共轭分布的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断裂活动的结果。最后,本文还对该区几种特殊类型的地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烈度分布,陆地最高达六度,六度区的长轴呈NW向。研究了海底地形、重力资料、断裂产状、震中空间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是在南北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共轭剪切错动,NW向的涠洲-斜阳断裂为主要发震构造,一系列较小的余震则是NE向断裂活动引发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震源分布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并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破裂面.虽然此次地震发生于NE向昭通断裂及其反冲断裂(龙树断裂、大岩洞断裂)附近,但这些断裂均为逆冲型断裂,被排除了作为发震断裂的可能性;鲁甸地震发生在呈放射性分布的多条断裂的交汇部位,SSE向破裂分支与包谷垴断裂的方向一致,近EW向破裂分支与小河断裂南端的走向一致. 鲁甸地震可能已将包谷垴断裂和小河断裂在深部贯通.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东省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0年2月18日山东济南4.1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对发震构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地震由浅部到深部破裂,破裂方式呈不对称的双侧破裂,震源深度优势范围为3~5 km。震源机制解显示地震序列的P轴方位角近EW向,T轴优势方位近SN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综合重定位后地震展布方向、深部构造形态、震源机制解特征,推测地震活动可能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长清断裂及次级派生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浅滩7.3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