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高分辨率野外自动化荧光仪、人工取样和放置活性炭的方法 ,对青木关地下河系统投放的示踪剂荧光素钠接收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 1)姜家泉是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主要出口 ,岩口落水洞投放的示踪剂在姜家泉的回收量为 93. 9% ,初现时间为 33. 3h ,地下水最大视流速为222. 2m /h,平均视流速为 176. 6m /h,众数视流速为 172. 1m /h,说明本试验段内地下径流为典型的紊流流态 ,岩溶含水介质极不均匀 ,可能有规模较大且无岔道的岩溶管道存在 ; ( 2)岩口落水洞与大木水窝泉、纸厂泉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 ,出口姜家泉与纸厂泉也无直接的水力联系; ( 3)野外自动化荧光仪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 ,携带方便 ,大大节约了试验成本 ,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的地下水示踪试验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示踪剂钼在香花岭矿多元示踪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国斌 《中国岩溶》1986,5(3):203-212
<正> 湖南香花岭锡矿区地下岩溶十分发育,具多层管道,地下水丰富,地下水系交叉复杂。建矿以来曾开展过多次单一管道的NaCl示踪,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为了搞清通过该矿区三条主要暗河的互相连通情况,开展了一次多元示踪,采用本所探索出的新示踪剂钼,并配用萤光素钠,碳酸锂等三种示踪剂,分别在三条暗河的上游投放,以观察示踪剂运移的全过程。耗时48天,在全矿区39个取样点上共取样品4689个。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开展多元示踪是一种同时获得三维空间水力联系资料及节约人力、物力、资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种化学示踪剂,对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31号泉系统”的补给边界进行了研究。试验在雨期进行,示踪剂分别是降雨后投入落水洞随表层岩溶水带入地下;或在降雨前投入无水的落水洞中,待降雨后由地表产流带入地下。 试验表明,氯化锌、钼酸铵是较理想的示踪剂,地下水速度为4~250米/小时,速度差可能是由于包气带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和水力坡度不同所致;泉口历时浓度曲线常呈多峰型,多是由于降雨脉冲影响所致;峰丛区高程不等的洼地多通道补给山边泉,峰丛区含水介质结构具有叠置性,即水平方向多通道,垂直方向多层次,故水均衡计算不可忽视;“31号泉系统”的补给边界,通过圈定有水力连系之洼地的地表分水岭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某典型岩溶区为例,解析示踪试验在岩溶管道连通性以及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中的应用。选择落水洞为投放点,分别从落水洞西侧和东侧寻找地下水出露点作为接收点,判别落水洞地下径流的实际去向以及落水洞与接收点之间的水力联系。结合Qtracer2软件对示踪试验成果进行定量解析,确定示踪剂回收率、地下水平均流速、最快流速,估算出岩溶管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表明:落水洞与接收点JS01、JS03之间不存在直接水力联系;落水洞与接收点JS02存在水力联系且岩溶管道极为发育,含水介质不均匀,地下水运移路径较为通畅,为典型的紊流流态;落水洞地下径流的主要方向是由西向东,但在丰水期雨量较大期间,接收点JS04能够接收到荧光素钠,说明丰水期水位上涨后两者间会有水力联系,导致部分水量向落水洞西侧排泄。  相似文献   

5.
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南岸发生了三次海侵,长期的蒸发浓缩作用形成了大范围的地下卤水。受地下淡水过量开采、卤水资源利用及围填海工程等综合因素影响,地下咸水区的地下水流场、水质及周边地质环境产生了改变。选择地下咸水区进行地下水流示踪试验,对地下咸水渗透流速及影响范围等进行探索性试验研究。以粉砂、粘土质粉砂为主的咸水入侵区具有相对统一的地下水流场,示踪剂浓度变化基本符合正态曲线分布。在地下咸水区,示踪剂在随着地下水流运动时,示踪试验相对抽水试验具有速度放大效应。本次试验中,地下水流速0.25~0.38m/d,示踪剂流速0.36~1.09m/d,示踪剂流速是达西流速的2.1倍。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地下洞穴管道等实地调查,以及示踪试验确定水房泉泉域范围和地下水文系统特征,并通过代表性点的土壤入渗试验、降雨和流量监测以及DEM数据等获得泉域水文模型所需的面积、结点高程、入渗率、糙率、管道长度、含水层孔隙度、出流系数等参数。选择SCS径流曲线模型估算地表产流,利用SWMM模型模拟泉域对场降雨的径流响应过程。通过运行模型,与实测流量比较,结果显示模拟曲线与观测流量曲线吻合较好,用于校正和验证的两场降雨产流的模拟误差分别为9.5%和12%,表明SWMM可应用于岩溶区以管道流为主要排水系统的含水介质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下河浊度来源及对示踪试验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示踪技术是分析岩溶含水层水力特征和岩溶水系统结构的重要手段,地下河浊度是制约定量示踪试验精确性的关键因素。针对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以三次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示踪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浊度、流量及示踪剂浓度变化探讨浊度来源及其对示踪剂和管道参数的影响。试验过程中,确定存在上、下临界流量使水流从层流过渡为紊流状态,浊度主要来源从管道内部再悬浮颗粒过渡为外源悬浮物,计算上、下临界流量分别为0.7 m~3/s和0.4 m~3/s。通过浊度与示踪剂的相关关系研究浊度对示踪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浊度大于25时,浊度与示踪剂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且浊度越大,对示踪剂的影响越大。最后通过对比确定,第一次示踪试验浊度影响较小,并估算了岩溶管道参数,为进一步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连通示踪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回灌后对岩溶水的影响分析和效果需要对回灌井和下游的观测井监测数据说明。由于岩溶含水层中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在测定地下水位并判定出地下水流向的基础上,连通示踪试验是选择与回灌井相对应的观测井的有效办法。用氯化钠作为示踪剂,监测不同测井不同埋深地下水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方法确定了岩溶水观测井选址、岩溶含水层的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示踪试验结果表明,3#观测井(西院井)可用来监测雨水回灌效果,并计算出该地区的地下水势流速在9 m/h~20 m/h之间。该成果对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回灌和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5)
龙井湾岩溶管道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地下水系统之一。为准确确定岩溶地下水来源、径流方向以及地下水流速和岩溶管道介质特征等,以1 400 g荧光素钠为示踪剂,通过分析接收点试剂历时曲线分析管道结构,计算地下水流速和其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龙井湾岩溶管道总体为单支岩溶管道,但中间可能串联了多个地下溶潭。烟科所溶洞至龙井湾泉地下水最快流速为22.1 m/h,最慢流速为10.2 m/h,主峰平均速度为18.8 m/d。并通过计算示踪剂回收率,龙井湾岩溶泉(S1)接收点回收率为10%,大井边(S2)接收点回收率为65%。为后期厂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韩啸  陈鑫  郑克勋  刘胜 《中国岩溶》2019,38(4):524-531
为查明云南丽江黑龙潭泉域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周边泉水的连通关系,提供泉水修复的科学依据,采用人工化学示踪方法,选取碘化钾作为示踪剂,开展了一次大型地下水示踪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地下水渗流速度,并分析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黑龙潭泉群和古城泉群具有显著的连通关系,与清溪泉群和白浪花泉群不存在连通关系,九子海至黑龙潭和古城的地下水渗流速度分别为405.86~1 077.84 m·d-1、349.96~629.09 m·d-1。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补给区,同时也可作为黑龙潭泉水修复的有效注水点,接受补给后,主要通过深层岩溶管道向南运移至黑龙潭—古城方向,其中黑龙潭泉群为系统的排泄天窗。   相似文献   

11.
围绕大龙洞水库成库条件调查中存在的疑点问题开展示踪工作。根据示踪试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降雨时地表水向地下集中渗漏排泄的狗肉寨极乐村洼地落水洞作为投放点,并在极乐村洼地落水洞的北东大龙洞地下河出口附近的鬼冲地下河、鬼冲泉和大龙洞地下河出口下方对岸100m处的Y034季节性水点(表层带岩溶泉点)及大龙洞地下河出口设置接收点,采用弱酸性红A荧光染料类试剂作示踪材料。示踪结果显示,鬼冲地下河、鬼冲泉和大龙洞地下河与投放点的连通性差;季节性水点Y034与投放点的连通性好;表明通过狗肉寨极乐村洼地落水洞汇集转化成的岩溶地下水与表层岩溶带季节性岩溶泉水水力联系密切,而与鬼冲地下河、大龙洞地下河之间则存在有地下分水岭。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的示踪试验为例, 探索高精度地下水示踪方法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实践证明, 该方法较传统示踪方法具有较大优势。试验中, 从地下河主出口回收I号示踪剂为34%, 地下水平均流速为35.3 m/h, 全部回收率约为60%~70%。示踪结果证实毛村地下河流域具有典型河间地块特征, 存在多个排泄出口, 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 主出口处示踪剂浓度变化呈宽域多峰, 说明具有多管道、沿途多个较大溶潭特征; II号示踪剂在所有接收点都没有收到, 其原因较为复杂和不确定。枯季部分地下水有沿西南方向断层排泄迹象, 雨季是否存在较大径流, 还需用示踪试验来证实; 流量不均衡, 排泄区可能存在潜流。  相似文献   

13.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中,示踪试验的应用是较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确定地下河系统的岩溶含水介质结构,采用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合宝地下河主管道上进行示踪试验。试验采用的示踪剂为荧光素钠,在线监测设备为GGUN-FL30野外荧光分光光度计。试验结果显示: 合宝地下河入口S1与出口S4之间地下河以管道流为主要特征,结构相对简单,不存在溶潭等地下储水体; 示踪剂回收率为63.18%,说明该地下河还有其他排泄途径,很有可能为地下潜流。基于Qtracer2数据分析可知,合宝地下河枯季水流的最大流速为156.00 m/h,平均流速48.09 m/h,岩溶管道储水量26 714 m3,管道过水断面面积13.70 m2,平均直径4.18 m,弥散系数0.505 m2/s,纵弥散度37.81 m,摩擦系数0.178,雷诺数48 937,舍伍德数1 875.4,施密特数1 140。合宝地下河岩溶极其发育,含水介质不均一性强,为规模较大的单一管道系统。地下水流态呈紊流型,且局部具备承压特征。研究数据及成果为建立地下河系统数值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线高分辨率示踪技术以其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岩溶地下水文系统研究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重庆市黔江区鱼泉坎岩溶泉的污染问题导致蓬东乡、五里乡及其周边3 000居民饮水困难,为了确定水源地主要的污染源,选取荧光素钠、天来宝2种示踪剂,应用在线高分辨率示踪技术确定了重庆某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的化粪池与鱼泉坎泉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两种示踪剂的回收率均较低,分别为:荧光素钠3.51%,天来宝2.56%,且两回收曲线存在一定差别,可能与天来宝的水溶性较荧光素钠低有关。基于荧光素钠初现时间和首个峰值出现时间计算的地下水最大流速与平均流速分别为27.09 m/h、22.32 m/h,反映鱼泉坎岩溶孔隙、裂隙较小,化粪池污染渗漏缓慢、运移时间长。示踪剂质量浓度历时曲线表现为多峰型,推断化粪池至鱼泉坎泉段至少存在4条较大的径流通道,表明示踪段表层岩溶泉裂隙发育的相对均匀性。欲恢复鱼泉坎泉的水质,须对该养殖场进行防渗处理或勒令关闭。   相似文献   

15.
示踪试验在淄博裂隙岩溶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在山东省淄博市地下水遭受石油污染的地区合理地布置治理工程,我们进行了两次裂隙岩溶水的示踪试验。试验在深井中进行,示踪剂用131I同位素。第一次用来确定污染源附近(靠下游)的金岭断层的水力性质,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水力截获带的布置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层是透水的,而且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带,根据这一结果布置了水力截获带。第二次在水力截获带运行时进行示踪试验,以确定该带运行时的降落漏斗范围、地下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用曝气法、ClO2氧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地下污染治理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两次试验求得的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视速度)为111.84m/d和187m/d,说明研究区裂隙岩溶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也相当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对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金佛山各洞穴之间的地下水力联系,探讨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于2016年12月进行了多元示踪试验。将罗丹明B作为示踪剂,从药池坝附近消水洞(S01)投入,验证消水洞与北坡水源(水房泉)(S02)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结果显示,示踪剂历时曲线为多峰型,推测地下过水通道可能由单管道型演变为多管道型通道;将荧光素钠投入金佛洞地下水流动处(S05)和将罗丹明B、荧光增白剂投入羊口洞地下水流动处(S03),利用高分辨率荧光光度计,于燕子洞(S04)在线监测。结果显示,金佛洞、羊口洞分别与燕子洞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且示踪剂历时曲线均为跳跃型,推测地下过水通道可能为发育有一定规模溶潭的多管道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钻孔抽水试验和示踪试验的岩溶地区含水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岩溶含水层具有强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空间结构的调查和认识是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迁移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岩溶含水层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非常困难。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区岩溶含水层结构特征,本文在进行抽水试验的同时开展多示踪剂(荧光素钠、罗丹明、荧光增白剂)示踪试验。利用Theis标准曲线对比法分析抽水试验数据,计算试验场地渗透张量,根据示踪试验结果分析含水层结构性质。计算出研究区渗透张量主方向的导水系数分别为:0.297 m2·h-1和0.028 m2·h-1,给水度为1.19E-04,优势方向为东偏南18.47°。抽水条件下示踪试验获得3种示踪剂的回收率分别为:荧光素钠97.98%,罗丹明B47.34%,荧光增白剂39.54%;平均流速分别为:0.378 m·h-1、0.3 m·h-1和0.14 m·h-1,反映研究区岩溶孔隙、裂隙较小,示踪剂运移慢、时间长。荧光素钠和荧光增白剂的BTC曲线表现为单峰型,罗丹明B的BTC曲线表现为多峰型,表明研究区既发育优势流裂隙,又发育相对均匀裂隙。同时,示踪剂最大回收率方向与抽水实验所得渗透张量主方向相符。研究结果为岩溶含水层精细结构的刻画,水文模型物理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学示踪技术探查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虎维岳  郑刚  闫兰英 《中国岩溶》2010,29(2):205-211
基于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与化学示踪剂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运移扩散规律,提出了 几种常见的示踪剂浓度分布曲线类型,并研究了它们与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化学示踪技术探查岩溶发育特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山东丘集煤矿 为例,通过地面钻孔投放示踪剂,利用井下放水孔作为示踪接收点,研究了煤层下伏奥陶系 灰岩含水层隐伏岩溶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矿区深部奥陶系灰岩强岩溶发育带呈现出由西北分别向东和向东南延伸的“人字”型分布规律,矿区其它区域则以相对均匀的裂隙溶隙弱岩溶发育特征为主。通过与已有水文资料对比,矿区岩溶的发育与分布与奥陶灰岩含水层钻孔涌水量大小及其分布相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研究区岩溶裂隙与溶洞的发育特征;根据此特征,提出了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并与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结合,进行了岩溶缝洞系统连通试验,分别测试了观测点流量与水样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岩溶裂隙与溶洞较发育;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和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相结合,可以确定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与流体流动途径,为合理开发岩溶区地下水资源与确保水利水电等工程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般的地下河虽然往往有明显的入口和出口,但地下河道的位置却很难探明。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地下水示踪方法都只能确定某入口与某出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不能查明地下河道的位置。因此长期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查明地下河道的方案。如在地下河中投放磁性物质,然后用磁力仪来探测河道位置。也有人提出投放小型无线电发射机,然后用无线电定向接收装置来追踪河道位置。另一种方案是投放小型定时炸弹,在地面上用地震仪接收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根据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计算地下河的位置。后两种方案曾被列入全国的岩溶科研规划中。 <正> 一般的地下河虽然往往有明显的入口和出口,但地下河道的位置却很难探明。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地下水示踪方法都只能确定某入口与某出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不能查明地下河道的位置。因此长期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查明地下河道的方案。如在地下河中投放磁性物质,然后用磁力仪来探测河道位置。也有人提出投放小型无线电发射机,然后用无线电定向接收装置来追踪河道位置。另一种方案是投放小型定时炸弹,在地面上用地震仪接收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根据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计算地下河的位置。后两种方案曾被列入全国的岩溶科研规划中。 <正> 一般的地下河虽然往往有明显的入口和出口,但地下河道的位置却很难探明。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地下水示踪方法都只能确定某入口与某出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不能查明地下河道的位置。因此长期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查明地下河道的方案。如在地下河中投放磁性物质,然后用磁力仪来探测河道位置。也有人提出投放小型无线电发射机,然后用无线电定向接收装置来追踪河道位置。另一种方案是投放小型定时炸弹,在地面上用地震仪接收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根据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计算地下河的位置。后两种方案曾被列入全国的岩溶科研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