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产于云英闪长斑岩中。矿体围岩蚀变十分强烈,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中心向外侧依次出现钾化-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再到青磐岩化带。该矿床具有典型的钙碱系列斑岩型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2.
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按矿体的空间分布、控矿因素、矿体特征,矿区可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三种矿体。通过对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含铜斑岩型矿体、夕卡岩型铜矿体的控矿因素及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矿石物质成分及变化规律、硫同位素组成、成矿温度及成矿时代、近矿围岩矿化蚀变等的研究,讨论了矿床的成矿作用。认为武山铜矿床有两个成矿期,北矿带的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是海西期海底火山喷气—喷溢沉积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南矿带的含铜斑岩矿体和含铜夕卡岩矿体是燕山期的产物。武山铜矿床是复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平山铜矿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成因、成矿控矿条件的分析研究,大平山铜矿系"广义"的斑岩型矿床,论述了该矿区外围成矿地质条件,指出了矿区外围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指导乐平市众埠街铅锌矿床深部找矿工作,系统分析了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通过现正在实施的省基金项目已施工的11个钻孔的岩芯编录及综合分析,总结矿体产出特征、控矿因素及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因及深部找矿前景进行了探讨,提出沿矿带北东走向方向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结合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特征,指出铅锌矿床深部具有找寻斑岩型铜矿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雪鸡坪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对成矿因素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评价该铜矿床所积累的资料,论述了矿带的和矿床的地质特征,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也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矿床所处构造可视为一单斜(复背斜的东翼),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本区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属印支期,矿带和矿床严格受深断裂和褶皱断裂带的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闪长玢岩及石英二长岩中,侵入的围岩是上三叠统雪鸡坪组,围岩的岩性以砂板岩、安山岩为主。蚀变作用较弱,但仍能区别出三个蚀变带,由内向外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绢云母——碳酸盐化带,而以石英化与铜矿化关系最密切,钾化、碳酸盐化次之。石英化是多期次的,形成三个铜矿化期。矿体分布在蚀变中心部位,岩浆及热液的多期次,造成矿化的迭加。虽然该矿床铜平均品位较低,但当三期矿化迭加或出现强烈石英化时,可形成富矿段。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矿石为细脉浸染型。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中段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具有形成斑岩型铜矿的成矿背景,但长期以来,勘查进展不大。在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经矿产预查、精细地质填图和探矿工程控制,新发现了登吉屯铜矿床。通过对其赋矿围岩、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矿石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研究后发现,其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中侏罗世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中,铜矿化类型以稀疏浸染状或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围岩蚀变广泛且呈面状分布,主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具有斑岩型铜矿床浅部的成矿和蚀变特征,矿床成因为斑岩型;其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72.6±2.0)Ma,推断成矿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些特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确实存在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江县龙潭金矿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主要为不同期次的花岗斑岩、花岗岩和中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_2hs)板岩、砂质板岩。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等。矿体的形成具有多因素、多期次的成矿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矿区新一轮深部找矿突破,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近年来在丰山铜矿完成的地质勘查资料,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成矿受NWW向断裂、轴向近EW向的复式褶皱、封三洞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及岩体接触带等因素控制,大冶群第六段为成矿有利围岩,矿化及围岩蚀变具有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垂向分带表现为自上而下依次呈现Fe、Cu→Cu、Mo→Mo、Cu矿化,水平分带则表现为自岩体内至岩体外,依次出现斑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Cu、Mo矿→热液脉型Pb、Zn (Au、Ag)多金属矿。矽卡岩型主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应力集中的次级褶皱构造轴部顶缘与滑脱(断裂)叠加的接触带地段及其附近,其次赋存于主接触带附近的有利成矿围岩,形成独有的厚大扁豆体矿体和似层状矿体,据此开展深部找矿预测,认为丰山铜矿3~17线深部仍存在矽卡岩型矿体,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阿尔玛雷克斑岩铜矿地质特征—矿化富集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玛雷克斑岩铜矿床矿化富集在斑岩株顶部角向构造中或岩株与枯碳酸盐岩屏蔽层之间接触构造中,控矿断裂交汇部位的低级序断层裂裂隙带发育处控制着矿化富集,石英绢云母化带是工业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地质事件中早期金-多金属矿化和斑岩铜矿化的成矿物源自上幔或下地幔,而晚期钨,钼,稀有,稀土矿化的成矿物质主要源自陆壳自熔白岗质熔浆根据矿化特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建立矿田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吕鹏瑞  姚文光  张海迪  杨博  洪俊  曹凯 《地质学报》2015,89(9):1629-1642
贾盖火山岩浆岩带是巴基斯坦境内西部第二大岩浆弧,属于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晚渐新世—中新世,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闭合,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不断碰撞。在持续的挤压条件下,巴基斯坦西部发育了一系列逆冲褶皱系统,并且先后经历了中—晚始新世(43~37 Ma)、早中新世(24~22 Ma和18~16 Ma)、中中新世(13~10 Ma)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6~4 Ma)4次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形成了贾盖火山岩浆岩带,赋存有48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点)、远景区。根据区域地质及矿化情况,可将贾盖火山岩浆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分为东、西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布在贾盖侵入体的边缘或与围岩接触带中,矿体产于晚白垩世辛贾拉尼群碎屑岩和始新世贾盖侵入体中;后者则分布在索尔科侵入体的岩株中,矿体产于古新世和更年轻的碎屑岩和火山岩中。矿体主要与磁铁矿系列的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相关,具有钙碱性系列的特征,围岩热液蚀变分带明显,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酸化(钾化)、泥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境内外斑岩铜矿产出特征显示,索尔科侵入岩可能符合"小岩体成大矿"的现实情况,贾盖侵入岩的大型复合岩基中也可能存在斑岩铜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最新勘查资料显示,贾盖火山岩浆岩带已发现的48个矿床(点)、远景区可能都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和巨大的资源潜力,如萨因达克、雷克迪克、塔拉鲁格、科·伊·达利尔等矿床(点)、远景区,以及Western War Chah斑岩体,尤其是贾盖火山岩浆岩带西部和Koh Dalil(Rackodiq)矿点。  相似文献   

11.
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成矿系列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各斑岩体(群)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斑岩属含矿斑岩。斑岩体侵位的围岩各地层亦具一定的含矿性。随着斑岩带围岩含矿层位和斑岩岩浆含矿性的变化,斑岩型铜矿和斑岩体外接触带矿床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由一系列多矿种、多类型矿床构成的矿床系列。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及其成矿系列严格受SN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带控制,该斑岩带实为构造、斑岩、成矿三位一体的喜山期构造—斑岩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肖茂章 《地质与勘探》2014,50(2):311-320
江西冷水坑矿田具有浅部斑岩型矿体与深部层状矿体的复杂组合。深部的层状矿体曾被长期认为是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层控叠改型矿体",与斑岩型矿体同期形成。本文从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入手,论述和分析了层状银铅锌矿体所具有的火山碎屑建造及成矿特点,认为矿床具有三期成矿特点,层状矿体属火山机构控制的以火山集块-角砾岩层为赋矿岩石的火山喷发-沉积成岩矿体。提出了该矿床火山构造-岩浆喷发成矿系统的主要成矿要素和成矿模式,斑岩岩浆就位及其流体活动,在产生大规模斑岩型矿化的同时,对早期的火山沉积碳酸盐层进行叠加改造而形成了与斑岩具有成因联系的层控铅锌银矿床。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新兴县都斛铜矿床处于吴川—四会深大断裂的中部边缘带,其铜成矿活动主要受本区燕山期斑岩体和NE向断裂构造双重控制,已发现的脉状铜矿体产状各异,在空间上整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状,单个矿体呈细脉分布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并具有浸染状矿化分布在花岗闪长斑岩等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特征。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对比粤西地区及国内类似斑岩型矿床的找矿经验,认为都斛铜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处于斑岩矿床外围或顶部的脉状矿体带,具有寻找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巴马料屯金矿床是较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金矿体与燕山晚期石英斑岩脉空间上相关。矿床勘查成果和野外露头观察均表明石英斑岩脉切割金矿体,说明岩浆岩形成于矿体之后。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表明,Au、As元素沿石英斑岩脉走向出现明显的分异,表现为在导矿和容矿断层区段Au、As质量分数高,局部形成矿(化)体;远离矿体的砂泥岩和灰岩围岩地段,则逐渐降低至正常背景值,说明石英斑岩侵位过程中切割早期的矿体或含矿断层,萃取了矿(化)体中成矿元素Au、As,从而在这些断层之间形成一定宽度的高值带。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测量支持岩浆岩形成于矿体之后的结论。石英斑岩脉白云母斑晶的40Ar/39Ar坪年龄为(95.5±0.7)Ma,代表了岩浆侵位年龄,由于岩脉形成于矿体之后,此年龄可以作为成矿年代的上限年龄。本矿床及滇黔桂"金三角"其他卡林型金矿的确切成矿年代,尚需更多高精度直接成矿年龄数据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缘,为受花岗斑岩脉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控矿花岗斑岩与围岩(似斑状)斜长花岗岩为钙碱性系列,具轻稀土富集、显著的δEu负异常和Sr、Ba、Ca亏损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闭合有关。控矿花岗斑岩及其围岩热液蚀变强烈,显示良好的蚀变分带。主要蚀变有钾硅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控矿斑岩内部为钾化和硅化叠加绢英岩化带,近斑岩两侧围岩为绢英岩化带,外侧为青磐岩化带。铜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铜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受控矿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的矿物组合、热液蚀变、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中高温环境,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乌兰乌珠尔铜矿属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崤山地区金银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崤山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是河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为进一步明确崤山地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探讨成矿就位机制,指导崤山地区中深部地质找矿工作,本文对崤山地区矿床地质特征、构造性质等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崤山地区控矿构造分为拆离断层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控矿构造和张扭性断裂控矿构造三类。①拆离断层沿太古界太华岩群的结晶基底与中元古界熊耳群盖层间发育,带内发育糜棱岩,崤山北部主要含矿石英脉多发育在紧靠拆离断层带下盘的太华岩群中,矿体就位于拆离剪切形成的拆离断层及其次级断裂带中;②韧性剪切带主要位于崤山中西部和北部,早期呈压扭特性,发育绿泥片岩质初糜棱岩、糜棱岩、花岗质超糜棱岩等,申家窑韧性剪切带晚期表现为张性特征,在其下盘发育有多组与其走向一致的羽列状次级断裂构造,矿体就位于韧性剪切带及其下盘羽状次级断裂带中;③张扭性断裂多发育于崤山中东部,断裂内充填有含金石英脉条带,围岩中多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钾化、黄铁矿化等,矿体就位于张扭性断裂带中。按照岩体、构造对成矿的作用关系,建立了崤山地区以深源岩浆为流体、以构造侵位为空间的"双控"成矿模式,指出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带中深部及其次级断裂带是寻找脉型金银矿床的有利地段,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周缘有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Laurani矿床是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内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但研究程度低,控矿因素和找矿潜力不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精细解剖,文章查明了该矿床控矿因素,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研究表明,构造-岩浆作用为其主导性控矿因素。火山穹窿构造与环状断裂约束了矿床的定位,侵入接触构造、爆破角砾岩筒和NE向断裂裂隙控制了矿体(脉)的形成和展布。岩浆岩为二长花岗斑岩、英安岩/英安斑岩和凝灰岩组合,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较一致的锆石U-Pb年龄(约7.5 Ma),反映它们为晚中新世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矿床发育斑岩型Au-Cu、爆破角砾岩型Au-Cu、接触带型Cu-Au-Ag和热液脉型Au-Ag-Cu-Pb-Zn四类不同产出特征的矿(化)体。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显著,平面上Huari Humana断裂上盘为Au-Ag-Cu-Pb-Zn组合,下盘为Ag-Pb-Zn组合;垂向上深部为Au-Cu元素组合,浅部为Au-Ag-Cu-Pb-Zn元素组合。热液蚀变强且分带明显,平面上以英安斑岩为中心,从内至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带,泥化带不同程度地叠加在黄铁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内,石英-明矾石化-重晶石化主要沿热液脉型矿体及其旁侧分布;垂向上从深至浅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钾硅酸盐化带目前尚未揭露,可能产在深部。成矿后弱构造作用使矿床得以较好保存,结合钻孔揭露深部存在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矿化,笔者认为Laurani矿床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矿体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Don Javier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斌  方针  叶震超 《矿床地质》2013,32(6):1159-1170
Don Javier矿床是在秘鲁南部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秘鲁古近纪斑岩型铜钼成矿带内。该矿区主要出露Yarabamba花岗闪长岩体,NW走向的矿体赋存于英安斑岩及其围岩中。主要的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辉钼矿、辉铜矿等。矿化蚀变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石英-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具有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呈筒状,主要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带中。矿区内的英安斑岩有4期,其中的前2期与矿化有关,后2期为成矿后侵位。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对成岩成矿具有控制作用。与同一成矿带内相邻的Cerro Verde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较,两者具有类似的成矿特征。找矿实践表明,强烈的蚀变带、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是找矿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