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这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王思敬教授在祝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鸿允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五十年纪念会上敬献的贺诗。他高度概括和赞颂了刘鸿允先生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中,对地质所的发展和对我国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塞武纪地质学(尤其在震旦纪)研究领域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碳酸盐为碳源生成金刚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金属触媒物质的参与下,由石墨得到金刚石的成功,标志着人工合成超硬材料及高温高压技术两方面的巨大突破。三十年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推动着这一领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并提出了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金刚石生成方法,如爆破法、晶种法、气相生长法、常压高温法、薄膜推移法等等。  相似文献   

3.
“印支运动”五十周年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佛罗马热(Fromaget,1934)的印支运动命名五十周年。这是由于在越南桑怒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前诺立克和前瑞替克两个不整合,被他称为是“最重要的旋回(主要运动)”,并形成“不属于华力西运动的印支褶皱”。  相似文献   

4.
张文佑教授自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张文佑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种职务,五十年代早期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  相似文献   

5.
张忠英 《地质科学》1975,10(3):203-204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法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晚年所写《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宝贵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评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对研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儒法斗争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都是很有意义的。地质科学1974年第4期和1975年第1期,连续刊载了继进同志的《<梦溪笔谈>评注选辑》,对与地质科学有关的21条作了评注,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岩石绝对年龄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这个問題的研究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貭研究所和中国地貭部地貭研究所的倡議而进行的。参加这項工作的有中苏两国的科学工作者,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中国地貭部和苏联地貭及保矿部有关研究所的人員。由于有許多人参加这項工作,因而能在1957和1958年夏季收集了必需的岩石标本,并在1958-1959年室内工作期間对它們作了部分的研究。用以鑑定年龄的标本是为了編制中国第一个地貭建造年代簡表和进行华北前寒武系研究而采集的。它们包括了中国主要岩浆旋迴和变貭杂岩体。  相似文献   

7.
《地质科学》1960,3(6):285-285
列宁格勒全苏地貭科学研究所編成了一幅唯一无二的地质图,图中包括苏联欧洲部分和人民民主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新編的地貭图是苏联地貭学界的一項巨大成就。在編制过程中,采用了多年来收集的大量科学資料,例如地貭測量資料,地球物理研究資料,各种綜合图及許多其他資料。科学院院士納里伏欽担任主編。該图詳尽地标明了广大地区的地貭构造,并采用了150多种色阶作为各种标記。  相似文献   

8.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60,3(1):45-46
地貭科学去年第5期拙作“论印支旋迴”发表后,曾与旧識某君相遇,偶論及此事,他对此文論点很不以为然,在語气中并表示責难,譏为謬論之一。其主要論据即不合国际慣例。略謂:“施蒂勒将世界的造山史分为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三大旋迴,为世界各国地貭学者所公认,試观欧美各国包括苏联的有关大地构造及地史学的书籍中无不如此,中国何能例外。视印支为独立旋迴,固有問題,然归諸海西运动,似更无稽,終不如归入阿尔卑斯旋迴为佳。”这一席話,乍聞之似頓尤洽而客观,其实这种說法,除使人感觉墨守书本外,并非言之成理。在此拟借少許版面,对原作再略加申論。  相似文献   

9.
潘懋  李江海 《地质科学》1999,(3):257-258
1999年金秋迎来了钱祥麟先生从事地质科学教育和研究的第50个年头,作为钱先生辛勤培育的晚辈学生和长期学术合作的同行,我们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钱祥麟教授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前寒武纪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等重要学术刊物编委。在过去的50年中,他出版专、译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10.
孙玉科 《地质科学》1958,1(2):28-29
一引洮渠道工程,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工程,英雄人民的創举”,这是我国人民征服自然的新开端,也必然为工程地質工作創立了新的一頁。渠道的总干渠由甘肃省岷县古城經月亮山到庆阳董志源,全長1,100公里。西部是祁連山,北有黃土高原,南面是西秦嶺的北側,东穿六盤山。  相似文献   

11.
赵永红 《地质科学》1993,28(2):186-186
科学的发展是从思维开始的。有了新思维才能去进行新探索,得出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再上升为新理论。新理论促进了新技术,并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有可能促使一门新学科产生,乃至在科学园地中开辟出一个新领域,促进科学的新发展。“新天地”向广大读者介绍自然科学中的新动向、新探索、新观点、新问题,进行难题的征答与解答。这些内容也许是不成熟、不完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也许与地质科学本身无关。读者或许会在本栏目中获得新灵感,从而导致新思维的诞生——这正是本栏目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12.
林景星 《地质科学》2008,43(1):205-206
已故的程裕淇院士曾说过一句话,是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他说:“对于地质学家而言,地质记录永远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建树的、著名的地质学家,无不都是在历尽艰辛的野外工作中,尽一切可能详细地收集各种各样的地质记录,然后研究它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详细的解译,以重建地球的历史。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彭琪瑞 《地质科学》1960,3(6):273-281
地貭科学研究在近十年来正經历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发展,其特点是許多国家以相当强大的力量試图用实驗方法来探討和闡明复杂的地貭現象。实驗結果,迫使地貭科学中許多理論和观念必須重新估价,同时又发现和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理論。由于强調实驗工作,使地貭科学和其他理論和技术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不仅在地貭科学中产生一些新的研究生长点和边緣学科,加强了它的准确和定量程度,并且对于其他理論、基础和技术学科的发展也超了促进和启发作用。如果說“杂交学科”是現代科学的特征,那么,現阶段的地貭科学发展是最好的說明。地貭科学属于自然历史科学的范畴,地貭科学两百多年的发展也主要以野外考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鴻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5,6(4):325-329
震旦系在地质年表(地层柱)中的位置,自葛利普将其属于古生界作为第一个系之后,李四光首先明确地表示了他的不同意见。李氏认为:“在缺乏古生代化石的现实情况下,将震旦系归属于古生界,显然是不妥当的。”从此,震旦系属于古生界还是属于元古界就成悬案,各家有不同的见解。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曾对震旦系隶属问题展开讨论,终沒有得到一致的认识。近几年来,国內外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不断地进行。我们一向是主张属于元古界的;这里愿意联系中国南方情况,再次较全面地申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蛇绿岩与大陆缝合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84,(4):359-372
从六十年代以来,被誉为“地球科学革命”的板块构造学说,引起广泛的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能圆满地解释地球的主要面貌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板块构造的概念是近二十年来从各海洋区搜集的大量地球物理资料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阐明洋壳(约200兆年)的构造比陆壳获得较大的成功。由于板块构造提供了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的框架,使人们对中生代以来的大陆演化的许多作用有所了解。对板块学说有兴趣的地质工作者,想根据均变论的原则,去解释古大陆的形成、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钱竞阳 《地质科学》1959,2(7):215-215
苏联科学代表团团员、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部副主任A.A.特洛(?)穆克院士,于5月25日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行了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油气的成因问题”及“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油气勘探远景”。特洛菲穆克院士以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渊博的学识深刻地阐述了油气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7.
“福建-岭南地块”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东海、黄海和日本海等海域,是新生代逐渐形成的。这样,就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我国东部大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前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图式,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在三十年代初曾提出“秦岭-汉城地轴”,五十年代初又提出“福建-岭南地块”之说。  相似文献   

18.
王以琦 《地质科学》1960,3(1):50-50
在地貭科学1959年第8期上发表了高钟等著“估算含水层厚度H及最大湧水量Qmax的新公式”一文,其內容是从一次抽水降深来估算含水层厚度H及最大湧水量Qmax,它企图以一次抽水資料来确定湧水量公式:Q=aS-βS2中的α、β,然后再利用α/β=4Smax 的关系求出H及Qmax。在代数问题中在任何情况下用一个方程式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李四光早年曾提到过,在构造模拟实验中把曲率考虑进去,对大区域构造研究可能具有某些重要性。但这种实验的作法及意义,五十年来少有研究。当地壳曲率的实际重要性不明确时,由局部平面模拟结果无限制地外推到全球构造体系,无疑会产生误差。我国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横跨40°左右,显然这里地壳不是弹性平板梁的受力状况,而是更接近于弹性薄壳。 实验表明这种推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地质科学》1959,2(4):103-103
1958年12月8-12日在苏联阿拉木图城举行了成矿和预测图的联合科学会议。会议由苏联科学院、哈萨克共和国科学院,苏联地質保矿部,哈萨克共和国地質保矿部共同召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