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燕  张清华 《广西气象》2006,27(A03):50-53
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12~15日影响曲靖地区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低槽东移,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加强补充;中低层强劲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和高层辐散提供动力和水汽凝结条件,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风和寒潮物理成因及短期预报方法的一些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连海 《气象》1992,18(3):41-44
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指出:大风多数是高空系统造成地面强辐合或强辐散时出现的;寒潮降温则是近地层冷平流、当天与次日云量和降水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由此推导出大风和寒潮强度的预报公式以及介绍了它在预报中实际应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影响,我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强寒潮天气过程。受其影响,全区过程降温在16.6—23.7℃,降温辐度最大出现在阳谷县为23.7℃,最低气温达-16.5℃为有历史  相似文献   

4.
利用黑龙江省45个站点1984-2014年共30 a的春季(3-5月)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春季强降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春季强降温次数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地区明显少于山区。强降温天气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随着强降温次数的增多其区域性越明显。强降温年代、年际次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并且其年际变化具有显著性特点;强降温天气主要发生在3月,5月份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有强降温天气发生;各强度强降温次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降温强度的增大,强降温次数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松原地区1981-2005年共25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4小时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的49次85站次强降温天气过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强降温天气的发生规律和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松原地区强降温年度变化较大,与同期气温有对应关系;各站间差异也较大,并且各具特点;强降温主要出现在11月,而冬季(12月-2月)的强降温占总数的46%;强降温与汛期(6-8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变化特征和典型环流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玲  丁文魁  马中华  刘蓉 《气象》2016,42(6):756-763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0年5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计算了50 a强降温24 h(48 h)最低气温下降≥8(10)℃、最低气温≤4℃次数,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强降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强度等气候特征,然后利用19912010年ECMWF 500 hPa(2.5°×2.5°)数值预报格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强降温的环流特征,最后研究了强降温次数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地形地貌、地表植被以及山脉阻挡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次数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强降温次数明显多于绿洲平原区。强降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随着强降温站数的增多,强降温的次数在减少;24和48 h强降温年代、年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强降温次数时间序列均存在4~6 a的准周期变化,但未出现突变现象。强降温天气主要发生在1-5和9-12月,4月强降温次数最多。各强度强降温次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降温强度的增大,强降温次数迅速减少,24 h强降温强度呈较弱减弱趋势,48 h强降温强度呈较弱增强趋势。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天气的典型环流形势分为西北气流型和偏北气流型两大类,其中西北气流型次数多于偏北气流型。河西走廊东部月强降温次数与表征高空冷空气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的大气环流特征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河西走廊东部强降温次数与高空冷空气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的关系密切,高空冷空气的强度和移动路径是强降温预测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7.
由经验与统计,以亚欧700 hpa 图在十多年的43个个例分析发现,有四种常见的亚欧行星波特征出现在早稻春播期:(一)平直西高回温型,(二)锋区辐散强回温型,(三)中纬纬向锋区紧密强降温型;(四)沿海低槽东移缓慢降温持续型。这些行星波特征,对制作未来3—10天的天气预报用于早稻春播育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1,27(8):19-23
分析了近50年来内蒙古所发生的暴风雪天气的环流演变特点,指出在暴风雪过程中,大风、暴雪强降温联合施虍,加剧了人畜的热损耗率,从百形成严重的冻害。高空存在强急流、强锋区、强辐散是促成蒙古气旋猛烈发展形成大风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华北沿海高脊的发展又为南方水汽北输提供了条件,它们共同促成了内蒙古暴风雪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2年CN05.2的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将3种温度资料冬季相邻两天的降温情况分为弱降温、一般性降温和强降温3类,并分析了这3类降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的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地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山脉一带,而强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长白山山脉一带;这三类降温的高频发生时段均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后开始减少,到21世纪初为发生频次最少时段。对日最高温度而言,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高频发区为42°-45°N,呈带状分布,其北部和南部均为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的低发区,呈现"低-高-低"的频次分布特征,而强降温的高频发生区则位于长白山山脉一带;同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样,日最高温度3类降温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频次最大,其后发生频次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10.
利用NECP2.5°×2.5°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2010年12月江门两次强冷空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hP形成的异常强冷温度平流,是造成大幅降温的主要原因,冷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相结合造成部分地区的严重低温霜冻;850hPa冷暖空气的辐合和200hPa辐散是强冷空气造成降...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贵阳市气象站1981—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对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强降温过程主要集中在春季、冬季和秋季,以3月最多,5—9月无强降温过程;出现最多年份为1987年。以最高气温作为指标进行强降温频次及强度计算,对未达寒潮标准的强降温过程进行了48 h及72 h降温幅度统计,对24 h强降温过程进行逐小时降温幅度统计。归纳出3点建议:(1)在气象服务及预报业务考核工作中可考虑将最高气温作为计算指标;(2)在气象服务及预报考核中视情况将Ⅳ级(强)强降温的识别时间参照寒潮标准增加48 h、72 h的识别标准;(3)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可将逐小时降温幅度作为强降温天气过程服务的主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一次强寒潮天气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FY-2E云图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4月22—23日发生在新疆北部的强寒潮天气成因进行诊断,着重分析强降温和强降雪发生时温度平流、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及云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前期里海脊发展与欧洲脊叠加,极地到40°N为强偏北急流,引导极区冷空气南下,使得西西伯利亚低槽向南加深。后期欧洲脊向东南衰退,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快速东南移,寒潮爆发;中低层冷平流先于高层冷平流进入新疆北部,低空偏北急流促使冷平流强度加强,造成强降温;里咸海南侧的水汽沿着偏西和西南气流输送,为暴雪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降雪由冷锋云系造成,TBB在-44~-32℃之间,TBB越小,降雪越强,其演变特征可为降雪强度及暴雪落区的判断提供参考;通过EC、T639数值预报模式与预报、实况的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模式对强天气的温度精细化预报敏感性较差,而EC模式降雪落区的预报优于T639,对暴雪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14.
三次站由于夜间不守班,2时地面温度用公式法计算求取。规范规定:2时地面温度=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通过计算求得的2时地温有时有些反常,特别是受系统冷空气影响时更为明显,冷空气越强,降温辐度越大,求得的地温越反常。  相似文献   

15.
“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辐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亚钦  夏园锋  翟国庆  黄艳 《气象》2018,44(10):1275-1285
为了研究爆发式发展的台风苏拉台前强螺旋云带,采用多种实况资料,运用风场分解、Shuman-Shapiro滤波、雷达回波相关性跟踪(TREC)反演风场等方法对其辐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尺度滤波场、变风场以及风场分解后的辐散风可见,螺旋云带形成于大范围辐合背景下。在低层,旋转风是水平动能输入的主要贡献者,它加强了低层动量堆积,辐散风则加强了风场水平辐合;在高层,辐散风是动能输出的主要贡献者,辐散风的增强,加强了高空辐散。旋转风和辐散风的不同配置形成了强上升运动,从而促进了强螺旋云带的发展。对地面风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后,在选取的两个关键区内可见明显的中尺度辐合或涡旋,且辐合在更高层仍有一定的反映。中小尺度辐合与螺旋云带中对流云团的发展相互对应、相互反馈。  相似文献   

16.
冷空气的活动,对冬半年天气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夏地区来说,仅反映为一次次以降温、降雪为主的天气过程,而强大的冷空气爆发,是直接造成我区寒潮、强降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冬半年的寒潮、强降温天气,以春季最为集中。而3—4月又正值冬小麦拔节、孕穗;春小麦出苗、分蘖;瓜类出苗;果树开花;蔬菜生长的关键生产季节。寒潮、强降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川渝两次久旱转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丽  青泉  谢娜  徐琳娜 《气象》2007,33(4):53-5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对解除2006年川渝特大高温伏旱的两次降温、降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环流形势发生转变,高空冷平流及地面冷空气的入侵对暴雨的启动至关重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及风速脉动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850hPa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及上升运动的加强与雨强和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诊断分析技术在山西强降雪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9 12日山西大范围持续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阻塞形势和低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偏东急流、850 hPa和925 hPa强偏东北气流等三支强气流稳定维持,地面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共同强烈发展并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持续强降雪的重要原因。(2)强降雪出现前,低层中纬度持续有暖湿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暖湿中心强度持续增强;从其水平结构变化看,可将此次过程分为锢囚降雪、回流降雪、暖倒槽降雪和持续降温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降雪特点不同。(3)强降雪区上空垂直热力结构为上冷、中暖、下冷,低层冷平流强度为普通暴雪的3倍;对流层中低层持续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不稳定区内存在空气辐散,且持续有暖湿平流输入,导致对流性不稳定及其降水不断增强。(4)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中,山西上空大气可降水量累计达到35~88 mm;随着低层和近地层风场的加强和辐合,大气可降水量不断增加,强降雪也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5)强降雪前及整个强降雪期间,强降雪区上空300 hPa以下为水汽散度通量正值区,其强度在500~600 hPa达到最强,且强度为普通暴雪的6倍,而高层和低层均存在弱的辐散。  相似文献   

19.
一次大雾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09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天津武清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这次大雾过程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山东地区,天津市武清县位于大雾的边缘位置.此次雾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1月30日的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2月1日00:00是雾的形成阶段,12月1日00:00出现雾,00:00至09:00是雾的发展阶段,09:00之后是雾的消散阶段.模拟研究表明长波辐射降温使得温度下降并导致逆温层出现,同时由于暖湿气流输送,观测点处具有充足的水汽供应,促使了大雾的形成;在雾形成之后,逆温层的维持、持续的长波辐射降温有利于雾的不断发展;而后期辐散下沉运动明显,水汽不断向外辐散,使得雾逐渐消散.湍流对雾的影响是向上和向四周传输水汽,使得雾范围扩大,但如果太强,又会使得雾很快消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无辐散风、流函数及涡度三个物理量的分析,解释我区春季以大风、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