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松辽盆地南部协尔苏凹陷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协尔苏凹陷富铀基底、含煤岩系形成、泉头组沉积、断裂继承性活动有机流体后生还原铀预富集和层间氧化作用铀叠加成矿5个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结合沉积盖层的沉积特征、砂体的后生蚀变特征和已发现的铀矿(化),阐述了构造沉积演化是研究区地浸砂岩型铀矿(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成矿条件分析表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协尔苏凹陷泉头组一段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以泥石流为主的冲积扇相沉积,上部为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分析表明:下部砂体泥砾混杂、粒度较粗,不利成矿;上部主要发育两层砂体,砂体厚5~40 m,延伸稳定,有利于砂岩型铀矿化的形成.根据泉一段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后生氧化-还原特征认为,由于深部有机流体的后生还原作用及基底-盖层贯通断裂继承性活动对下部层位煤层气进行纵向疏导,泉一段砂体后生地球化学环境改变为还原环境,主要表现为发育煤成烃油浸砂岩及烃类质量分数很高,砂岩由原生红色褪色化成灰色、灰绿色;在此基础上,后期叠加层间氧化作用,但由于下部层位煤层气持续作用,本区氧化特征不明显,氧化砂岩以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和条带状残留于还原砂岩中.通过分析协尔苏凹陷钻孔岩心铀钍含量及铀矿化特征,认为达官五家子地段、塔林布敦吐地段泉一段砂体铀含量高,铀的活化迁移作用明显,砂体存在铀的后生富集;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为吸附铀,为黏土矿物及有机质,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分析认为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从收集整理资料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协尔苏盆地聚煤环境与构造格架,即协尔苏盆地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堑式聚煤盆地;聚煤作用取决于盆地沉积环境与古构造环境;是湖泊淤浅沼泽化环境成煤;盆地垂向沉积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相一致;盆地沉降轴心与沉积中心均显示南北向展布。  相似文献   

4.
以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托斯特凹陷的构造演化、岩性岩相、氧化带及地球化学、水文地质、铀源条件分析,认为托斯特凹陷铀主要成矿阶段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找矿目的层古近系乌伦古河组具较好岩性岩相条件,尤其是发育稳定疏松砂体的Ⅲ旋回为砂岩型铀矿化赋存的主砂体.托斯特凹陷西部发育层间氧化带,东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控制,该凹陷具较好找矿前景,有利地段位于托斯特凹陷西部.  相似文献   

5.
锰矿是我国战略性紧缺矿种,寻找锰矿尤其是富锰矿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在西昆仑造山带的西北段玛尔坎苏地区石炭纪沉积岩系中探明的大型碳酸锰成矿带,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富锰矿找矿新发现。然而,目前对该富锰矿带的成矿主要控制因素、形成机制及展布规律等地质问题的认识尚不深入,严重制约了该矿带深部及外围进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入手,以典型锰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典型锰矿的成矿特征,总结出西昆仑玛尔坎苏富锰矿带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伸展型边缘盆地、丰富多源的锰质来源、海洋氧化—还原界面的变化、有机质深度参与成岩成矿过程等;初步建立了“玛尔坎苏式”富锰矿的成矿模式,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这对丰富锰矿成矿理论及进一步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天山晚古生代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成矿系列的成矿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天山晚古生代吐拉苏火山盆地内,由于火山物质、构造、流体、成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阿希金矿、伊尔曼得-吉兰德金矿和塔吾尔别克金矿,构成了成矿系列.成矿系列中的各类矿床成矿机理具有相关性、独特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铀矿床为一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在总结这些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十红滩铀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是一个中、新生代断落凹陷区,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凹陷内岩盐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四段中下部,通过对沉积盆地演化阶段、岩盐赋存层位及蒸发岩系序列结构的分析,指出岩盐是在陆相环境中沉积的,属海源陆相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9.
辽宁张强盆地聚煤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强盆地是辽宁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拗盆地,呈萁状。同生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沉积及演化。湖滨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湖泊环境的成油、富煤区与古构造、古气候、占地理的演化紧密相关。与邻区协尔苏盆地、三台子盆地沉积上有相似性及差异性。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对今后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三个大的拗陷区:由满加尔凹陷、库车拗陷、阿瓦提拗陷组成的塔东北拗陷区;由于田-民丰-若羌拗陷构成的塔东南拗陷区;由莎车-喀什-叶城拗陷构成的西南拗陷区。根据塔里木盆地地质、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钾盐成矿条件,确定控矿因素,划分成矿远景区。依据盆地(拗陷)面积较大、拗陷内分布有次级拗陷、含盐系及岩盐层分布广,而且厚度较大和具有明显的含钾显示等特点,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了4个钾盐成矿远景区,即满加尔凹陷钾盐成矿远景区、莎车拗陷钾盐成矿远景区、库车拗陷(拜城-阳霞)钾盐成矿远景区和民丰凹陷钾盐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铀矿床尤其是砂岩型铀矿勘探和开发的迅速发展,砂岩型铀矿沉积学的概念应运而生。铀矿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铀的成矿作用、形成环境、含铀岩(层)系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铀的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综合了铀矿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砂岩型铀矿沉积学是铀矿沉积学最典型的代表,它以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地质学为重要理论平台,结合沉积学技术方法,具体研究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质来源、成岩作用与铀的预富集、沉积物的结构构造与渗透性、沉积体系与含铀岩系分析、流体作用与后期改造、层序地层与铀的空间分布、铀富集因素与沉积和古气候环境,沉积作用因素与砂岩型铀矿预测,以及管理信息化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等。以新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等地区代表性砂岩铀矿为实例,从铀矿聚集与沉积物形成—演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及沉积体系分析与铀矿聚集、层序地层学与铀聚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铀矿沉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认识。同时对铀矿沉积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砂岩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和铀的“超常富集”关键地质环境、含铀岩系沉积与铀的空间分布、多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将是铀矿沉积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由于铀矿沉积学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其涉及沉积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理由相信,铀矿沉积学未来可能作为沉积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将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铀矿资源缺口巨大,仅靠开发传统铀矿资源无法满足能源和国防建设不断增长对铀资源的需求,煤型铀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对铀资源的需求压力。通过总结近些年煤型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主要煤型铀矿的含矿点、铀含量范围、含煤地层的形成时代及分布范围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煤型铀的界定标准(大于或等于40 mg/kg),为划分煤型铀矿提供依据;对煤型铀的赋存状态、成矿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综合分析认为我国对煤型铀研究较不足,其中对于微观地质选择过程着力不够,而查明煤中铀富集的微观地质选择过程对于成矿机制的理解至关重要;煤型铀矿化时间和期次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有利于分析煤型铀的矿化模式、揭示煤型铀与伴生砂岩型铀矿之间的成因联系,进而深化对煤型铀矿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障在热液铀矿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铀是变价元素,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铀的迁移和沉淀。铀在氧化环境中呈U~(6+)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则以U~(4+)形式存在。氧化态六价铀主要以可溶的碳酸铀酰/氟化铀酰络合物形式在水溶液中迁移,还原态四价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铀石等形式富集沉淀成矿。热液铀矿的形成需要一对空间上密切共生的氧化障/氧化剂和还原障/还原剂,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氧化障中氧化剂将富铀岩石中的铀大量氧化形成U~(6+),溶解进入水溶液迁移;第二,高氧化性富铀溶液遇到还原障,U~(6+)还原成U~(4+)沉淀下来,富集形成铀矿。前人虽然对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在铀成矿中作用已比较了解,但如何在实际铀矿成矿系统中准确识别氧化还原障,有效利用氧化还原障的控矿机理指导找矿,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制约了铀成矿理论的发展和找矿方法的提升。本文以我国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火山岩型铀矿、花岗岩型铀矿和变质型铀矿为例,总结了与铀矿化有关的氧化还原障的主要类型,探讨了红层等蒸发盐地层(氧化障),有机质、煌斑岩等中基性岩脉(还原障)与铀矿之间的关系及控矿机制,揭示了成矿盆地中铀-煤、铀-气(油)共生的机制,阐明了翁泉沟硼、铁、铀矿共生原因,建立了不同类型铀矿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资源国。本文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铀矿床类型和铀矿资源分布情况。了解澳大利亚铀矿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对寻找铀矿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经验可为勘查人员提供更多寻找铀矿的思路。我国铀矿勘查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借鉴澳大利亚找铀矿思路和成功经验,开辟新区和矿区外围铀矿勘查,推进国内铀资源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5.
李子颖  李胜祥 《铀矿地质》2000,16(3):129-135
本文扼要介绍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部比弗洛支地区脉型 (veintype)和阿萨巴斯卡盆地中与不整合面有关的 (Unconformity associated)铀资源概况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两类铀矿化成矿作用的共同特征 ,指出控矿的核心因素是热点活动与构造作用的叠加。这从本质上与我国华南铀矿富集区的控矿因素是相似的。因此 ,通过两个铀矿富集区的对比 ,认识铀成矿作用的本质 ,拓宽找矿思路 ,对于探索寻找新成矿区和新类型铀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类型铀矿床是否可能本质上都是地幔柱作用的产物,在“全球热液铀矿成因理论”和“热点铀成矿理论”等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岩浆岩锆石铀、钍含量研究初步揭示了:(1)铀、钍主要富集于外地核;(2)洋岛玄武岩、板内玄武岩、高分异花岗岩及伟晶岩型铀矿可能为地幔柱产物。对比国内多种类型铀矿床科研成果,总结发现有一定数量的铀矿床与洋岛玄武岩、板内玄武岩、A型花岗岩以及高分异花岗岩紧密伴生,成矿与成岩时空基本耦合。如四川攀枝花大田混合岩型铀矿和松辽盆地钱家店–白兴吐砂岩型铀矿伴生两类玄武岩;甘肃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和陕西商丹伟晶岩型铀矿区伴生两类花岗岩;粤北诸广–贵东花岗岩型铀矿区、赣南多类型铀矿区和江西相山、新疆白杨河火山岩型铀矿区伴生以上四类岩石类型。分析认为上述岩石类型可能是由地幔柱生成并起着导矿或导矿兼储矿的关键作用,据此提出铀矿“核源–地幔柱”成因认识,即:外地核是铀元素的主要发源地,地幔柱是铀运移的统一通道,铀成矿过程可能是外地核中的金属铀呈铀氢化物或铀合金氢化物等形式沿地幔柱上升迁移,直至在浅部地质体氧化聚集成固态铀矿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大桥坞斑岩体“双层结构”与铀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铀矿床主要划分为四大类型,包括花岗岩型铀矿床、火山岩型铀矿床、砂岩型铀矿床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花岗岩型铀矿约占我国已探明铀矿总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重要的铀矿化类型。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花岗岩型铀矿床勘查具有良好的效果。根据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研究成果,在大量研究中国花岗岩型铀矿化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对花岗岩型铀矿化勘查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确定了花岗岩型铀矿化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并以实例说明典型花岗岩型铀矿化异常模式。水柰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是进行铀矿产预测评价的有效手段,对铀矿资源的潜力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670矿床是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带内典型的火山岩型铀钼矿床;矿床具有叠加成矿特点.本文利用诱发裂变径迹的方法研究了矿床火山围岩中铀的赋存状态及配分.结果表明火山围岩中的铀主要有三种赋存状态:(一)分布在火山基质及晶屑内均匀分散的质点铀,其裂变径迹是弥散状或弧立星射状分布;(二)吸附在蚀变矿物表面、矿物隙间及微裂隙内的聚合态铀,其裂变径迹为密集带状及团块状;(三)分布在副矿物中或呈铀矿物存在的铀,其裂变径迹为聚合星射状及团块状.矿物的蚀变过程,如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可改变火山围岩铀的赋存状态,造成铀在岩石中的活化和预富集,从而有利于矿化.因此火山围岩中铀的含量虽然较低,但对火山岩型铀矿的形成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