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近些年来,北冰洋加速融化,北极航线利益凸显,北极航线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着力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显得尤为关键,作为海运大国的中国,不能错过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研究的最佳时机,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作用范围的明确,是进行二者互动关系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北极航线战略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从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制定原则、实施进程及影响层面入手,阐述二者的关联性,从国家层面考虑,将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系统地概括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4部分,再分别从内部作用和外部条件入手,详细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作用,继而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在北极航线战略影响下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北极航线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北极航线战略作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在分析主要海权国家海运航线战略以及北极航线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5个方面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催化作用实质:一是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有助于深入海洋认知和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二是中国商船在北极航线的安全通行,有助于提高海洋利用水平;三是中国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四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海洋局面;五是中国对北极航线战略通道的利用,有助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是地球表面的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器。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资源价值和开发前景日趋突出。以北极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与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我国应对北极环境政治,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塑造北极地区整体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1-2014年中国北极物理海洋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勇  赵进平 《海洋学报》2015,37(11):1-10
过去十几年北极的快速变化以海冰变化为主要特征。然而,在冰-海-气变化系统中海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是北极变化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着海冰的融化与冻结等过程,而且是大气变化的主要能量来源。在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北冰洋的海洋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之后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从北冰洋水团、锋面、海流等主要水文现象,以及上层海洋结构等方面,总结了2011-2014年我国在北极物理海洋学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5.
北极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特有的环境因素,成为地球上最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北极气候环境迅速变化、污染加剧、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并且日益影响到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我国地处北半球,同时受到北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不仅对我国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更关乎到我国国家安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然而,由于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诸如地缘政治、权利支撑、机制保障、政策缺乏、合作困境等。在立足北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北极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探讨我国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存在的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对于我国维护北极环境和国家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极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全球变暖最关键的敏感区,世界各国针对北极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并开展了多年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分析了13784篇北极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热点前沿,结果表明:①全球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呈现出加快增长趋势,近5年的发文已经翻了一番,年均发文在689篇以上; ②环北极八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挪威、丹麦研究基底深厚但近年发展稍缓,英国、德国是主要的非北极研究国,瑞典、法国的论文质量均衡,中国、波兰、格陵兰和荷兰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③俄罗斯科学院在本领域发文最多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机构与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研究占比高,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科研影响力较大; ④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质学、海洋学、环境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北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北极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北极海洋酸化与污染防治等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建议我国针对本国情况制定综合性北极科研计划,并注重科研机构间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展国际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1):33-37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自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科学目标,先后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等海域,进行了135个海洋站位和10个冰上站位的考察作业,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本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达12600海里,调查范围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是历次北极考察中范围最广、距离最远的一次考察,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其中"雪龙"船北进至北纬88度26分,创下中国航海史上最北端的纪录;部分科考队员利用直升机抵达北极点进行科考,实现中国人靠自身能力挺进到北极点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8.
James  Gleason  Debbie  Thomas  Ted  Moore  Joel  Blum  Robert  Owen  Brian  Haley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对罗蒙诺索夫环形山脊(IODP北极岩心考察302次)地区保存完好的早-中始新世鱼化石(鱼化石碎片)中的Nd—Sr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实北极盆地与周围海洋之间的连接,仅可能局限于55~45Ma。清洗前的鱼化石的Nd变化范围为-5.7--7.8,表明流经西伯利亚地台的北极河流向北极盆地输入了大量的稀土元素(REE)。北极盆地与邻近海洋(如北太平洋、特提斯洋、北大西洋)之间的海水交换并不能解释鱼化石中的Nd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相似文献   

9.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10,(5):F0003-F0003
<正>1.南极和北极哪个地区更加寒冷?答:南极更寒冷。据统计南极年平均温度要比北极低26℃,冬季平均温差也比北极低44℃,这主要是两极的海陆分布不同所致,南极是海洋包围着大陆,北极是大陆包围着  相似文献   

10.
海洋要闻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驶往北极进行绘图工作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  相似文献   

11.
北冰洋中脊海底热水活动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海洋地质研究的热点,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海底热水活动不仅对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北冰洋中脊的地质背景和北冰洋Gakkel海岭的海底热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海洋矿产、海洋化学、海洋热结构、海洋生物研究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认为北极地区热水活动的发现和研究必将提升对海底热水活动研究的认识,而且对北冰洋乃至全球的热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书海拾贝     
快速变化中的北极海洋环境张占海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7-9月,由国家海洋局主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承载,前往北极洋加拿大海盆,考察了北纬80°以南的大范围海域,对北极海洋、海冰、大气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9,(11):4-5
随着11月8日“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成功举办,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落下帷幕,厦门大学选手黄荔超和上海海事大学选手刘勋分别获得“南极特别奖”和“北极特别奖”,她们将分别随我国极地科考队分赴南、北极考察。  相似文献   

14.
5.1 引言北极地区的淡水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发生在大气、海洋和北极河流之间的淡水交换可达到10000立方公里或25万立方米/秒的量级。可靠的水文、海洋资料可以用来估算北极地区的淡水年收支量,但是这种估算的精确度还不能满足对相对大的年际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的要求,更不用说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北极海冰的消融,北极地区航运价值增加,北极理事会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PAME)2020年3月发布的《2013-2019年北极航运增长情况》报告显示,自2013年至2019年北极船舶数量增长了25%。船舶过境量的增加促进了北极地区的航运商业化。2019年6月,中远海运集团与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以及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签署协议成立北极海运有限责任公司,此举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北极航运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16.
北极河流径流是北冰洋淡水的最大来源,其变化会对北冰洋中的诸多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北冰洋温盐、海冰以及环流对北极河流径流的敏感性。通过对比有气候态北极河流径流输入的控制实验结果和径流完全关闭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北极径流对北冰洋温度、盐度、海冰以及海洋环流等有显著的影响。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在河口附近的陆架上温度降低、盐度升高,且导致500 m深度处温度下降以及盐度升高;河口附近的陆架处,海冰密集度与海冰厚度增加。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也对北冰洋内的环流有影响:由于缺少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极径流的输入,穿极漂流与东格陵兰流流速减小且盐度增加;关闭北极径流导致近岸海表面高度降低,沿欧亚陆架的北冰洋边界流减弱,白令海入流增强。通过对比关闭北极径流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温度和盐度剖面,发现关闭北极径流后大西洋层温度降低,各陆架海盐跃层的梯度减小,盐跃层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7.
海洋安全是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北极海岸警卫论坛是环北极国家为应对安全挑战而建立的新的合作机制。文章介绍北极海岸警卫论坛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运行实践,提出其对增强环北极国家的互信、促进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提高北极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各国海岸警卫机构在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和装备水平不一、各国存在政治分歧和海岸警卫机构机制差异以及各国对北极地区认知不足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求,提出我国应与环北极国家紧密合作、广泛参与北极治理机制、加强对北极地区的建设投资和提升对北极地区认知的建议,促进我国为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贡献大国力量,提升我国北极治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北大西洋北极水道──ODP第151航次科学考察报告AnnikM.Myhre等北极和亚北极海对全球性气候和海洋系统影响较大。了解全球性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起因和影响是人类的重要课题。高北纬海洋与这一工作具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它们通过永久性和季节性冰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8,(9):7-7
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北极地区深受其害。现在,北极的这种情况可能得到暂时的缓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每年北美的森林大火都有增加的趋势。大火带来的烟尘将从北美转移至北极地区,进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北极的气候。大气科学家罗伯特·斯通表示,大气中的烟尘可暂时减少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正>冷战时期,出于军事战略考虑,北极圈国家在北极地区纷纷建立起考察站。冷战的结束,为非北极国家开展北极研究并体现本国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提供了机遇,各国抓住这一良机,纷纷在该地区建立满足本国国家利益需求和北极特色研究的科学考察基地,开展了海洋、生物与生态、气象、冰川、空间物理、大气物理与化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卫星遥感应用等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