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2年6月~7月间,十几位中外古生物学者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燕子沟附近中生界义县组底部地层中,发掘出了两具恐龙头骨化石。经研究确定,属于一种新发现的原始角龙类恐龙。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尤海鲁、美国原野博物馆的PeterJ .Makovicky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 .Norell ,将这种新发现的小型恐龙命名为“燕子沟辽宁角龙”。角龙类恐龙是恐龙演化历程中最后的和最多样化的代表之一,以植物为食,通常分为两大类:长有颈盾的新角龙类和具有与鹦鹉相似喙部的鹦鹉嘴龙类,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sinensisgen.etsp.nov.)。  相似文献   

3.
田晓阳 《广东地质》2004,19(2):20-23
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化石标本支持了“鸟类的恐龙起源“说,表明飞行的鸟类是由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同时作为鸟类祖先的恐龙还生有四只翅膀,这类恐龙翅膀的功能还主要是用于滑翔,尚不能振翅高飞.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2017,44(6):1261-1262
<正>近日,英国学者Fiann Smithwick等人在《当代生物学》上发文称,他们仔细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龙鸟标本,通过对比包含在恐龙羽毛化石中的色素体与现生鸟类羽毛中的色素体,来复原恐龙羽毛颜色和图案等信息,并证实这只小恐龙有一条带斑纹的尾巴,和一个像戴上了"蒙面侠面具"的面部。恐龙羽毛  相似文献   

5.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6.
2005年,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方山村附近白垩系赖家组上部地层发掘出一具恐龙骨架化石,包括12个颈椎,9个背椎,28个尾椎,13条背肋及残缺的骨盆和后肢。虽缺失头骨、荐椎、前肢和脚,但仍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2007年,中国科学院董枝明和其他有关部门专家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研究确定为罕见的巨型盗蛋龙类恐龙,命名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在2007年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季强  姬书安等 《地质通报》2002,21(7):363-369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地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optor sinensis gen.et sp.nvo)。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陆家屯的一完整恐龙头骨及下颌。它代表侯氏红山龙 (Hongshanosaurushoui You,Xu et Wang,2 0 0 3)一成年个体。比较研究表明红山龙 ,作为鹦鹉嘴龙科的第二个属 ,与鹦鹉嘴龙属区别于具有较长的吻部 (约头骨长的一半 ) ,和椭圆形且长轴指向背后方的外鼻孔 ,眼眶和下颞孔。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侯氏红山龙(恐龙:鹦鹉嘴龙科)一成年个体标本@尤海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相似文献   

10.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4,28(2):82-89,i001,i002,F003
近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过去长期被认为只有鸟类才有的,并作为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羽毛、叉骨、胸骨、尾综骨、前肢可折叠于体侧、眼眶与下颞孔相连的头骨及耻骨向侧后伸展的骨盆等,却也在1亿多年前的不少小型兽足类恐龙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鸟类是从小型兽足类恐龙起源。但迄今发现的所有具鸟类特征的恐龙,在时间上却晚于或至多也只是接近目前公认的最早鸟类——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而原始鸟类双弓型头骨似乎在暗示:鸟类可能起源于比恐龙更古老的初龙类。这些都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就目前的化石记录而言,鸟类和兽足类恐龙系统演化关系密切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至今未找到在时间上足以演化出鸟类的更古老近裔恐龙,因此还不能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它们可能只是与原始鸟类平行独立发展的姊妹群,二者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3,(4):652-652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恐龙化石地点展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在该市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发掘出包括部份颅骨、下颌、牙齿、脊椎及肋骨在内的一种纤角龙科恐龙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唐烽  曹颖 《中国地质》1998,(8):37-39
鸟类是否能起源于恐龙?这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头脑中萦绕追索的问题之一。早在70年代J.Ostrom就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假说,此后,古生物学家孜孜寻求有关的证据,积  相似文献   

13.
季强  吴肖春  程延年 《江苏地质》2016,40(2):183-190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相似文献   

14.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2):112-1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和台湾省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程延年、张钧翔4位古生物学家于2002年9月宣布,在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发现了一种1.28亿年前的盗蛋龙科恐龙(oviraptorosaurs)化石,标本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和部分颈椎,头骨长约100mm,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着一对大门齿,就像现代兔子那样。  相似文献   

15.
钱迈平  张宗言  姜杨 《江苏地质》2012,36(4):337-348
浙江白垩系中戴组和赖家组地层先后发现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idae)恐龙骨骼化石,证明镰刀龙类恐龙生活区域不仅遍及蒙古、哈萨克斯坦、中国华北、东北、华南及北美西部等地,而且也包括中国的华东。这类曾长期令人困惑的奇异动物,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化石材料积累和研究,逐渐显现出它们的演化过程,即由食肉性恐龙演化成以素食为主,也许还兼肉食的杂食性恐龙。随着食物来源的扩展,镰刀龙类成为白垩纪分布很广、对环境适应性很强、演化十分成功的恐龙。浙江天台盆地发现的始丰天台龙(Tiantaisaurus sifengensis)脊椎骨骼化石上的气囊构造(pneumaticity),说明其虽体态硕大,但骨骼结构并不很笨重,而是与现代鸟类骨骼很接近。尽管还不能确定恐龙的气囊能像鸟类的那样可作为呼吸系统的重要部分,但其减轻体重、提高行动灵活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并再一次证实了恐龙与鸟类在演化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春,丽水文物部门在金丽温高速公路文物普查时,在丽水市联城镇白前村白垩系朝川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丽水文物部门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其正型标本包括:8个脊椎骨,完整的右肠骨,坐骨近端和完整的耻骨,部分左肠骨,2个完整的后肢,14个尾椎以及一些无法确定的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19.
鸟类栖息行为是鸟类重要的生活习性,与鸟类后肢骨骼的形态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适应演化关系,而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分析推断也是古鸟类学研究的热点。文中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后肢骨骼系统进行形态学对比、统计学分析,分别以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变化、跗跖骨远端跖骨滑车的特征差异、第Ⅲ趾趾节长度变化规律和第Ⅲ脚爪爪弧的弧度大小为研究对象,并与其对应的栖息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将判断特征和有效变量运用于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推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行为得出如下的推断:大量基干鸟类的栖息习性是以攀援为主,只有少数可以树栖生活,反鸟类的栖息习性十分接近树栖鸟类,今鸟类的栖息行为兼有树栖、地栖的习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白垩世今鸟类甘肃鸟的蹼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只中生代鸟类化石.该化石产自甘肃西北部下沟组,时代与辽宁西部产热河生物群的早白垩世地层的时代大体相当.该鸟类趾节拉长,很短的爪具有较尖锐的屈肌结节,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于水生生活的鸟类.玉门甘肃鸟的建立最初仅依据一件左足标本,直到最近又发现了少量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标本.本文描述了一件新的玉门甘肃鸟的完整后肢化石,标本在远端趾节之间显示出清晰的蹼的构造.这为玉门甘肃鸟具有发育足蹼的观点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玉门甘肃鸟也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适应于水生生活环境的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