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帅  孙才志  宋强敏 《地理研究》2021,40(6):1565-1581
通过对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定量分析,能更好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提高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足迹视角探讨了1990—2017年中国31个地区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关系,并借助ESTDA模型框架对其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化石能源水足迹的时间演变特征可分为缓慢下降-快速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其中化石能源灰水足迹平均占化石能源水足迹的70%以上;电力水足迹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电力蓝水足迹平均占电力水足迹的70%以上;粮食蓝水足迹上升幅度明显,平均占农业用水总量的70%以上。② 能源-粮食水足迹总量空间分布格局受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较大。③ 时间序列上,中国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竞争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空间分布上,同时兼顾能源生产与粮食生产的黄河中下游区、东北地区为竞争指数高值集聚区,其余地区竞争指数相对较小。④ LISA时间路径分析显示,中国南方地区能源-粮食水资源竞争指数的空间格局的稳定性比北方更强;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局部结构的时空依赖效应影响;竞争指数空间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整合性且空间凝聚性较强。⑤ 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城市用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水资源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 ,城市用水快速增长 ,用水结构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 ;第二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第三 ,城市用水结构存在明显 4种类型 ,即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生活用水比重低—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四类城市 ,各类城市的未来用水需求趋势存在差异 ;第四 ,未来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用水机制和更广泛的区域供水网络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周冬梅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2,32(6):1779-1785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   总被引:109,自引:2,他引:109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中国西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虚拟水是水问题与水资源安全研究中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粮食) 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的安全,将水短缺问题的解决途径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粮食—贸易之间的连接关系是虚拟水战略分析的主线。作者引入了虚拟水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计算方法。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初步计算得到2000年甘肃省生产产品中和城乡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222.02×108m3和183.75×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1.8和1.5倍。分析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影响和虚拟水战略的优缺点,指出了在虚拟水理论与应用方面需要焏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产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生产水足迹由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组成。水资源压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需要消耗的地表或地下水资源量(等于区域总生产水足迹与绿水足迹的差值)占该地区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比重。本文评估了1985–2009年中国生产水足迹,分析了中国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水足迹从1985年的7815.8×108 m~3到2009年的11097.6×108 m~3逐年升高,大型城市、农业不发达地区的生产水足迹水平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生产水足迹高;中国水资源高度至重度压力地区主要集中华北、华中等黄河和长江的下游地区,且大多地区水资源压力逐渐加重,有从北方向南方演变的趋势。总体来说,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粮食贸易与水资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一个国家的水资源与其粮食生产能力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战略的提出为保证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粮食贸易中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在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可以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应加强虚拟水研究,通过虚拟水贸易减轻水资源压力。应采取调整进出口粮食比例,减少耗水密集型产品出口,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虚拟水贸易等措施,实现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速度是5%,1980—2000年将下降到2.6—3.6%,2000—2030年间降至1.5—2.5%;同期,世界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将分别为3.0—4.1%和2—3%。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2%,2030年将下降到1%以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如果不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雨养作物单产将受到更大冲击; 当灌溉条件保障后, 水稻受到冲击更大, 单产降低最多, 尤其是 A2 情景。如果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玉米平均单产变化不大, 小麦单产明显增加, 尤其是雨养小麦, 水稻单产也有所增加。②未来气候变化、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将影响中国三大作物的需水量和农业供水量, 导致水稻、灌溉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 而雨养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上升。③未来气候变化、 CO2 肥效、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为复杂, 依情景和时段的不同而不同。农业可用水资源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不利, 致使三大作物粮食总产量明显降低, 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尤其是水稻生产; 土地利用对总产的负面影响最小; 气候变化和 CO2 的相互作用可使总量少许增加。未来各情景下水稻受到冲击最大, 而小麦和玉米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能源-粮食压力时空变动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景锋  张海军 《地理科学》2018,38(10):1653-166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构建的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的压力指数分解为3个正交向量,以矢量合成法计算水-能源-粮食(W-E-F)总压力指数。在考察1997~2015年30个省区(香港、澳门和台湾无数据,西藏缺能源数据)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能源压力指数、粮食压力指数和W-E-F总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后,选取8个反映总压力指数变化的指标,截取1997、2004、2015年3个断面,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影响中国W-E-F压力指数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时间上看,W-E-F总压力先升后降;空间上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W-E-F总压力逐渐递减,东北和沿海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压力较大。 能源压力对中国W-E-F总压力的贡献最大,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压力指数更高,淮河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指数更高,东部的长江口以南沿海区域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粮食压力指数更高。 1997~2015年,全国水资源压力指数多数地区上升,能源压力指数和粮食压力指数大部分地区下降。不同时段,W-E-F压力变化的驱动力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指标与W-E-F压力变化同向,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与W-E-F压力变化反向,人口密度增大、食物构成变化、粮食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是W-E-F压力升高的主因。在分析时段内,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转型发展是降低W-E-F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疆1999-2009年水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资料,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足迹评价方法,对新疆1999-2009年的水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新疆1999-2004年总水足迹呈上升趋势,2004- 2009年略有下降趋势。水资源集约利用度呈增长趋势,说明新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新疆居民对粮食、肉类等虚拟水含量较大的农产品需求较大,适当减少虚拟水含量较高的产品消费,提倡虚拟水含量较低的产品消费,可减少虚拟水量的消耗;(3)新疆在虚拟水贸易中是水资源输出地,且输出量在不断增大,给新疆本地的水资源利用带来巨大的压力;(4)新疆水资源压力逐年增加,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不能局限于本地实体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通过虚拟水贸易从水源丰富地区购买高耗水的本地发展所需的相关消费品,实现水资源总体可持续利用。改变消费模式,调整虚拟水战略结构成为缓解新疆水资源短缺的一种可能途径,由于数据限制,水足迹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但是一种可用于探讨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各部门在生产链中水资源的具体消耗路径和在消耗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维持生产链中水资源消耗的关键部门,论文基于201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气象数据,在农业用水中加入绿水资源消耗量,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SPA)法分析中国42个部门水资源消耗的总量和结构,以及水资源在生产链中消耗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① 城镇居民消费和进口的水足迹最高,其次为农村居民消费,大多数水足迹较高的部门,都是以居民消费为主,进口水资源弥补了国内部分生产用水的消耗,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仍然严峻;② 生产链前5个层级的水足迹消耗占比为95%左右,其中部门内部消耗占比最大,水足迹随层级数的增加而下降,水资源反馈循环程度较弱;③ 从部门生产链看,部门内部的水足迹占比最大,部门流入和流出水足迹差值较大,部门之间普遍存在单向依赖特征,关联网络不够稳定;④ 从最终消费角度看,农业部门内部水足迹占比最大,是生产链中重要的衔接结点,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上游部门的水资源压力。研究为调整节水政策和提升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全球耕地土壤资源的侵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1950—1973年间,全世界粮食需求量急速地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控制,那么粮食需求量仍将成倍地增长。在五十年内世界粮食需求量增加了三倍,这种空前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土地所能维持的能力!土壤资源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陕北榆林市既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又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危急区。如何在气 候干旱化背景下围绕事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因素———水资源, 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可持 续开发, 保障基地的稳定发展是关系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死存亡并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本文 通过分析研究区气候变化及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 提出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保护 性利用水资源为核心, 因地制宜地选用发展农业对策, 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 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 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 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 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世界对粮食的需求与人口成正比,并与收入变化密切相关。未来饥饿和未来对粮食需要的变化涉及到三个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增长地区在何处、主要食物产量获得的收入是多少。世界人口现已超过四十亿。从三十亿增加到四十亿仅用了十六年时间。地球上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的时间从一百年降至三十年又降至十六年。人口迅速增长是近几年来的现象,贯穿人类大半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图1),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孙思奥  王晶  戚伟 《地理学报》2020,75(7):1346-1358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其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从虚拟水视角,研究青藏高原与外部的水资源贸易关系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制定虚拟水贸易策略、优化区域城乡水资源配置、保障亚洲水塔功能。依托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成果,本文测算了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区域之间的虚拟水贸易关系,建立了中国区域城镇与农村地区的虚拟水贸易网络,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对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向中国其他区域净输出虚拟水2.25亿m3,其中向西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5个区域净输出虚拟水,从西北和东北2个区域净输入虚拟水。城乡之间虚拟水贸易联系非常紧密,农村地区生产水足迹较高,而城镇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高、消费水平较高,是虚拟水最终消费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农村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大于城镇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青藏高原贸易输出结构以农产品为主导,虚拟水净输出12.7亿m3;青藏高原与其他区域贸易存在逆差,贸易量因素导致虚拟水净输入8.6亿m3;用水效率在青藏高原与不同区域虚拟水贸易中的正负效应不一,总体带来青藏高原虚拟水净输入1.8亿m3。未来,应重点通过灌溉节水减少农业水足迹,引导城镇居民向低水足迹生活方式转变,鼓励内地为青藏高原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援,实行水资源生态补偿政策,以保护青藏高原水资源,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和水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及其变化规律。沧州—衡水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严重匮乏、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以及风暴潮影响严重。文中估算了该区的缺水损失 ,并建立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地下水超采的经验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尚嫌不足、黄河断流影响大以及地下水超采有所发展。文中提出了黄河断流的开源对策。安阳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不足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剧。文中亦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超采量的经验关系。此外 ,本文还预测了各典型区引黄、引江灌溉的发展前景 ,2 0 1 0水平年外流域调水可望占可供水量的 32 %以上。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是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劣的基本标志。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过去由于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不仅使水资源效益低下,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特别是黄河以北的冀豫鲁平原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正确地认识并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十分迫切的研究任务。 一、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现状 建国以来,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及抗御自然灾害,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水  相似文献   

20.
引言农田灌溉是一种最易提高干旱地区农业产量的方法。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比,谷物产量可提高6倍,根块植物产量可提高4—5倍。因此,农田灌溉在渴望得到更多粮食的干旱地区,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农田灌溉使这些地区获得高产稳产,同时减轻了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