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推动乌蒙山贫困缺水区生态环境建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以昭通市作为重点调查区,基于地质调查、泉流量统计、水质检测,展开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及物探找水方法的研究.结果 表明:①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条带岭谷型、埋藏型为主.条带岭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以现代岩溶为主,目标含水层多、发育深度有限、岩溶发育及富水程度差异大,富水块...  相似文献   

2.
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水十分贫乏,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饮用水困难,参考历年勘察成果,对不同黄土地貌区的地下水富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塬区富水性一般较好,不程度受塬宽控制,同一个源的中心富水性最好,向塬边方向变差。黄土碟、黄土胡同是地下水潜蚀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部位地也是富水区;黄土丘陵区富水性较差,但在常形和杖形凹地,沟谷阴坡地的坡底,滑坡体前缘,阶地下伏砂砾石层等这些有利部位也可形成相对富水区。  相似文献   

3.
新疆三塘湖盆地地下水赋存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通过对控制地下水赋存及其富水性的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了控制盆地地下水的赋存及其富水性的主要因素有补给源、控水构造、地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盆地内地下水富集区均与控水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盆地内非储水构造分布地段,地下水富水性较弱或无地下水赋存。  相似文献   

4.
马安丽  郑贺祥 《地下水》2007,29(5):110-111
使用对称四极电测深方法研究了淮北煤田临涣矿区奥灰水的分布特征,圈定了大田村和大朱家两个富水带.并通过钻探验证,所圈定的富水带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径流较好,可作为地下水源地.  相似文献   

5.
综合分析沂南县气候、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2011年国土资源抗旱打井工作成果,结合沂南地下水含水岩组分布、赋存、地下水运移特征、构造对岩溶发育与地下水运动的控制等。得出沂南县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的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地下水相对富集。地下水富集特征可分为:构造带控水型、火成岩体阻挡富水型、断裂影响带强富水型及远离构造破碎带弱富水型等几种类型。根据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研究,为今后贫水山区找水定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洲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袁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含水层系统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舍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7.
吕恩普 《地下水》2012,34(6):56-58
铜川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在分析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分析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得出全市浅层地下水形成富水地段与地形,地质构造补给条件关系,以及17个富水地段及其可开采量。得出了深层岩溶水的含水岩组,富水性分布特征和新区、黄堡两个富水地段的理论可开采量。  相似文献   

8.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典型污染组分变化特征及污染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孙斌  邢立亭  李常锁 《中国岩溶》2018,37(6):810-818
济南趵突泉水闻名天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岩溶地下水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收集与实测的近60年的水化学数据,选取矿化度、NO3-、SO42-、Cl-典型水化学指标,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对山前三个典型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泉域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富水地段岩溶水水质污染途径。结果表明,1986年以前,三富水地段水质变化特征相似,均呈小幅增长趋势,而1986年以后差异显著。其中,西部富水地段除90年代以外,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含量总体涨幅较小,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表流阶段入渗型;中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呈稳步增长趋势,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面源—降雨间歇入渗型;东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常规离子组分涨幅最大,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开采越流入渗型。研究结果对泉域三个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祥柱  刘福臣 《地下水》2009,31(3):129-132
鲁中砂石山区地下水富水性严重不均,为山东省严重缺水地区.为探测鲁中砂石山区的地下水,利用四极对称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偶极剖面法、联合剖面法等各种电阻率剖面法,寻找岩石破碎带、低阻正交点、低阻麻花异常、"V"形低阻异常、高阻岩脉等富水构造,成井率大为提高,找水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沈盛湘 《地下水》2007,29(2):61-64
通过对厦门市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前人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厦门市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及其类型、富水性等,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栋 《地下水》2021,(3):48-51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地处山区,寻找应急水源地思路和方法不同于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地下水类型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供水意义不大,岩溶面积虽不大,但水量较丰富,富水性中等~丰富,比基岩裂隙水更有集中供水的意义.根据梅州城区及周边应急水源地地下水分布与特点,圈定了6处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具有埋藏较浅、富水性中等~丰富...  相似文献   

12.
断层富水性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水山区基岩裂隙水探寻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贫困区人民彻底脱贫、实现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富水优势的富水性分析是其中的关键。文章对断层的富水性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断层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富水能力和富水部位,从而为断层中地下水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曹丁涛 《地下水》1998,20(3):97-98
文章介绍了鲁南地区寒武系馒头组下部灰岩的岩性特征、富水性、富水因素及布井原则。旨在广开水源,均衡利用地下水,缓解鲁南地区第四系冲积层和奥灰地下水的开发强度以及目前水资源的供需紧张局面。  相似文献   

14.
保山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也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地下水富水性特征的分析,选择了具有供水意义的富水块段,进行地下水的开发,以解决当地饮水困难。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构造的富水部位及富水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荣  杨书安 《地质科学》1975,10(3):220-229
众所周知,断裂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相当密切。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岩溶极为发育并富含地下水,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成岩以后的断裂构造有关。因此,研究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构造的富水部位及富水性对于寻找地下水和查清矿区及各类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缺水的地质环境及找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降水量、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循环是造成黄土高原产重缺水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地下水富集的决定性因素。指出黄土高原基岩风化带潜水的相对富水岩组和富水地段,提出研究含水层的岩性和构造,寻找基岩风化带潜水是解决黄土高原局部地段缺水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在青岛市崂山区开展的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论述了青岛市崂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类,总结了其含水层组富水性,并分析了补、径、排动态特征。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结合抽水试验,圈定土寨河流域江家土寨-浦里富水地段、王哥庄河流域姜家-王哥庄富水地段、晓望河流域晓望-港东富水地段3处富水地段。总结了蓄水构造类型,分析了富水机理,并提出了允许开采量。圈定的富水地段,为青岛市崂山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定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晋陕蒙接壤地区岩溶发育规律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和岩溶地下水的富水性研究,总结出晋陕蒙接壤地区岩溶水的最佳富水地段,便于以后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
袁忠玉  彭淑惠 《中国岩溶》2013,32(3):313-317
茨坝-岗头村富水块段位于蛇山断裂东侧盘龙江谷地,东以黑龙潭东支断裂、玄武岩为隔水边界,南以陡坡寺组泥质粉砂岩为隔水边界,面积16.07 km2。富水块段岩溶含水层主要以二叠系和石炭系的灰岩、白云岩为主,埋深2.5~173.92 m。块段内岩溶地下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径流,于山前缓坡边缘以泉排泄,部分向深部径流,形成承压区。为弄清近年富水块段岩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查明富水块段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该富水块段近3年(2009—2011年)降雨量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及其地下水补给、开采减少量和地下水位的变幅。结果表明,降雨量偏少是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进而造成茨坝-岗头村富水块段在关闭部分开采井及减少开采量后,地下水位仍然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结构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含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