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使人员疏散离散模型更好描述行人微观特性,提出一种改进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模型。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将空间划分为更细小网格,令单个行人占据多个网格以便展现行人间微观行为。引入社会力模型中自身驱动力、排斥力、摩擦力的运算规则改进模型,以模拟行人间碰撞现象。通过建立行人出口选择机制并改进移动规则,真实模拟行人动态出口选择过程。疏散过程中考虑了速度因素,能更加具体展现行人不同的移动方式。模拟结果显示,改进的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人员疏散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学校园内通道及楼梯上的观测实验,获取行人群组运动的相关数据,基于Pathfinder软件构建群组疏散模型,研究在人员疏散过程中出现的瓶颈以及群组行为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瓶颈处密度与速度呈负相关;较大的群组比例和较强的群组凝聚力均会延长疏散时间,行人成群组运动也会增加疏散过程中的堵塞次数和拥堵持续时间,所以后期人员疏散研究中需要考虑群组行为对疏散结果的影响,在没有其他行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鼓励行人尽量独自行走,减少对同伴的等待,同时在建筑物出口设计时需要注意群组对疏散效率的负面影响,提高设计规格。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结构日趋复杂,给城市应急疏散的设计和实施带来困难和挑战。针对复杂城市道路网络中高密度人群的多出口疏散问题,以疏散时长和拥堵时长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的有组织疏散方案。首先,对道路网络和疏散人群进行建模;接着,为每个疏散组分配疏散出口和最短路线;然后,针对出口占用不平衡问题,对部分疏散组的出口进行协同再分配;最后,应用协同优化策略,根据道路拥堵情况计算疏散组的最快路线。模拟实验分析了多出口和多人数因素对疏散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所提方案的有用性。与已有方案的对比实验表明,所提方案在疏散总时长和平均拥堵时长等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突发事件时人员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步行、驾车等)进行疏散,在交叉口处极易出现人车混行。提出了一种利用反向流和冲突消除策略的人车混行疏散路网优化方法,对主要疏散路径进行人、车流的反向以扩大通行能力,并在交叉口处禁止人、车的部分转向来进行人车分流以消减人车冲突。建立了以平均疏散时间和平均疏散路径长度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优的人车分流方案。以武汉市2 km范围内的路网为例进行实验,并针对不同的人车混合比例进行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通过人车混行网络设计提高疏散效率,在行人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平均疏散时间及疏散路径长度的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应急疏散决策直接关系着人员疏散的成败。应急疏散决策过程的定量化、模型化表达是提高疏散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关键。通过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疏散关键问题,建立了城市应急疏散GIS关键模型,并基于组件技术实现了GIS与城市应急疏散关键模型的无缝集成。实验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辅助城市应急疏散决策。  相似文献   

6.
王亮  王润泽  陶坤旺 《测绘科学》2019,44(6):235-241
针对启发式算法利用Dijkstra算法求解大型动态网络中疏散路径规划问题时,存在疏散时间长、稳定性差等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CCRP的方法,即用蚁群算法替代Dijkstra算法求解最优路径,进而减少疏散时间,增加估算疏散时间的精确性。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大型动态网络下实现路网容量受限的疏散路径规划有效求解,具有疏散时间短、疏散路径少、线性关系强等特点,相比原有CCRP算法更能满足实际疏散的需要。在寻找最优路径上采用蚁群算法求解,相比贪心算法更能支持全局最优、并行计算、疏散效率更高,在支持路况信息实时更新、大规模人群快速疏散、及时调整疏散路线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应急疏散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利用多智能体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人群复杂的社会行为。将多智能体模型应用于应急疏散领域,设计5种类型的智能体实体,构建多智能体应急疏散仿真模型,从被疏散个体的相互作用行为入手,研究整个被疏散群体的行为特征。基于GAMA平台,实现以矢量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多智能体应急疏散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动态呈现整个应急疏散过程。对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指挥,应急疏散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设计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员疏散是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应对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应急疏散中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通过构建疏散情景的方式分析由于疏散人口数量、可调配车辆数量和道路网状态的不确定性导致疏散时间的变化,以“就近疏散”为指导原则,公共汽车为疏散交通工具,在满足现实情况的约束下计算对应情景的人员疏散用时。模拟结果给出了在已有的信息条件下,疏散指定地点所需时间的可能情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基于情景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王锐  白玲  马德涛  公茂玉 《测绘科学》2010,35(5):149-151
路线的选择是城市人口疏散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疏散网络的视角,对人口疏散路线的选择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四种疏散路径分配模型,并对疏散路径的最优化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无约束的疏散网络模型,实现了疏散路径的最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AHP的疏散地域选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员疏散是战时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疏散地域又是人员疏散的基础.做好疏散地域选址分析对人员疏散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影响疏散地域选址的因素进行了归类和分析;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疏散地域选址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应用.该模型的实现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对疏散地域选址的影响,增强了疏散地域选址的科学性和...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在国家级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 ,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信息 ,采用三维模型显示、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 ,宏观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并在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对城市零售单位布局的分析 ,介绍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微观分析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Large-scale gridded population datasets are usually produced for the year of input census data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and projected backward and forward in time using national growth rates. Such temporal projections do not include any subnational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rends and ignore changes in geographical covariates such as urban land cover changes. Improved prediction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time require the us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covariates that are time-invariant or temporally explicit. Here we make use of recently released multi-temporal high-resolution global settlement layers, historical census data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odelling methods to reconstruc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30 years across the Kenyan Coast. We explore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gridde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ime-series in data-scarce countries and show that trade-offs have to be found between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when selecting the best modelling approach. Strategies used to fill data gaps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text and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This work will hopefully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ime-series that are increasingly required for population-at-risk estimations and spatial modelling in various fields.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人口时序增长趋势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本文基于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4年武汉市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得到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趋势。人口增长研究表明:1990年以后,武汉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总体上形成了中心聚集、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分布研究表明:1)武汉市的人口密度分布更加符合Clark模型,主城区Smeed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近25年来,武汉市城镇化进程迅速,人口向主城区聚集。随着时间发展,主城区逐步呈现初级阶段的郊区化。2)武汉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已经出现多中心化的趋势,并且已经有两个街道发育成为人口次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人口相关决策的制定和城市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认识我国中部崛起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集成地理探测器与随机森林模型的城市人口分布格网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细尺度的城市人口分布信息是城市资源配置和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及黄埔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人口统计、夜间灯光、兴趣点及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开展人口分布空间格网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相关分析相比,地理探测器能够更为准确地识别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人口分布格网模拟结果与街道(镇)实际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74,平均相对误差约为30%。相比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模拟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ll COVID-19 case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0 against the underlying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found that, as time passes, COVID-19 cases become a power law with cutoff, resembling the underly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s. The power law implies that many states and counties have a low number of cases, while only a few highly populated states and counties have a high number of cases. To further differentiate patterns between the underlying populations and COVID-19 cases, we derived their inherent hierarchy 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ht-index. We found that the ht-index of COVID-19 cases persistently approaches that of the populations; that is, 5 and 7 at the state and county levels, respectively. Mapping the ht-index of COVID-19 cases against that of populations shows that the pandemic is largely shaped by the underlying population with the R-square value between infection and population up to 0.8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在长春市区的应用,目的在于模拟长春市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文参考前人研究的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系数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将建模所得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调查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陈优良  朱倩 《测绘科学》2021,46(2):178-185
针对目前地名文化中客家聚落地名研究的不足,该文从客家迁徙历史的角度,提出了客家地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客家摇篮石城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多元logit回归模型方法,深入分析石城客家地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因素。结果显示:在时间上,客家地名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时间分为5个阶段,隋唐萌芽时期、宋朝大量增长期、元朝缓慢增长期、明朝平稳增长期和清朝快速增长期;在空间上,客家地名分布显现出聚集特征,但聚集程度各异,聚集点和聚集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根据logit模型结果显示,地形、河流、人口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融在一起,对客家地名的演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Service area research is one of the pivotal topics in Urban Geography. This article first put forward a model of urban population estimation. And on the basis we measured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downtown Shanghai, China. The population model was confirmed well by the traditional survey model. Then we extracted a 1-month actual-time data set contains geo-location by collecting in Sina Weibo data, and generated Voronoi diagram by these data which denoted the service patches. We assigned population to each patch. Second part, we proposed a shortest distance algorithm, a minimum time algorithm and an improved p-median algorithm, took advantages of these three methods to divide the service area of metro stations based on patches. Subsequently, we computed the service population in each service area. Last, we took metro line 1 and 2 as example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3 location-allocation methods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f the core city in Shanghai emerged a descending trend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 clearly. All indicators (including area, population, distance and time) in central city within inner ring road have changed little compared with the region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ring road. Yet the improved p-median algorithm has a certain effect of optimization. It presente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ravel scheme for citizens cost smallest price to select better starting metro station. The study results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location-alloc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19.
贠建明  雷兵  杨永崇 《测绘科学》2008,33(3):160-162
本文将GIS空间信息统计分析手段应用于广播电视收视率的评估,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进行改进,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权重,提出较为合理的基于空间信息统计方法的广电人口覆盖分布模型并加以软件实现。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经导入多个版本人口数据实验,发现这种评估方式较好地修正了传统的仅仅按照面积评估覆盖率的评估模型,对于提高广电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是制约山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山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川滇黔接壤地区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方法,构建了适合山区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模型.以2007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居民点作为人口分布指示因子,利用GIS软件工具,分析了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形态、土地利用、道路以及水系间的关系.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思想,引进了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以较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实现山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乡镇级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均在0.80以上,结果可靠,为进一步分析山区人口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