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区泥盆纪地层仅发育中泥盆世晚期云台观组,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组和晚期写经寺组,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特征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对准层序组的研究,分别了云台观组近顶部,黄家磴组中部和近顶部,写经寺组中段的顶部识别出四Ⅱ型界面,据此,将长江三峡地区泥盆纪地层划分为一个I型层序(SQ1)和三个Ⅱ型层序(SQ2,SQ3和SQ4),其中SQ1,SQ3,SQ4由TST和HST组成,海侵面与层序界面重合,SQ2  相似文献   

2.
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界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燕山型长城系底部层位存在有不同的认识 ,从含钾盆地、大红峪海侵超覆、团山子组海进或海退的问题提出长城系底部地层属于大红峪组的观点。大红峪期时 ,燕山地区只存在一个含钾盆地 ,造成多层含钾页岩沉积 ,而串岭沟组不含钾。以前所划各组段的海侵超覆实为大红峪组的海侵超覆 ,是兴城运动在燕山西段的反映 ,其底部有明显的相变特征。由此把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部层位重新划为大红峪组 ,则团山子组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也就迎刃而解。同时还认为昌平德胜口剖面与青龙大杖子剖面几可逐层对比 ,阳原牛坊沟剖面与代表“青龙上升”的剖面相似 ,上述剖面应是大红峪海侵在燕山东西段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在贵州及其邻区发育较为完整。在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寒武系形成一个从深水盆地相黑色页岩系到大套台地碳酸盐的沉积序列,其中下寒武统包含5个三级层序而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中上寒武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而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奥陶纪艾家山世末期的都匀运动、奥陶纪末期的与冈瓦纳大陆冰期相响应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以及志留纪末期广西运动的共同作用,造成扬子地台大幅度的古地理变迁以及残留不全的奥陶系和志留系。详尽追踪和对比的结果可以将奥陶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且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在残留不全的的志留系中可以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并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可以大致解读许多有趣的地质现象,如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生长过程,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浅海静水”型黑色页岩系的发育特点,志留纪由北而南的海侵所造成的复杂的志留系展布特征等等;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早寒武世数次快速海侵事件与生物事件的关系,奥陶系顶部特殊的“观音桥灰岩”的成因,奥陶系红花园组海绵生物礁的基本沉积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4.
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出露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奥陶系揭示出一个完整长周期(Ⅰ级周期)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这个沉积序列由9个Ⅲ级层序和3个Ⅱ级层序构成,反映了短周期(Ⅲ和Ⅱ级周期)的海平面变化。下奥陶统是在长周期海侵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A;中奥陶统是长周期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浅海陆棚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B;上奥陶统是长周期海退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浅海-滨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C。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揭示的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形成与转变的构造机制的响应。奥陶纪是早古生代盆地发生盆地类型转化的关键时期,即从寒武纪-早奥陶世的裂陷盆地,经中奥陶世的过渡,转化为晚奥陶世-志留纪的前陆盆地。由于后期的构造变动本区现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隆起。  相似文献   

5.
陶启云 《安徽地质》2005,15(1):8-13
皖南地区从晚奥陶世-志留纪末以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造成盆地性质由沉积盆地突然转变为构造盆地,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扬子东南边缘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演化成为前陆盆地,是在挤压收缩构造背号下铸就了特有的古地理构造和演化特征,为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和向上变浅序列。通过对前陆盆地内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将中奥陶统至志留纪系划分为1个二级沉积层序,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晚奥陶世-志留纪总体为一变深往上又变浅的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6.
辽东太子河地区中寒武世地层包括碱厂组和馒头组,属于陆表海沉积.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岩相等特征,将该套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Ⅰ型层序1个,Ⅱ型层序2个,识别出30个副层序.本区凝缩段不发育,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层序地层与海侵成煤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层序划分的关键是层序界面的确定,无论是高级别的层序还是层序内部单元,都是以关键沉积或地层等时界面为边界的。由于海侵或者大规模水进水退导致的区域侵蚀面、事件性沉积在陆表海盆地充填中比较发育,因此,大面积水域扩张和退缩导致的大面积水流冲刷界面、沉积体系的大规模转换界面、盆地转折时期大面积的水流冲刷和河流复活形成的下切谷充填界面等都是层序划分的重要界面。煤层的形成是一个特殊的沉积事件,它可能是一个事件的结束,也可能是一个沉积事件的开始,因此也可能是划分层序的重要依据。将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陆表海盆地三级层序为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二个单元组成;盆地转换期的沉积充填层序,以及陆相盆地三级层序均为低位、水侵和高位体系域三元结构层序。海侵成煤和事件成煤是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聚积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层序特点与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利用周缘野外露头和盆地钻井测井相特征,分析层序界面、体系域界面的岩性、古构造及海侵方向变化特征,总结层序发育特点与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风化序列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及海侵方向转换面为二级层序界面,区域性海退面、下切冲刷面及陆上暴露面为三级层序界面; 潮间带砂坪及近岸相海侵含砾砂岩顶为海侵面,最大海侵面发育灰岩、泥页岩及煤层,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分界面; 上古生界包括二级层序2个: MSQ1、MSQ2,三级层序6个: SQ1、SQ2、SQ3、SQ4、SQ5、SQ6,其中SQ1—SQ2发育水进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不发育低位体系域,SQ1为潟湖—障壁海岸沉积体系,SQ2为泥炭坪—泥坪相潮坪沉积;SQ3—SQ6发育完整的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SQ3发育区域性海退进积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SQ4早期为低位体系域下切冲蚀砂体,晚期沉积古环境由温暖湿润还原环境演变为炎热干燥的氧化环境,SQ5—SQ6早中期为氧化环境三角洲沉积,SQ6晚期为高位体系域具海侵夹层的潮坪相沉积。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他盆地层序与岩相古地理演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北祁连西段志留纪地层为一套形成于残留盆地的碎屑岩堆积,其岩石地层包括肮脏沟组,泉脑沟山组,旱峡组,分别相当于年代地层单位的下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上志留统。通过对其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认为该区地层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位扇、低水位进积楔)、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其沉积环境由深海扇(近源浊积盆地、远源浊积盆地)渐变为陆棚直至潮坪,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旋回,基本上是一套完整的Ⅰ型层序。  相似文献   

10.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中元古界蓟县系杨庄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通过对该地区野外仔细观察、测量,结合室内薄片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杨庄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碳酸盐岩潮坪亚相以及潮上带、潮间带2种微相.在此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杨庄组层序进行了探讨,由于研究区在杨庄期处于浅水陆表海沉积环境,层序界面主要以浅水环境的沉积物及沉积构造作为识别标志.沉积体系域以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为主,普遍缺少低位体系域或陆棚边缘体系域,同时,也不具备形成凝缩层的环境,以最大海泛面沉积物与深海中的凝缩层相对应,最终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系统地阐述了每个层序的岩石、构造及体系域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露头及钻井资料的研究,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可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08~252 Ma);以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底界面为区域性沉积间断面,将该一级层序又分为Ms1和Ms2两个二级层序;进而依据次级层序界面又细分为20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本区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本溪组沉积早期,本区海侵方向为自东向西进行,海侵中心由南向北迁移,而到本溪组沉积晚期,海侵范围扩大,海侵中心部位继续北移,海侵方向由NEE向SWW进行;自太原组沉积开始,区内海侵逐渐达到高潮,海域扩大;到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大面积海退,海域范围向东南退缩,经历了滨海-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演化;到下石盒子组至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海水基本退出华北盆地范围,致使河南境内沉积演化最后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对分析研究区晚古生代成煤、古地理、古环境及聚煤规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受物源区、构造抬升与剥蚀作用、古地貌以及沉积古气候、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沉积重砂矿物的研究可应用于物源区、沉积环境的分析,阐明构造旋回与沉积作用的响应关系。本文通过对塔中地区中1井等6口探井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和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中重砂矿物分析,提出了塔中东河砂岩重砂矿物主要来自稳定的基底再沉积及花岗岩来源,但受近源的基性火山岩及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影响较大;志留系下砂岩重砂矿物主要来自下覆碳酸盐岩、花岗岩和搬运再沉积物,总体形成于稳定的、多物源的构造-沉积环境,物源方向可能是东南至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桂古陆的展布是加里东运动的重要体现。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之后,在大致相当于早古生代“滇黔桂古陆”分布的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的“滇黔桂盆地”,而且在滇黔桂盆地的主体部位常常是泥盆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系之上。寒武系,特别是下寒武统,由于寒武纪初期的快速海侵作用而在研究区域普遍发育烃源岩系;研究区域的泥盆系,特别是中泥盆统,在台间盆地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巨大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和海陆变迁,形成了一个晚古生代的泥盆系优质烃源岩与早古生代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下的储集体即成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对象,预示着滇黔桂盆地的深层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Multi-stage differential transgression controls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its sedimentary type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lacustrine rift basin.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data of the Baxian sag as well as drilling,logging,core and paleontological materials from 800 exploration wells,the study targeted the Members 1 and 3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o analyze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sedimentological difference within the sequence framework during the differential lake transgress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leogene lake basin ev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ult slope-break slope architecture was well developed with back-stepping deltas and fan deltas during the slow lake transgression of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in which forms thick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The flexural-gentle slope architecture was well developed with mixed beach bar and small scal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fan deltas)during the rapid transgression of the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controlled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paleogeomorphology and provenance supply,regulating the spatial lith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sedimentary system during the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lake basin. On this basis,the response model of sedimentar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ial lacustrine transgression is established,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especially for lithologic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the same type of basin.  相似文献   

15.
西藏东部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东部存在四条NW-SE向大致平行分布的早-中三叠世地层条带,自东向西分别为普水桥组、瓦拉寺组条带,马拉松多组-加指拉组条带,夏牙村组条带和竹卡群条带.我们通过地层岩性及其自WN向ES均有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多趋势、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延入云南西部中三叠世地层沉积具趋同性等特征,认为藏东四个条带的早-中三叠世地层,在沉积时为统一火山-沉积盆地.早-中三叠世期间,该火山-沉积盆地沉积作用自东向西不断推进,中三叠世盆地范围最大、海水最深,在江达-芒康-线出现半深水-深水复理石沉积.火山活动贯穿盆地发展全过程,其中WN部和WS部火山活动最强烈,火山活动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随着中三叠世强烈地火山喷发,于中三叠世拉丁中期结束盆地发展历史.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海水从东部侵入.  相似文献   

16.
断陷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多期差异湖侵,控制了层序格架及其内部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基于霸县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800口探井钻/测井、岩心及古生物等资料,在明确古近系湖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以沙河街组三段和一段为研究目标,分析差异湖侵作用过程中的层序结构及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缓慢湖侵过程中发育断坡—坡折层序结构,以多期退积型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形成厚层优质烃源岩。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快速湖侵过程中,形成弯折—宽缓坡型层序结构样式,发育混积滩坝、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断陷湖盆差异沉降控制了层序结构样式,古地貌和物源供给调节岩相的空间分布,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湖侵作用下沉积体系特征的响应模型,可为同类型盆地中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定量化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可以为判别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提供制约依据。采用“单元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结合古流向、沉积特征等实际资料,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桂北桂东地区加里东期的岩相古地理,并认为研究区加里东期自南华纪开始新一轮裂解之后,荔浦断裂北西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逐渐从深海盆地演变为扬子大陆边缘斜坡,其坡面倾向南东,古流向由北西向南东,陆源碎屑来源于西北,属于扬子(或康滇)古地理体系;而荔浦断裂南东的桂东地区为华夏大陆斜坡,并在奥陶纪最终演变为陆棚-滨岸环境,其坡面倾向北西,古流向由南东向北西,陆源碎屑则来自东南,属于华夏古地理体系。岩相古地理证据表明荔浦断裂为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的分界断裂。  相似文献   

18.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2):117-132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一套化石贫乏的浅水台地相白云岩,横跨中、上寒武统,厚度上千米,自北西向南东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的加深逐渐相变为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陆棚相泥页岩等。由于化石贫乏难以进行详尽的年代地层划分,但是发育石盐假晶泥晶白云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水体变浅以及发育颗粒白云岩所反映的水体加深,表明可以应用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方法对该套白云岩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成为在“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探讨沉积相迁移”的典型代表。巨厚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伏厚度较小、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白云质细粒混合岩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组成了1个二级层序,并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陡坡寺组细粒混合岩系代表了二级海侵作用所造成的水体加深,而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进积尖灭则代表了二级海退过程所造成的水体变浅。该二级层序本身即是1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其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相似,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那些由岩相序列所组成的若干环潮坪型米级旋回也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区娄山关群白云岩构成了1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代表了其古地理演变过程既受制于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的时间过程,同时又受控于沉积环境水体自北西向南东由浅变深的空间变化过程。娄山关群白云岩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是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以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并根据这种规律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9.
邱啸飞 《地质学报》2022,96(11):3784-3798
扬子克拉通前泥盆纪地壳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了扬子克拉通北部武汉地区玉笋山剖面的志留系坟头组和泥盆系云台观组碎屑沉积岩中锆石U- 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武汉地区坟头组和云台观组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430±5 Ma和415±5 Ma,将该地区坟头组和云台观组的沉积时代各限定在中志留世和晚泥盆世。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点表明,沉积物源区在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以及新元古代形成了少量初生地壳,而古老地壳的再造主要发生在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区域上最显著的初生地壳生长时期则是古元古代。综合对比扬子克拉通北部东、西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锆石U- 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暗示扬子克拉通可能由多个相对独立地壳演化过程的部分构成,而不具有统一的早前寒武纪基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