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4个验潮站的验潮资料,计算了各站的局域海平面长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局域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2mm/a,4个验潮站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9mm/a,最后讨论了海面变化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丹东、佘山、泉州,蒲田、厦门,漳州六个沿海台站的地倾斜观测资料,按维尼迪科夫法对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出了海潮对固体潮水平分量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并指出我国沿海台站负载潮的相位滞后固体潮十余小时。 由于负载潮受局部因素影响较大,本文提出用台站附近验潮站的水位资料或验潮站的海潮予报值进行相关分析来排除海潮的影响是行之有效的。其余差与固体潮理论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沿海台站形变资料的分析精度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连云港验潮站长达43年的验潮资料,结合华北地区4次7级以上强震和江苏及其以东黄海海域18次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认为:经基本消除主要干扰因素的连云港平均海平面变化,表征了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它对监测华北地区强震和江苏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洲东海岸MAYG站2020年年积日268~366的信噪比(SNR)数据开展GNSS-IR(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nterferometric reflectometry)监测海平面高度研究,并与Dzaoudzi验潮站的实测潮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BDS-GEO不适用于岸基测高;BDS-MEO的监测精度优于BDS-IGSO和GPS。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综述性地介绍了中国东部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岛附近黄海海域的GNSS验潮观测数据,利用GAMIT TRACK双差动态定位模块,解算潮位变化。引入IGS组织发布的最终星历参与计算,获取GNSS高精度验潮,将结果与压力式验潮仪的观测值进行比对。采用QDCORS站和上海IGS连续跟踪站的数据分别与流动站组成6类不同长度的基线组合,验证模块的作用距离,使得结果具有更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NAO99b全球海潮模型、NAO99Jb区域海潮模型、验潮站资料和SRTM地形数据确定的高空间分辨率海陆边界数据,构建我国沿海和岛屿高精度重力海潮负荷改正模型。以马祖岛为例介绍该模型,并采用实测的绝对重力测量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模型改正后的重力观测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GNSS反射测量(GNSS-R)技术凭借其数据来源广泛、低成本、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在地表与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已成为海面高度(SSH)反演的重要技术途径。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3~6个月内的短期GPS潮位反演,难以反映海面高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年际特征,且在动态海面改正时仅考虑了垂向速度的影响,忽视了海面波动的垂向加速度,导致低潮位与高潮位的反演精度较差。基于此,以法国某一岸基跟踪站——BRST站为例,利用其连续3年的BDS/GPS/GLONASS/Galileo四系统反射信号,通过Lomb-Scargle谱分析和二阶动态潮位改正模型,采取稳健回归策略反演海面高度,并将最终结果与验潮站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潮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GNSS-R技术反演结果与验潮站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演精度有逐年提升的趋势,均方根误差(RMSE)为7.57 cm,相关系数为0.935;海面高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平均海面高度偏高,夏季平均海面高度偏低,且海面高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存在着相反的趋势;M2、S2、K1、O1、N2、K2、P1、Q1、M4等9个分潮的振幅差为0.0...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中国沿海海洋站中与验潮室并址的22个GNSS基准站近9 a的观测资料,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分析各站时间序列的噪声特性,建立最优噪声模型;然后顾及有色噪声,利用最优噪声模型估计测站速度,并与纯白噪声模型和GLOBK获取的速度及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沿海海洋站的GNSS时间序列均含有有色噪声,各分量的噪声特性不完全一致,E方向和U分量均以白噪声+闪烁噪声为主,N分量以白噪声+闪烁噪声和白噪声+一阶马尔科夫噪声+随机漫步噪声为主。2)全国沿海3个海区N、E分量的白噪声和闪烁噪声基本呈现越往南噪声越大的规律,南海海区U分量的白噪声和闪烁噪声最大。3)顾及有色噪声的速度中误差是仅考虑白噪声和GLOBK估计的速度中误差估计值的5~10倍,这种差异比内陆观测站的要大。4)在对海洋站GNSS时间序列进行速度分析时,为获取正确的速度值,应该先准确判断噪声的类型,再顾及有色噪声的影响估计测站速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岸区域,基于Sentinel-3A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选取多阈值、ICE1、IceSheet和SAMOSA四种波形重跟踪算法,利用全球范围内27个验潮站海面高数据,分析近岸20 km范围内4种波形重跟踪算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多阈值算法在近岸6 km范围内可保留最多的有效波形,且与验潮站海面高数据具有最高的相关性和最小的均方根误差;SAMOSA算法在离岸距离大于5 km时相对大地水准面稳定性最高,更适用于开阔海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近几十年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和渤海西、南岸的几个验潮站资料,研究了渤海西、南岸及其邻近地区的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和渤海海平面变化趋势,结合本区的构造格架及水系、古海面的分析,认为本区现今的地壳垂直运动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在统一基准下,渤海西、南岸的海面近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各岸段的海面升降存在差异,但受海面上升的直接威胁不大;渤海沿岸因开采油、气、水造成的广大沉降区,即使在正常海面波动情况下也极易受到损害,并造成环境的恶化,应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进行海潮负荷对倾斜固体潮影响的研究和改正,了解沿海倾斜固体潮的具体特征及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用沿海形变台站的倾斜潮的实测资料和附近海域的海潮资料,对沿海地区倾斜固体潮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它们的特征是与当地潮港的类型有关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典型露头、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做出Fischer图解,可识别出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的高频旋回,旨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早奥陶世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和田1井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了预处理和计算,共识别出103个米兰科维奇旋回,并做出Fischer图解。结果表明,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发育1个Ⅲ级层序,7个Ⅳ级层序和28个Ⅴ级层序,反映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海平面在早奥陶世呈现出无明显变化-快速上升-迅速下降的相对变化趋势,其结果与柯坪地区野外露头碳、氧同位素曲线指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Fischer图解有很强的适用性,对今后塔里木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选取日本7个IGS基准站在2011-03-11东日本大地震前后各3 a的坐标时间序列,计算此区域的共模误差,利用CATS软件确定地震前后基准站各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分析共模误差和东日本大地震对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模误差在N、E、U方向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特性,且地震的发生导致其N、U方向均值分别增大2.1倍和1.5倍;利用空间滤波的方法剔除共模误差后,水平方向的闪烁噪声得到较明显的削弱;IGS基准站各分量表现出不同的噪声特性,其变化因站而异,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地震对基准站坐标时序噪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BP、FN和RW特性,且距离震中越近,这种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北康盆地陆坡区地震资料显示,自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沉积,面积约占盆地面积50%以上。为了更加精细地了解该区块体搬运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分布期次、规模及其成因机制,共选取30条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采用精细解释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识别和刻画;同时结合北康盆地地质背景和地震反射特征,讨论了自第四纪以来块体搬运沉积广泛发育的原因。结果表明,自第四纪以来,北康盆地共发育了6次大规模块体搬运沉积,识别出3种典型外部形态和6种内部结构单元;研究区第四纪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广泛发育主要由陆坡坡度、沉积速率、海平面变化及水合物分解和运移4个因素控制,其中海平面变化与水合物分解和运移起关键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羌科1井元素录井数据,采用频谱分析方法,综合沉积环境分析及海平面变化,研究北羌塘盆地雀莫错组三段混合沉积层系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长周期海平面较低的位置,容易形成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高频混合沉积层系;长周期海平面较高的位置,不容易出现高频混合沉积现象,岩性较稳定。混合沉积发育规律是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长周期海平面变化引起沉积环境的变化,产生陆源碎屑输入与碳酸盐岩生产力的变化,控制大尺度的混合沉积发育特征;短周期海平面变化受天文旋回的控制,引起高频海平面波动,产生高频混合沉积层系。同时,不同尺度海平面变化的叠加,控制雀莫错组三段长周期和短周期混合沉积层系发育的相互关系。该研究对认识羌塘盆地侏罗系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无验潮模式水深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水深测量模式是利用GPS测定海底点的平面位置,利用测深仪测定水底点的深度,附以瞬时潮位资料,获得点位的高程,它是目前工程实践中主要的技术手段。但当验潮条件不具备时,该模式将很难获得测点的高程。有一种无验潮的水深测量模式不须专门测定潮位,而直接利用GPS-RTK测量技术而获得高精度的水底点高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海平面变化数据,采用球谐分析方法计算广东及周边地区的非潮汐海洋负荷对大地高变化的影响。该方法充分考虑全球海洋影响,克服直接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局部积分计算产生的不完整性。研究发现,广东地区的非潮汐海洋负荷对大地高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沿海岸线超过10 mm;距海洋越远,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20.
全球海水质量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海平面变化是海水密度和海水总质量变化的结果,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GRACE卫星观测得到的重力场系数变化资料及重力卫星测高得到的海平面变化扣除由模式得到的热容海平面变化,研究了海水的质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由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海水质量变化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其周年振幅和位相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