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Ⅰ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Ⅱ个周期波至第Ⅳ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新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对反转构造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正相位Ⅰ(寒武纪—早奥陶世)和正相位Ⅱ(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负相位Ⅰ(中奥陶世—晚泥盆世早期)与负相位Ⅱ(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演化具有100Ma周期的原因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B型俯冲触发的地幔羽的上升流及地块的拼贴导致的地幔羽的休眠状态息息相关,从而周期性地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过程、成藏旋回及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2.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京昌  金之钧 《地学前缘》1997,4(4):312-317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幻以来共细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幻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演化的周期性与造山带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合前人关于塔里木盆地地层划分的各种方案和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层年代格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塔中4井、满参1井、草1井残余地层的原始厚度,从而建立了这三口井时间序列剖面上的沉积速度直方图。通过对该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进行滑动平均处理,找到了100Ma的周期,这一周期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坳陷-隆起的构造旋回,即100Ma周期的半周期处于正相位时,盆地沉降坳陷接受沉积;而该周期的半周期处于负相位时,盆地隆起剥蚀。而且这一周期与塔里木盆地边缘造山带的开合演化史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最后指出100Ma为控制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的最重要的周期,自寒武纪以来这一周期共有四个,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地壳波状运动时空关系的探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石油大学,北京,102200)柴达木盆地是以第三纪地层沉积为主体的含油气盆地,笔者在地层年代框架划分的基础上,通过30余口单井沉积速率直方图滤波处理,得到两个系列的周期波,其一是2...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6.
<正>1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的突破编: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基地,尤其是古生代海相地层十分发育。塔里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我国油气勘探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发育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阿尔金山前的塔东南盆地和中央的塔北-塔中盆地。前三个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不大,其石油地质意义仅表现在生烃方面。而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也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包含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级别的基准旋回,其包含有由不整合限定Ⅰ、Ⅱ两个长周期,长周期Ⅰ中可识别一个中周期(Ⅰ1);长周期Ⅱ中可识别出三个中周期(Ⅱ1,Ⅱ2,Ⅱ3)。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与中周期低水位体系域关系密切。盆地中三叠系的3套重要含油气储层Ⅲ油组(T2α),Ⅱ油组(T2α)和Ⅰ油组(T3h),分别对应三个中周期的Ⅱ1,Ⅱ2和Ⅱ3。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含义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是三叠纪中后期至白垩纪漫长的脉动式的造山过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是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它涉及了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古生代沉积地层和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并伴随有印支期岩浆活动。在变形旋回上表现为多期和多阶段的脉动式,印支期表现为南向北逆冲推覆和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期表现为南南东向北北西推覆,形成了褶皱系统和劈理系统。  相似文献   

9.
鲁西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煤聚集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于鲁西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上部,是晚古生代大规模海退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快速推进的产物。在论述鲁西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成因相及其内部构成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两大部分,前者在鲁西地区发育最好。研究表明,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经历了由发育到废期两个完整的演化阶段,废弃阶段为聚煤作用最强,成煤期最好的时期。而且,聚煤作用与沉积体系废戏延续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刘延莉 《地质与资源》2014,23(2):197-201
通过对塞内加尔盆地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的研究,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认为盆地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被动陆缘期3个阶段.各个演化阶段沉积地层3分:盐下层系、膏盐层和盐上层系.主要油气系统为盐上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海上.控制油气分布的关键因素是白垩系源岩的发育.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对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楚雄盆地是扬子板块西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具有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 研究了楚雄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 得出楚雄盆地存在3个一级沉积波动周期(2 2 0Ma)、6个二级沉积波动周期(1 0 0Ma)、9.5个三级沉积波动周期(4 5Ma) 以及高频波动周期(1 0Ma、5Ma).通过对不同波动单元的波动曲线对比, 得出楚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在古生代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的云龙凹陷; 中生代早期, 沉积中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迁移的规律, 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沉积中心有自东北向西南回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地壳波状运动理论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岩芯、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三水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研究成果表明:220±Ma周期是银河年周期对地球的影响,65±Ma周期反映了太阳系在银道面上、下的运动周期及地幔对流周期对地表作用结果;10±Ma周期是太阳能量的变化周期在地表沉积物中的反映。这些不同级别的周期波作用于地球表面,其叠加耦合的结果将造成不同时期地层的沉积或剥蚀速度的变化及其量级的差异,以及剥蚀事件的非等时性。地壳的波状运动说明,地壳的负向运动(沉降)与正向运动(抬升)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应隶属构造运动的范畴,正向运动仅是构造运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柴东北缘德令哈地区上古生界126件碎屑岩样品的镜下鉴定, 结合对牦牛山组、城墙沟组、怀头他拉组、克鲁克组及扎布萨尕秀组砂砾岩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的野外调查, 研究柴达木东北部地区晚古生代碎屑岩物源区,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该地区晚古生代盆山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柴东北缘德令哈地区晚古生代主要发育扇三角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砂砾岩碎屑颗粒结构成熟度较低, 重力流证据普遍存在; 各层段砂砾岩碎屑颗粒中Q/(R+F)值在1.89~3.74之间, 呈现低成分成熟度特点。碎屑颗粒组成及近物源沉积证据一致表明, 研究区晚古生代以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为主要物源区。该造山带至少存在了195 Ma, 包括距今465~430 Ma的山体隆升与距今430~270 Ma的山体剥蚀阶段。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是两个独立的海盆, 发育展布方向完全相反的沉积体系。同时, 德令哈地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勘探应将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视为勘探边界。   相似文献   

14.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阳  王建伟  赵密福  高侠 《地质科学》2008,43(4):712-726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发育有超压系统,这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超压系统现今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约束下数值模拟方法对牛庄洼陷超压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超压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牛庄洼陷在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的下亚段和中亚段存在着超压系统,最大压力系数可以达到1.8,最大剩余压力超过了20MPa。自沙三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超压系统开始发育。到东营组沉积期末,超压系统经历了大约10Ma的泄压过程。自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压,逐渐接近现今发育状况。上覆地层沙三段上亚段高沉积速率导致了超压系统的形成和早期剩余压力的增加,而水热增压和烃类物质大量生成联合造成超压系统晚期迅速增压。超压系统演化规律揭示出在油气主要运移期研究区古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状况,这为进一步开展牛庄洼陷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国臣  吕修祥 《地质论评》2000,46(2):141-148
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 ̄760Ma、200 ̄240Ma、100 ̄110Ma、60 ̄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早古生代、三叠纪和第三纪以来是3次主要的沉积高峰,志留纪末-晚泥盆世早期为主要肃蚀期,肃蚀量一般〉1000m,北部〉1500 ̄2000m,海西期  相似文献   

16.
何雨思  高福红  修铭  许文良 《地球科学》2019,44(10):3223-3236
前人对张广才岭福兴屯组研究程度较低,限制了对区域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福兴屯组凝灰岩锆石30个测点加权平均年龄为392±3 Ma,砂岩碎屑锆石最小一组年龄为393 Ma,指示福兴屯组形成于中泥盆世.Al2O3/TiO2平均值为19.58,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稳定和负Eu异常特征,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确定福兴屯组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中酸性火成岩和早古生代花岗质岩.地球化学和区域火山岩特征共同揭示福兴屯组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早期地层均广泛分布有489~551 Ma的碎屑锆石,暗示两地块在福兴屯组沉积之前已完成拼合,为两地块于早古生代晚期拼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相似文献   

18.
Baddeleyite: A promising geochronometer for alkaline and basic magmatis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 B. Bayanova 《Petrology》2006,14(2):187-200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U-Pb dating of baddeleyite ZrO2, which was separated from various Archean, Proterozoic, and Paleozoic rocks from Fennoscandia. The morphology of this mineral and its U-Pb age values were examined in the Archean carbonatites (2613 ± 18 Ma) of Siilinjarvi, Finland, and gabbronorite dikes (2738 ± 6 Ma) at the Kirovogorskoe deposit. U-Pb isochrons are reported for the baddeleyite-zircon pair obtained from the gabbronorites and anorthosites of the Proterozoic pyroxenite-gabbronorite-anorthosite association. The U-Pb baddeleyite dates for the early gabbronorite phase (2.5 Ga) and for a gabbronorite dike (late phase, 2.4 Ga) suggest that the basic magmatism evolved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100 m.y.) in the Proterozoic. U-Pb dates are also reported for baddeleyite from the Paleozoic carbonatites of Kovdor, Sebljarv, and Vuorijar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