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廖克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01-208
本文阐述了国家地图集的重要性和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历程,重点论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编制的特点与创新:①中国自然、人口、经济、社会与历史信息的完整汇编;②中国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概括与总结;③国家地图集编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国家地图集编制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全数字化、自动化的根本变革,电子地图集与互联网地图形式更满足了信息社会的需求.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全面推动当代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中国国家地图集这项20世纪中国科技界的重大创新成果,这部凝聚着中国两三代科学家与地图学专家智慧的地图集巨著,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中国国家地图集代表当今中国地图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各国国家地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现代地图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地图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历代有过一些著名的地图学家和不少重要的地图作品,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近代才比西方国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图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建立了国家基本地形图系统,并完成全国1:5万和1:10万航测地形图,编制出版了一批全国和省、县普通地图.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农业,环境、海洋等专题制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编制了相当数量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和全国与省区地图集.在地图投影、制图综合、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等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成果.近十年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制图与遥感制图迅速发展,已局部应用于专题地图编制.  相似文献   

3.
"制图六体",作为中国古地图学的核心内容,开创于西晋裴秀,后经历代著名地图学家继承和发展,先后创作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地图。本文以亲自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代地图志》编研工作为基础,参考了《中国古代地图集》(3卷),遴选出11件享誉世界的中国古—近代地图(单幅图或地图集),分别是:西晋首创科学地图《地形方丈图》;唐代首创亚洲图《海内华夷图》;宋代首创科学《天文图》;元代《舆地图》成就影响了几个世纪,成为中国古地图科学完善标志;明代《大明混一图》、《更路薄》、《郑和航海图》、《广舆图》与《坤舆万国全图》,象征着中国古—近代地图演变进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科学的洲际航海图以及第一幅最为精确的大型彩色中文世界地图;清代《康熙全览图》开创了大型经纬度实测地图,以及《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近代自编世界地图集里程碑"。全文着重分析评价了这些古—近代地图在科学、历史、外交、航海、疆域、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同时首次梳理了中西古地图定位技术及其融合发展历程,最后呼吁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推进建设"中国古地图生态系统",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协同研究,加快中国古地图遗产挖掘、评价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8月 4日 ,国际地图学协会 (1CA)国家与区域地图集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美国、俄罗斯、瑞典、荷兰、日本、捷克、波兰、韩国等国专家学者 2 0人及国内各单位专家学者 4 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主席采纳尔博士主持 ,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  相似文献   

5.
地图学的历史沿革近年来,地图新用户层出不穷,最主要的是规划机构、发展机构、环境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大众媒介,他们日益显示出追求信息的社会化欲望——“信息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图制作被认为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部门。不久以前,地图学分化成普通地图学和专题地图学,前者主要受测量者、摄影测量者和数学家的影响,而后者(主要处理统计数据和设计地图集)则主要受地理学家和规划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图协会(ICA)国家地图集委员会于1990年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委员会和学术讨论会。该委员会主席B.Rystetd博士(瑞典)、副主席E.Ciekirska博士(加拿大)和来自美国、中国、西班牙、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的委员,以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国的代表和40多名中国的地图学家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1)国家报告(国家地图集的设计与生产);(2)电子地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近几十年,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地图科学与航天遥感,航空摄影,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引起传统城市制图观念的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编图热点--城市影像地图的编制,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思想,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影偈图的过程,展望了机助制图技术在提高地图作品的质量,生产效益,减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影像地图在表达空间信息上与传统线划地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试论现代地图学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虽然产生很早,但建立地图学科,却从二十世纪才开始。长期以来,国际和国内地图学界,在各种地图学著作和教科书中,把地图学称作研究地图编制方法技术的科学,包括数学制图学、地图编制学和地图制印学三门分支学科,或把地图学分为地图学概论、  相似文献   

9.
论述编制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的市场前景。从资料搜集、地理编码和数字化、软件系统设计、地图制作和图集集成、地图集浏览器的功能和使用等5个方面,详述图集编制的技术特点。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存储在CD-ROM光盘上,该图集包括中国200个主要城市,其中还容纳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的台北市。每个城市以矢量数据格式存储,按照点、线、面分为3大类,对于每一类数据又分成若干地图层。光盘自带浏览器,用户使用该浏览器可以很方便检索和查询任何一个城市相关内容。查询和检索的内容包括道路名称、地物名称以及当前显示城市的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论地图学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图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在地球科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探讨地图的科学价值和地图学学科归属入手,深入研究了地图学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长模式,制定了地图学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研究方案,并讨论了三个核心创新点的实质、难点、创新途径等。本文认为,地图学的知识创新体现的是地图的科学价值的增殖,地图学的实际应用则体现了地图的社会功能的增强。地图学的知识创新方案应该包括从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新产品开发和地图产业化的整个过程和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城市化的新观念,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理论模式--中国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之上,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之间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同时,还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自的现实条件,分别对其实施城乡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湿地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印红 《湿地科学》2003,1(1):68-72
我国湿地正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威胁,生存型扩张的压力依然没有减轻,发展型扩张又严重威胁着湿地,导致自然湿地数量继续减少、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乃至丧失,已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求。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现状,我国的湿地战略应当是有限目标的国家战略。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目标下,近期国家湿地战略以湿地保护为重点,即以保护自然(原生)湿地为主,对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重建和合理利用的示范为辅。  相似文献   

13.
China is a country abundant in lakes. Lake sci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not only aims at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of correlative subject development, but also focuses o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in different ag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kes, systematically review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lake science and its progress in lake physics, lake chemistry, lake biology, lake sediment and lake-watershed management, finally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ese lake science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4.
1Chineselakesand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China is a country abundant in lak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 data, there are 2,759 natural lakes with over 1.0 km2 each and their total area is equal to 91,019.6 km2. Among these lakes there are 656 lakes with over 10.0 km2 each, whose total area is 85,256.9 km2, 139 lakes over 100.0 km2 each, whose total area reaches 68,264.5 km2, 14 lakes over 1 000.0 km2 each, whose total area reaches 34,618.4 km2. As far as area is concerned, the majority is large…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雪铭  田深圳 《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
人居环境是与人居活动、人居文化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总结了国内学者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尝试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进行划分,对不同地理尺度下人居环境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以及人居环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向日益综合化、系统化、微观化;人居环境的资料搜集、数据获取、模型方法日益现代化、信息化、虚拟化;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概念并不统一、人居环境的过程与机理研究不足。据此提出了未来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研究动向及前瞻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诌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它不但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同时也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等触发并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制约土地荒漠化的外在机制。在人类近乎疯狂的破坏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作用的荒漠化制约机制。土地所有权错位是我国现代荒漠化最本质性的制约机制。正是因为土地产权错位才导致农牧民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有把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才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Periodicinalketingreferstotilephenomenonthatpeoplewiililnacertainruralareaconvergeataphocularplacetobuyorsellconunodihesataspecmcregularinterval.suchasaweek,altmarhsun(9-10days)oranindependentduodenary.TheplaceswhereperiodicmarkehngislocatedarecalledperiodicmarketS,ormarket-towns.Inotherwords,market-townsaretheseatsofperiodicmarkehng.andperiodicinarkehngisoneoftheuniqueandmostimportantsocio--economicfunchonsofperiodicmarket-toWnS.Periodicmarkehngandperiodicmarketsaretvidespreadi…  相似文献   

18.
张雷  杨波 《地理研究》2018,37(8):1485-1494
资源环境既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育与成长的物质平台。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育最早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长期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资源环境要素综合与地理开发条件的集成分析表明:① 中国的资源环境本底及其开发条件总体上决定了国家人文活动的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由沿东南—西北走向的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三大区域组成;② 决定上述三大区域格局的关键不仅在于资源环境本底特征的差异,更在于地理开发条件的优劣;③ 这一资源环境基础的结构框架始终决定着国家人文活动空间格局的主体走向,无论是在农耕文明时期,还是在工业文明时期,国家人文活动空间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跨出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其开发条件所设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1. The Plains 2. The Hilly Regions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世界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从全国范围、省际、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以及腾冲-黑河线等尺度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异.研究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及西南地区四大斑块;省域分布不均衡,全国只有北京、辽宁、四川等22个省份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以6处世界遗产位居全国首位;从南北方看,南方世界遗产地面积、遗产分布密度均大于北方,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南方;从东中西部来看,均有世界遗产,但东部和中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从人口地理分界线看,世界遗产主要分布于东南侧人口密集地区,西北地区则分布较少.各种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