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市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柑桔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印平  郭昌东 《气象科技》2017,45(1):203-208
利用桂林市1984-2014年气候资料和同期柑桔物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SPSS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桂林市气候变暖的特征及其对柑桔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31年中桂林市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其主要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为0.4℃,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升温显著,在升温过程中以春季升温为主,冬季次之,夏季、秋季略升温,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升高贡献最大。气候变暖引起柑桔物候期的变化明显,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呈延长的趋势;气温是影响柑桔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2月平均最高气温升高1℃,柑桔芽开放期提前约3.4天,3月平均最高气温升高1℃,开花期提前约4.9天,年极端最高气温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迟6.8天。  相似文献   

2.
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 a的升温率为0.066℃/10a, 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夏季的变化分别有明显的时间尺度约为60 a和30 a的振动。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仅为最低气温的一半左右。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气候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升幅与历史上的增暖大致相当;最低气温近2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可能是其长期(变暖)趋势的延续。年平均日较差整体来说是趋于减少的,但近30 a却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3.
常州处于长三角地区中心地带,利用常州1952—2016年最高气温,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从高温日数、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等方面分析了苏南地区近65年高温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周期性特征等。结果表明:高温日数呈现年代际波动特征,20世纪50—80年代下降,8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21世纪0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的高温日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20世纪70年代的高温日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升温、降温、缓慢升温、快速升温几个年代际变化阶段,总体呈增强趋势。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大,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8d。无论是年高温日数、年平均最高气温还是年极端最高气温,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均大于0。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15a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石家庄市1961—2013年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趋势图、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近53a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3a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期升温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率仅为0.107℃/10a,增温趋势平缓,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率为0.594℃/10a,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气候变暖趋势显著;高温日数的增加,气候变暖趋势已成为必然。四季平均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春季、冬季变化幅度最大且具有继续升温的趋势,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秋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10年27站的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等气温资料的分析,得出近50a来青海省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用滑动平均和一次线性倾向估计来描述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法来检验气温突变现象。分析发现:(1)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50a来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13℃/10a,21世纪升温幅度达到最大,为0.6℃。2006年是50a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a,年平均气温比60年代际平均气温升高了2.14℃;(2)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有着明显的不对称性,并且最低气温较最高气温的升温更为明显;(3)气温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的增温比夏季明显。气温在各年代际间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从升温率也可以看到,冬季升温幅度比较大,50a来的平均气温升温率为1.19℃。而夏季的升温率为-0.22℃;(4)通过MK检验得出:20世纪90年代初及中期以及21世纪初青海省年平均及1月、7月平均气温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  相似文献   

6.
遂平县近54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遂平县1954-2007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4a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平县近54 a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与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24 ℃/10a.冬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小,夏季气温下降,高、低温天气日数明显减少.遂平县有资料以来的最温暖时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即1994-2002年之间,20世纪90年代暖冬现象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祁连山中段南北两侧11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气温资料为依据,利用线性回归、5a趋势滑动、M—K气候趋势检验方法,获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划分为山区和川区两个研究区域。结果表明:近58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气温较低,且变化平缓,1986年后升温进入正距平,90年代进入急剧上升的增温阶段,对增温影响最大的季节为冬季。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结合M—K趋势检验方法,未来气温仍将以升温为主。  相似文献   

8.
铜川气温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铜川3站40a实测气温资料,结果表明:铜川3站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变化平稳,90年代初到2003年明显变暖,北部山区增暖显著;全市没有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北部最高气温仅有33.5℃,夏季北部凉爽,冬季中部严寒;地理地形原因导致北部山区在有冷空气活动时提前1d降温,且降温幅度大于中南部,气团稳定控制时北部的最低气温高于中部;日较差3—6月偏大、9月最小;气候季节呈现冬季长,其他季节偏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站1959~2004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6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主要分析温度的变化趋势、冷暖的阶段性和冷暖变化的时间突变点;分析气候变暖前后干旱、洪涝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46年来,阿鲁科尔沁旗年平均气温一直是呈波动上升的,尤其以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有2个阶段,气候变暖后干旱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11.
依据1974—2013年Vernadsky、Marambio、Esperanza、Marsh站月、季、年平均气温和各站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采用线性回归倾向估计方法,对近40年的气温特征及与海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南极半岛北部气温呈变暖趋势,海冰密集度与气温的变化为负相关。近40年年平均气温升温情况分别为Vernadsky 2.24℃、Marambio 0.88℃、Esperanza 0.8℃、Marsh 0.12℃。冬季升温是南极半岛北部年平均气温升高的关键,西海岸则是半岛北部升温速度最快的区域。南极半岛北部气温高值区位于乔治王岛,低值区位于东海岸。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气温升温明显,是造成近40年气温变暖的关键期。海冰密集度除Marambio呈弱增长趋势外,其余3个站均明显减少。这一变化也证实了:西海岸升温显著,东海岸和乔治王岛升温相对缓和。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海东地区6个气象站点自1961—2015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东地区近55年来气温、积温、地温等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5年海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达0.37℃/10年;年平均地表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增温率达0.41℃/10a;年平均20cm地表温度为8.8℃,近55a来呈波动上升态势,増温率为0.38℃/10a,大于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但小于地表温度的增温速率,且对年平均气温、地面0cm温度、20cm温度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均未出现突变。积温变化就区域平均而言,2010年以来,≥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295.3℃,与60年代相比偏多485.7℃;≥5℃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346.9℃;≥1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505.3℃。气候明显变暖,气候变暖使春播作物播种期提早,越冬作物播种期推迟,初春提前返青,使海东大多数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气候变暖对海东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松花江流域气候变化及ECHAM5模式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观测气温、降水量资料和ECHAM5/MPI-OM模式对该流域21世纪前50 a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并对21世纪前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先锋,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自1980年代初持续升高,升温幅度比较显著;年降水量在1961-2000年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也不大。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场,21世纪前半叶,年平均气温仍将呈明显增加趋势,到2040年代升温幅度达1℃以上,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可能微弱增加,但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也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军  李春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2007,33(10):61-67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4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夏季副热带季风进退对吉林省的夏季气温和降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4  
用REOF法对中国的年和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进行了分区,并研究了各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气温可分为8个变化区,春季7区,夏季9区,秋季7区,冬季5区。从年平均气温看,近46a来中国的主要升温区为东北、华北北部和新疆自治区,升温幅度为1.2℃左右。降温区为四川、贵州,幅度为0.3~0.4℃。东南部、西北东部、西藏和云南地区1970年代初以前降温,以后升温,与北半球气温变化一致。各季节升降温区与年平均有一定的差异。升温区范围和升温幅度最大的为冬季。降温主要集中在春季西部、华南地区和夏季长江流域和新疆南部。降温幅度最大的为夏季。秋冬季全国则无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7.
贾贵莉  杨杰 《贵州气象》2006,30(2):33-34
根据册亨县1964~2003年共40 a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县年平均气温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转折点,后20 a较前20 a增高了0.15℃,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呈波状上升;年降雨量也呈波状分布,旱涝交替。同样以80年代中期为转折点,前20 a雨水较为充沛,后20 a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栋梁  彭素琴  姚辉 《大气科学》1995,19(2):192-199
本文对我国西北五省(区)135个测站、1960-1990(代表站1951-199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就西北区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冷空气入侵路径等的不同而引起气温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分析认为,30-40年来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变暖的。60年代最低,70年代较60年代升高0.4℃,80年代较70年代升高0.6℃,较60年代升高1.0℃,冬暖趋势明显。青藏高原及个别高山站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气温下降明显,表现为冬冷。西北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具有8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用珲春市1960-2004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实况资料,分析了45年来珲春市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有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从60年代到90年代每10年平均上升0.42℃,而低温冷害在气温变暖趋势下并没有减少,90年代后以障碍性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20.
张璐  李红梅  温婷婷 《气象科技》2023,51(4):489-498
选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风速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趋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JP2〗①近6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尤为明显,为0.62 ℃〖DK〗·(10a)-1;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39.9 mm〖DK〗·(10a)-1;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以茫崖站最为明显,风速减小速率为-0.56 m〖DK〗·s-1〖DK〗·(10a)-1。〖JP〗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1972年和1983年发生了年代际趋势转折,平均最高气温第3次转折发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气温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发生年代际趋势转折;年平均风速发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与旧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新气候态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均值分别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温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状更加偏平,气候趋于不稳定;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超中国、同纬度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