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竹蜒)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竹蜒)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2.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3.
六枝-盘县地区的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相区分异明显、篮类化石数量巨大。各相区篮类化石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半局限台地相为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台地边缘生物滩(礁)相为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斜坡-盆地相为Pseudofusulina,进一步划分为近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群落、远岸碳酸盐上缓坡环境的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落、碳酸盐下缓坡环境的Pseudofusulina 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 群落和盆地环境的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群落。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次对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栖霞组划分为5个沉积期,并划分了栖霞组各沉积期和茅口期的生物群落,其中本部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沉积期群落分异较为明显,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环境。根据群落的组合特征和沉积学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两种生物相类型,即陆棚缓坡底栖型生物相和陆棚盆地浮游型生物相,并论述了生物相与上升流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上升流对生物古生态特征的控制作用,认为,上升流的发育强度和生物群落的丰度成正相关,而与分异度多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5.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秉理  朱忠德 《沉积学报》1997,15(4):97-102
鄂西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生物群按其生态特征划分为3个生态组合,10个化石群落或埋藏群:(1)壳相组合:Tritoechia-Pelmatozan群落?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相组合:Archaeoscyahia群落?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Batostoma-pelmatoxoan群落?Batostoma群落?Calathium-蓝绿藻群落;(3)静水相组合:Acanthograptus-Dendrograptus群落?Nanorthis-Psilocephalina埋藏群?Yichangopora?群落?它们之间随环境变化显示出由壳相组合→礁相组合→静水相组合→壳相?礁相组合的演化序列,造礁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和取代?群落演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分乡期至红花园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是一个海水不断加深复又变浅的海侵-海退旋回,这与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阿伦尼格早期世界性海平面升降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及邻区奥陶纪桐梓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冥相 《贵州地质》1989,6(3):217-226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贵州及邻区奥陶纪桐梓期的古生物群落及沉积岩石学的纵横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岩相古地理格局获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共划分出三个相体系八个相带。  相似文献   

7.
赵俊杰  黄云飞  吉霞  楚道亮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22,47(11):4210-4221
为了定量化恢复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灭绝对底栖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浅海碎屑岩台地相区的贵州水城仲河剖面开展宏体化石采集和分析,识别和划分古群落,选择优势度、香农指数、均匀度等代表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功能群数量和功能均匀度代表功能多样性指数. 共采集1 340枚化石标本,经鉴定得到30属33种,其中双壳类可归纳为两个生物带:晚二叠世长兴期的Hunanopecten exilis顶峰带和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早期的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顶峰带. 根据化石属种的地层分布、保存状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3个古群落:Astartella obliqua-Tethyochonetes quadrata群落、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Claraia wangi群落和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Unionites canalensis群落. 自晚二叠世长兴期末期至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早期,古群落的优势度上升、香农指数降低、均匀度下降,功能群丰富度降低,功能均匀度上升,这指示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对浅海碎屑岩相区的底栖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均有显著的破坏. 此外,结合华南浅海和深海相区的古群落数据,发现底栖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在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中均遭受损失,但是浅海底栖群落受影响较高.   相似文献   

8.
袁金良  李越 《地层学杂志》2000,24(4):283-289
详细介绍了我国石炭纪三叶虫属的地层分布情况 ,首次提出了我国石炭纪 9个三叶虫组合带及其与其他门类化石带的对比关系 ,并扼要地介绍了我国石炭纪 4种不同相区的三叶虫生态群落 ,对深入研究石炭系及建立全球石炭纪年代地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城民  邓仁宏 《云南地质》2003,22(2):152-160
霞若地区的构造形迹可划分为6个构造群落。吕梁期构造群落(D1)属中深构造相,变形机制不明。华力西期构造群落(D2)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伸展机制。印支期构造群落(D3)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群落(D4)具浅表构造相特征,仍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中期构造群落(D5)亦为浅表构造相,系水平剪切的产物。喜马拉雅晚期构造群落(D6)属表部构造相,由差异升降形成。  相似文献   

10.
黔南布寨泥盆纪生物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南布寨生物礁受同沉积断层控制,发育在开阔台地边缘,其西南部和东北部分别是台盆相和滨海相沉积区。礁主要由以层孔虫和床板珊瑚为主的群落建成。礁相可明显划分出礁前、礁核、礁翼和礁后等亚相,其中礁后亚相与邻区的生物礁有很大区别,显示它发育在比邻区礁相对较深的环境中。生物礁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分为两个大的旋回,分别形成鸡泡段和鸡窝寨段的生物礁  相似文献   

11.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较丰富,门类有腕足类、蜓类、珊瑚、菊石、牙形石、双壳类及有孔虫等。这些生物门类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对研究区内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埋藏特征研究,根据生物化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生物群划分为17个生物群落,并论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其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大的区块,即分别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块和其边缘区块,前者以底栖固着型为特征,后者以游泳型及底栖游移型为特征。根据化石群落与沉积特征的组合情况,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并总结了其生物相模式,阐述了各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生态类型、典型群落以及对应的沉积相等特征。化石群落的划分和分析对于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生物相的研究对于研究区古生物地理学和古板块构造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志英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2020,22(6):1171-1180
西秦岭地区是二叠系—三叠系之交深水相保存较为连续的地区,西秦岭甘南地区上二叠统毛毛隆组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12属17种)。遗迹网络分析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用相互连接的遗迹分类群来重建遗迹群落系统,这为研究遗迹群落的行为学和生态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笔者以西秦岭甘南地区上二叠统毛毛隆组发现的遗迹化石为数据源,运用遗迹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出毛毛隆组遗迹群落具结构化特征,遗迹群落体现出环境驱动的遗迹组合面貌特征: 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Chondrites组合(C1,近源浊流区),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rotovirgularia-Phycodes-Chondrites-Helminthopsis组合(C2,浊流过渡区—浊流远源区),和Palaeophycus-Nereites-Scolicia-Protovirgularia-Helminthopsis组合(C3,远源浊流区)。该遗迹群落由C1演变至C3的过程,揭示了古环境从近源浊流区至远源浊流区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发育有Tritoechia-Pelmatozans群落和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生物相:包括Batostoma群落、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elmatozoans--Batostoma群落、Archeoscyphia群落和Calathium--Cyanobacteria群落;(3)静水生物相:发育有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群落和Yichangopora群落;(4)异地生物相:产有异地埋藏群,即Nanorthis--Psilocephlina埋藏群。含礁层系存在四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生物礁的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生物礁多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本区的海平面在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旋回,致使生物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以及厚度薄和规模小等特点。造礁群落存在着演替和取代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后者则表现为礁体的衰亡。  相似文献   

14.
秦巴地区泥盆纪生态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研 《甘肃地质》1992,1(2):1-16
在综合秦巴地区泥盆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以底栖的腕足类和珊瑚为主,共识别出36个生态群落。文中按世、期简介了各生态群落特征。秦巴地区泥盆纪生态群落所处生态部位,以浅水区占绝对优势,仅有少量属于半深水区、陆岸区或陆滨区等。  相似文献   

15.
湖北建始黄岩及邻区二叠系大隆相区产丰富的菊石、双壳类、鱼类以及少量的壳薄体轻的腕足类和遗迹化石等底栖生物。根据建始黄岩和巫山纸厂沟剖面上化石的埋葬特征,以化石的形态功能分析为基础,将建始黄岩、巫山纸厂沟二叠纪大隆组—大冶组底部的生物群分为9个群落,根据群落对沉积盆地中游离氧的示踪,将区内群落划分为浮游微生物群落、游泳漂浮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四种类型。在群落生态分析及群落带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建始黄岩及邻区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古地理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凤山期地层出露良好,三叶虫化石丰富,是进行化石群落古生态研究的理想地区。通过埋藏学分析、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围岩沉积学研究,在本区建立了六个底栖三叶虫化石群落,自下而上为Ptychaspis-Tsinania群落,Quadraticephalus群落,Changia群落,Calvinela群落,Mictosaukia群落,Richardsonela群落,结合化石群落及其赋存岩性特征,分析本区凤山期沉积环境由前滨-近滨相带渐变为浅海陆棚相带,海水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腕足生态群落、遗迹相、岩相的基础上,发现西秦岭与东秦岭一样,也可以分为南、中、北3个区带,尤其在中、晚志留世3区各自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性质都大为不同,因此需分别建立各自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8.
四川龙门山区早泥盆世Emsian期群落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祥辉 《矿物岩石》1992,12(3):57-65
通过对群落特征生物构造、生态习性、成活曲线、赋存围岩沉积及群落构成内容等特征分析,本文认为四川龙门山区Emsian期地层已经识别的以腕足动物为主的八个底栖群落生态位集中于B.A.3,少数可归入B.A.2,其相当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内陆棚相、台地生物礁相。  相似文献   

19.
藏北索县—巴青地区中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县、巴青地区均位唐古拉山脉的南侧,属于羌塘地层区,其中,索县的桑卡拉佣组和巴青马如的布曲组中均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六射珊瑚Schizosmilia、层孔虫Parastromatopora以及双壳类Liostrea。在分析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研究区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5个造礁群落,即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造礁群落,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特征。根据群落在纵向上的组合与发育特征,分析了造礁群落的演化与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其中,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和Schizosmilia三个群落构成了索县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构成了巴青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造礁群落演化分析表明,群落演化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群落演替,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索县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第二种形式为群落取代,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最后,阐述了研究区的生物礁的发育特征与成礁方式,认为研究区主要成礁方式有造架作用、障积作用和黏结—障积作用,其中前两者主要体现于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后两种主要见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  相似文献   

20.
生物礁的群落相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吴亚生 《岩石学报》1994,10(2):218-222
本文提出了生物瞧群落相的概念。群落相是指保存在生物礁中一组能够反映适应它们生长和繁衍环境条件的古生物群团的特征和面貌。群落相是研究生物礁的发展演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及与油气储集分布规律的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