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1大雾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了5次大雾天气过程(表1)。2暴雨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出现了1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时间是11月1日20时~2日20时。这次过程共有25站出现暴雨、7站出现大暴雨。暴雨落区主要在宜春、南昌、上饶3市和抚州市北部,大暴雨出现在浙赣线东部。这次过程的暴雨站数、大暴雨站数均为我省历史同期(1950年以来)之最。表12001年10~12月大雾天气过程一览表时间站数(站)主要落区10月10日24赣中、赣南、赣西北、赣东北10月24日25全省11月1…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一次暴雨天气分析与预报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郝丽清 《广西气象》2001,22(3):35-36
对海南岛2000年12月11日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60-2000年海南12月份暴雨的普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12月暴雨降水率的计算公式及概念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4年7月12日和8月23日两次台风倒槽影响下不同天气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台风倒槽型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5年7月12-13日松花江流域暴雨的环流形势,气象要素场及波谱特征分析,提出了预报此类暴雨的着眼点和指标。  相似文献   

6.
1大雾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13d15站以上大雾日:11月有:3日17站、7日20站、8日17站、17日57站、25日37站;12月有:4日25站、10日36站、12日30站、13日42站、14日52站、16日30站、17日32站、31日21站。大雾日与常年同期相比属略偏多。2暴雨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5d10站以上的暴雨日。暴雨日与常年同期相比属偏多。其中10月29~30日赣南的连续暴雨,雨量之大为我省秋季罕见(表1)。3冷空气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4…  相似文献   

7.
杨克明 《气象》1995,21(3):58-61
雨雪丰沛气温偏高的12月-1994年12月-杨克明(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12月,全国大部地区雨雪丰沛,气温偏高。南方大部上旬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部分地区还下了暴雨;中旬出现阴雨寡照天气,部分地区整旬无日照;下旬天气...  相似文献   

8.
王正旺  庞转棠 《山西气象》1994,(1):42-43,55
“93.8.4”暴雨过程分析王正旺,庞转棠(长治市气象局046000)1引 言1993年8月4日长治市所属12个县区降了大一暴雨和大暴雨。雨量为28.8~127。0mm,其中5个县区(襄垣、沁县、黎城、潞城、长治市城区)雨量在100mm以上,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9.
“93·7”山西南部大暴雨成因浅析姚彩霞,董存仙(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实况概述1993年7月12~15日,山西境内出现了两场暴雨。第一场暴雨出现在12~13日,晋中(灵石)、临汾(隰县)、运城(永济、芮城)及长治地区的6个县市降了暴雨(见图1...  相似文献   

10.
“94·7"北京大暴雨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兵  葛明 《气象》1995,21(10):39-42
受西风带蒙古低空冷涡、台风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1994年7月11-12日控制我国中纬义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发生了一次由纬向型向经向型的转变。7月12日北京出现了大暴雨。作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数值试验,探讨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中低纬冷暖系统相互作用下的非台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年~2002年共10年的天气资料分析发现,在海南,中纬度的冷空气与低纬度在南海上活动的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秋季产生非台暴雨的非常重要的环流形势;同时发现,低空急流的存在与暴雨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并且对2000年10月13日~15日的暴雨过程利用T106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说明暴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县级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 2 0 0 1年 12月 9日的海南大暴雨 ,得出 :西移的热带气旋为其初始扰动条件 ,北方南下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插值得到的1961~2018年逐日网格降水资料,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多年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华南暴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华南全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大值区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一带及海南省和广西北部,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最大,其次是春季。在广西北部至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广东南部、福建和海南省,全年暴雨日数、雨量和强度的增加趋势最显著,夏季的区域平均值增长速率最大,其次是秋季。华南区域性暴雨日数和过程数呈单峰型分布,一年中均可出现,最大值出现在6月。区域性暴雨日数和过程数多年平均值为28 d a^(-1)和16.5 a^(-1),上升速率分别为0.15 d a^(-1)和0.097 a^(-1),四季中夏季的上升速率最快,最慢的是秋季。平均单次过程持续日数和最大单次过程持续日数在冬季均以0.015 d a^(-1)的速率显著上升,在春季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华南暴雨和区域性暴雨各要素在全年和四季的波动变化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准3 a、准14 a和准18 a的周期变化,2000年后,全年暴雨和区域性暴雨各要素准18 a的长周期和准3 a的短周期振荡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冯文  吴俞  赵付竹  周玲丽 《气象科学》2017,37(6):784-796
基于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0年10月11—14日、2010年10月1—8日和2003年10月4—5日、2005年10月10-11日4次不同降水强度的秋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秋汛期暴雨过程的降水分布和高低层天气系统配置具有相似性,导致秋汛期暴雨出现强度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系统强度、位置的差异。秋汛期暴雨强个例中,南亚高压中心位于海南岛上空,辐散强度是弱个例的2~3倍,南海热带低值系统相对更强,位置偏北,副高偏弱主体退缩至海上。南海中北部出现偏东风低空急流是秋汛期暴雨过程中最显著的环流特征。在不同强度的降水个例中,急流的分布形态、强度存在明显差别。强个例中低空急流的急流核强度、长度、厚度,以及急流核上方的风速梯度均远大于弱个例,且水平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现象十分显著,出现强的暖平流。此外,最强降水日中强个例的低空急流核位于海南岛东部近海上空,在水平方向上稳定少动,垂直方向和风速上则脉动剧烈。弱个例的急流核在水平方向上东西振荡明显,在垂直高度和风速上变化很小。秋汛期暴雨强个例的水汽主要由偏南风、偏东风和东北风3支气流输送而来,既有经向输送也有纬向输送,弱个例的水汽以经向输送为主,多为偏东气流所致。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中尺度数值模拟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南海低压活动及其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单体回波对降水量估测和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由于回波在海南岛东半部地区移动速度缓慢,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海南岛东半部地区雨强增大,雨量增幅明显。暴雨带近地面流场中存在多个次级环流中心,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增幅作用。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和涡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对暴雨落区均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Hainan, an island province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xperienced two sustained rainstorms in October2010, which were the most severe autumn rainstorms of the past 60 years. From August to October 2010, the most dominant signal of Hainan rainfall was the 10–20-day oscill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s of the 10–20-day oscillation in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uring the rainstorms of October 2010 over Hainan. During both rainstorms,Hainan was near the center of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lower-troposphere cyclonic circulation. The convective center was initiated in the west-central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veral days prior to the rainstorm in Hainan. The convective center first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maritime continent, accompanied by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then moved northward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causing the rainstorms over Hainan. In addition,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s well as the propagation farther northward, intensified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during the first rainstorm.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 0 0 16号台风“悟空”移动路径的分析 ,由于冷空气的阻挡 ,使台风折向西南偏西行登陆海南 ;同时分析降雨量偏少的原因 ;并对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 ,找出有利于和不利于降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5,他引:42  
孙健  赵平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2,60(3):333-342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组成 ,具有不同的中尺度结构 ,其中广西梧州地区暴雨是准静止锋面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 ,具有持续时间短 ,强度大的特征 ,MM5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超过 30dBz ,高度超过 2 0 0hPa ,并在其东、北侧出现闭合的次级垂直环流 ;珠江三角洲的暴雨是暖区暴雨 ,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内 ,85 0hPa上强度超过 16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系统 ,该中心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降水强度也达到了暴雨标准 ,模拟雷达回波不明显 ,没有出现局地的次级环流。华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在这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主要为动力性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支冷空气在低层由苗岭和南岭之间南下 ,南海上空一支暖湿气流北上直接到达梧州地区 ,另一支次暖湿空气在南岭的阻挡下由武夷山以南沿南岭和云开大山之间折而向西 ,这三支气流在梧州地区附近汇合 ,形成广西梧州地区的暴雨 ;同时南海上空北上的低层气流被迫向东北绕行海南岛 ,形成一个尺度为 2 0 0km左右的背风面气旋 ,这个气旋的东北部分加强了在珠江三角洲地  相似文献   

19.
一次海南秋季台风暴雨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TRMM-3B42降水资料及FY2E卫星TBB资料综合对2013年一次海南秋季台风“海燕”的暴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1)台风内的中尺度云团是造成海南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地形抬升作用和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海南大暴雨的强度, 暴雨中心落在五指山迎风坡; (2)偏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及低空急流的存在是触发和维持大暴雨的有利条件; (3)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 陡立密集导致了倾斜涡度发展。MPV1和MPV2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暴雨发生时, 对流层低层MPV1 < 0, 同时MPV2>0;(4) 850 hPa垂直螺旋度正值区对未来6 h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和WRF模式,对2015年5月24日午后,海南岛东北部出现的一次较强的海风锋降水天气进行过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期间,海南岛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中低层水汽来源充沛,降水前后K指数变化明显;两支分别来自海口海岸线向东南移动与来自文昌海岸线向西北移动的海风锋的发展、增强与移动,是导致本次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中部山区小尺度的地形辐合有利于过程期间海风锋的加强与发展;WRF模式的模拟结果说明,海风锋发展最旺盛的时候,锋面高度达约1000 m,宽度约0.15个经度;海风锋垂直环流圈的建立伴随着地面降水的加强;地面降水减弱时,海风锋环流圈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