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铭 《岩石学报》1995,11(2):179-192
本在总结大量的公开发表的K-Ar表面年龄的基础上,提出了^36Ar对定年的影响,提示了^36Ar对秦岭地区花岗岩K-Ar定年系统的意义,较好地显示出该区岩浆活动的冷却时间主要集中在470-570、309-360、214-190、95-105Ma年前四个时期,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古生代以后动力地质的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轨迹的上限。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伊利石K-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伊利石40K-40Ar和40K/36Ar-40Ar/36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验证了利用常规K-Ar测年法所确定的鄂尔多斯盆地的两期成岩作用时代。分析结果表明,伊利石K-Ar时钟是一个封闭体系,故能够用来确定沉积岩的成岩作用时代;常规K-Ar年龄所揭示的侏罗纪(170~160Ma)和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是可靠的;K-Ar等时线图解与年龄是检验常规K-Ar测年法的有效的补充性测年手段  相似文献   

3.
李正华  蒲志平 《地球化学》1994,23(3):281-290
本文通过用^40Ar/^39Ar法对具简单和复杂地质史样品中的大气捕获^36Ar(用^36ArA表示)的释气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后指出,低温^36ArA的保存性对判别K-Ar计时体扰动与否和K-Ar年龄值可信度具有指示意义。未受扰动的样品通常表现为低温高^36ArA百分数释气,受扰动后的样品则表现为低温低^36ArA百分数释气。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激光直接对岩石光片样品微区熔样,以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质谱计测试,对南极乔治王岛玄武岩样品进行(40)Ar-(39)Ar法定年,取得了成功。样品置反应堆中心E-5孔道,以1.8×10(18)n/cm2的快中子总通量照射,时间为50h,放射性冷却后进行测定。样品的加热源为自行设计的Nd:YAG固体激光器,以He-Ne准激光器导光。测定中对4个250μm直径的微区分别在1500℃高温熔融,经Zr-Al泵纯化的气体用MM1200质谱计测量氩同位素各峰值。经计算得到该样品的等时年龄为52.4±1.1Ma,远远低于江个点的视年龄值,而((40)Ar/(36)Ar)>>295.5。这不仅证明该样品含有过剩氩,同时也证明了由K-Ar稀释法得到的偏高年龄值亦是样品中存在过剩氩造成的。激光微区等时年龄的获得进一步厘定了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火山岩时代为第三纪,同时证明了我们建立的激光质谱微区、微粒熔样和测定技术是可行的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钾长石是一种主要造岩矿物,自然成为进行K-Ar年龄测定的对象,但实验结果裘明其年龄值却比与其共生的黑云母年轻得多,据认为这是由于钾长石中的Ar容易逸失造成的。因此,要对钾长石中Ar的逸失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整理和介绍了有关钾长石K-Ar年龄研究的情报资料,特别是了钾长石对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K-Ar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克拉通腹地山西地块内广泛发育大规模的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通过对晋北地区新平堡镁铁质岩墙群9个样品的K-Ar年龄等时线分析,这些岩墙可能形成于1430Ma.从山西各地所采集的64个镁铁质岩墙群样品的K-Ar表观年龄统计分析可见,华北克拉通腹地内广泛发育的镁铁质岩墙群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1000~1800Ma间,活动高峰期在1200~1600Ma。  相似文献   

7.
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K—Ar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华北克拉通腹地山西地块内广泛发育大规模的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通过对晋北地区新平堡镁铁质岩墙群9个样品的K-Ar年龄等时线分析,这些岩墙可能形成于1430Ma。从山西各地所采集的64个镁铁质岩墙群样品的K-Ar表现年龄统计分析可见,华北克拉通腹地内广泛发育的镁铁质岩墙群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1000~1800Ma间,活动高峰期在1200~1600Ma。  相似文献   

8.
富集地幔^40Ar/^36Ar比率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的^40Ar/^36Ar比率含有重要的有关地球早期脱气程度的信息。许多研究者认为在亏损地幔,比如通过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采集的样品中^40Ar/^36Ar比率高达28000。然而,富集地幔中的^40Ar/^36Ar比率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使用^4He/^40Ar-^36Ar/^40Ar和^4He/^40Ar-^3He/^40Ar图重新考察了MORB和热点火山中He、Ar惰性气体数据。在  相似文献   

9.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屑物质对K-Ar年龄的影响和伊利石成岩作用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通过观察K-Ar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来进行判断的模式。在K-Ar年龄小于地层时代的条件下,K-Ar年龄与深度呈正相关,或者很相近的K-Ar年龄与深度变化无关均标志着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前者指示逐渐埋藏条件下的成岩作用,而后者则反映短暂的热事件引起的成岩作用事件。  相似文献   

10.
赵孟为 《沉积学报》1996,14(3):11-21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屑物质对K-Ar年龄的影响和伊利石成岩作用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通过观察K-Ar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来进行判断的模式。在K-Ar年龄小于地层时代的条件下,K-Ar年龄与深度呈正相关,或者很相近的K-Ar年龄与深度变化无关均标志着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前者指示逐渐埋藏条件下的成岩作用,而后者则反映短暂的热事件引起的成岩作用事件。  相似文献   

11.
南岭以花岗岩广泛分布闻名于世,但也存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位于赣南安远蔡坊镇的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高灵敏高分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定年技术对其成岩时代进行了研究,获得其U-Pb年龄为132.0 Ma(变化于128.7~135.4 Ma)。同时还发现了早期锆石捕获晶,其年龄为1945 Ma,意味着赣南地区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这一结果一方面弥补了原先根据K-Ar法和Rb-Sr法将似金伯利岩定为新生代的不足,为探讨赣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准确资料;同时也表明燕山晚期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壳幔相互作用是有关的,似金伯利岩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地幔。  相似文献   

12.
原划分的阿拉善群包含了时代、成因各异、构造样式有别、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深成片麻岩体。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已不合适,应予解体并重新厘定。根据目前的研究,原阿拉善群可划分成3套变质地层单元和两个变形深成片麻岩杂岩。本区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单元为迭布斯格岩群,由深变质的变质表壳岩系组成,是区内的基底岩系。初步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27亿年左右,属于新太古代。新建立的巴彦乌拉山岩组主要由变质火山岩组成,是区内的火山岩系。目前获得的年龄为2264Ma和2271Ma,属于古元古代。重新厘定的阿拉善岩群主要由变质碎屑岩和变质碳酸盐岩组成,是陆缘沉积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或更晚。波罗斯坦庙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杂岩,由早期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组成。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18亿年左右,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大致形成于古生代期间。毕及格台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杂岩主要由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成,初步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主期形成于8 ̄10亿年的晋宁期。  相似文献   

13.
摘要: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属于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NS向正断层及其受断裂控制的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斑岩体。利用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方法对矿区含矿与不含矿的中酸性斑岩脉进行了年龄测定,3件样品的岩浆锆石U Pb年龄为14~16 Ma,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及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岩脉均形成于中新世早期;利用ESR测年方法,获得含矿石英脉年龄139~164 Ma,含矿方解石脉年龄5~7 Ma,测年结果表明甲玛矿区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同期,形成于中新世早期,并在中新世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仍然存在较弱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徽沙溪含铜斑岩^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傅斌  任启江 《地质论评》1997,43(3):310-316
据^40Ar-^39Ar测年,确定安徽沙溪含铜(金)斑岩体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Sr,Nd同位素数据及岩石化学资料显示,该岩体的成因与邻区侵入岩体存在明显差异,它可能是受郯庐断裂活动所控制。这说明斑岩型铜(金)矿化可能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发育。今后找矿应沿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进行。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the Cretaceous deposits in the Mompichel area, Albacete (SE Spain) and to describe the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In the same way the different species of spores and pollen are shown to occur in two levels belonging to unit D, which has allowed for the dating of these terrigenous deposits as 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16.
董杰  魏春景  张建新 《地球科学》2019,44(12):4004-4008
南阿尔金造山带是目前报道的具有最深俯冲记录的大陆超高压变质带,其内出露有高压-超高温麻粒岩,它们对深入理解大陆地壳岩石超深俯冲与折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长英质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成果.其中基性麻粒岩主要记录了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过程的变质演化:包括高压榴辉岩相、高压-超高温麻粒岩相、低压-超高温麻粒岩相及随后的近等压降温演化阶段;长英质麻粒岩除了记录与基性麻粒岩相似的折返过程外,还记录了从角闪岩相到超高压榴辉岩相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确定超高压榴辉岩阶段峰期条件> 7~9 GPa和>1 000℃,可达到斯石英稳定域.锆石年代学显示两种岩石类型的原岩和变质年龄均分别在900 Ma和500 Ma左右.变质作用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南阿尔金大陆地壳岩石在早古生代发生超深俯冲至200~300 km后,折返至加厚地壳底部发生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随后被快速抬升至地壳浅部发生低压-超高温变质作用并经历迅速冷却.   相似文献   

17.
南泥湖—三道庄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内南泥湖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脉开展锆石U-Pb法测年,获得矿区内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5.2±1.5)146.7±1.2Ma。采集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化样品和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开展ICP-MS法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10个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3.4±2.0)146.5±2.3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5.03±0.69 Ma),等时线年龄为(146.0±1.1)Ma。表明矿区内花岗岩与矿脉的形成年龄一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外,此次测年工作确认了前人曾提出的158 Ma左右岩浆-热事件的存在,还揭示出东秦岭地区在175 Ma左右曾经历过另外一次岩浆热事件。前人测得南泥湖岩体年龄与其真实的形成年龄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岩浆岩中的锆石来源不均一,而测试的锆石数量有限,采用测量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不能真实地代表岩浆岩中全体锆石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对新发现的宝格达乌拉钼(钨)矿区中含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9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40.9±2.5Ma,MSW值为1.7,上述数值表明岩体形成时代应为印支期。根据野外实地勘查以及进一步室内研究工作,可以初步推测出,该地区在中生代时期曾经发生过古陆块内部拉张作用,由此所诱发的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及相关流体活动为该区钼(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区内含矿花岗岩即是此次构造-岩浆作用产物。除此之外,由于宝格达乌拉地区位于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俯冲和碰撞的交界处,区域内花岗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期次岩浆热液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对区域内锆石年龄及相关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时发现,该区域内含矿岩体岩性复杂,表现出了一定的继承性。这也为研究人员对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矿床成因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冲江斑岩铜(金钼) 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造山带中寻找斑岩铜矿最先取得突破的一个大型矿床.矿化、蚀变具中心式、面型分布特点, 其中钾硅化带大体上与强铜矿化带相对应.根据ICPMS测试、辉钼矿Re-Os及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 含矿斑岩高钾富碱过铝, 强烈富集轻稀土(LREE/HREE为8.56~ 23.1), 无Eu异常(平均1.001), 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平均0.84), 微量元素显示Ⅰ型和A型花岗岩的过渡特征, 反映斑岩岩浆作用与拆沉作用及其伴生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矿床形成于中新世(1 4~ 1 6Ma) 陆内造山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20.
The dike swarm of lamprophyres at Pishan on the SW margin of the Tarim terrane is composed of ultra-potassic lamprophyres that have intruded into the Proterozoic hornblende schists. 40Ar/39Ar dating data suggest that the isochron ages for phlogopite and whole rock separates of the lamprophyres are 231.7±0.3 Ma and 228.5±0.3 Ma, respectively.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ikes were derived from a subduction-related or metasomatized mantle. During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the western Kunlun area entered the post-orogeny period, and thus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ke swarm in the study area may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underpla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