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经验公式。按此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结合时实监测数据指导爆破,确保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种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和预测爆破地震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对指导工程爆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隧道开挖时的爆破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安全影响很大,但目前对不同爆破参数、周边建筑的距离与爆破开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实际工程中也难以把握。以宁夏固原市某水工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地表关键位置质点爆破振动频率与振动速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经测试发现房屋主振频率在10~60Hz间,而一般房屋建筑的频率均小于10Hz,说明此次试验中爆破震动不能与房屋产生共振。(2)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爆破震动规范安全振速标准进行判别,发现此次试验中土坯房的安全距离为160 m,一般砖房为60 m。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爆破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隧道的爆破工程及解决由爆破引起的纠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L-M优化算法在爆破振动参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以振动峰值作为单一爆破振动安全指标的回归经验公式,在国内外爆破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爆破机理和爆破介质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诸多,很难用一个经验公式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再加上回归分析方法固有的局限性(要求数据有较好的分布规律和大样本量),经验公式方法进行振动预测的效果不甚理想(李保珍,1997;陈寿如,2001;张继春,2001).  相似文献   

4.
吴章珠  张专 《华南地震》1994,14(2):57-60
研究了爆破振动强度与爆破药量、距离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并就爆破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进行了分析。编写的计算程序可供爆破安全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岩体高边坡爆破减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便、有效及成本低的降低岩体开挖及边坡爆破震动的缓冲垫装置,不仅可以避免对炮孔半周边岩石产生大量裂缝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多次爆破震动对边坡岩体产生的累积损伤,使边坡岩体及围岩受到的爆炸冲击荷载低于岩体破坏的门槛值, 大幅度增加岩体边坡稳定性,并提高边坡稳定角度。用爆破实际测震数据说明、工程爆破效果验证,首次用在攀枝花露天铁矿边坡开挖工程中,半孔率可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6.
隧道爆破开挖条件下地表建筑振动速度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隧道爆破开挖条件下地表建筑的振动速度响应规律,以福州高速公路魁岐1号隧道工程为例,对隧道上部地表建筑进行振动速度监测,同时结合隧道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利用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爆破开挖引起的地表建筑的振动速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对比不同爆源条件下,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爆源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在相同爆源条件下,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爆源距的增大呈现先减小而后迅速增大的现象;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测点高度的增大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测点高度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隧道开挖成型后的空洞对于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具有明显的空洞放大效应,且空洞距离建筑越近,放大效应越明显;考虑建筑测点峰值振动速度的空洞放大效应时,隧道开挖宜采用先开挖深埋硐室后开挖浅埋硐室的施工顺序。  相似文献   

7.
隧道爆破开挖产生的振动对邻近的古建筑有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影响,为研究爆破振动波的传播规律以及预测地面振动效应和分析临近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拉卜楞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预测爆破荷载作用下拉卜楞寺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单响总药量的增加,质点振动速度增大,衰减比也随之增大,说明高频振动衰减快,低频振动衰减慢;(2)通过理论计算将爆破荷载等效施加在弹性边界或隧道开挖轮廓面上,动力模拟结果表明在大于40 m的中远区两者振速变化规律趋于一致,故将荷载施加在开挖轮廓面上是合理的;(3)爆破地震波自由界面处体波经过反射形成沿表面传播的Rayleigh波,结合数值模拟山体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发现,经反射叠加山体内部形成复杂的振动区;(4)当地震波到达拉卜楞寺最近点时,径向振速峰值为0.000 672 cm/s,垂向振速峰值为0.000 448 cm/s,合成振速峰值为0.000 807 cm/s,远小于古建筑安全振动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种途径分析了王家店水库重力坝在爆破时的地震效应。一是利用实测坝基地振动作为地面运动输入,对坝体进行了地震反应和爆破强度分析,包括具体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反应。二是通过振动速度分析了坝体混凝土可能产生的最大应力,并与极限强度做了比较,给出了该混凝土重力坝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最后讨论了重复爆破时对大坝可解产生的疲劳影响。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最大药量控制在300kg范围内,距大坝1700m处的爆破研究所进行的常年爆炸加工生产,对大坝是安全的,由重复爆炸对大坝引起的低周疲劳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爆破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传播规律 ,以及地振动信号和仪器记录的电信号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振动影响测试的原理 ,记录仪器系统的标定以及从观测信号中消除仪器影响的方法。对云南某水电站主厂房施工中的爆破振动进行了测试 ,讨论了爆破地震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爆破地震动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爆破设计中,场地条件复杂时经验公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采用波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场地条件下工程爆破时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爆破地震动特征及衰减规律。根据某重点工程场地岩土参数的原位测试和试验结果,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包进行场地爆破地震动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为工程爆破设计及施工前建筑物、仪器设备的加固提供了依据。施工试爆实测结果与本文数值模拟分析给出的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对其它工程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爆破施工时严重威胁邻近居民楼的结构安全,因此研究邻近居民楼爆破峰值振速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基于群孔荷载简化模型、柱面波理论及传统的应力波衰减理论,在考虑高程效应影响下推导质点峰值振速公式。依托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工程,对一邻近六层居民楼的爆破施工响应进行监测,并将实测质点峰值振速、提出的修正公式预测振速和传统萨道夫公式预测的振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公式预测的质点峰值振速与现场实测值的分布规律一致,呈现出随着高程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且现场实测值与修正公式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表明考虑高程因子的修正公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柏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坝输水隧洞施工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部位,采用原位质点振动速度测试的方法对整个施工期间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进行全过程监测与分析。对实测结果分析表明,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未产生明显的危害。监测成果可为工程爆破振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岛地铁工程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大量现场观测资料研究了青岛地铁施工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效应,分析了炸药类型,药量,爆心距,施工爆破方法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对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总结了青岛地铁施工爆破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强度的一般规律,为施工中的爆破优化设计和爆破振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浅埋地铁爆破开挖中,经常遇到地下管网、涵洞等构筑物,而爆破地震效应对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正确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长沙地铁爆破开挖为例,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爆破振动下大直径混凝土污水管道的动力响应、变形和动应力等进行了计算,评价了爆破地震对管道的安全影响。研究表明:管道在控制爆破作用下是偏于安全的;爆心距是影响管道受到爆炸作用力影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对于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加速度激励的时程分析方法以爆破振动对埋地管道的影响进行评价,是一种可行且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能量释放的角度讨论了深部岩体开挖激发微地震的机制. 研究表明, 伴随着爆破破岩新自由面形成而发生的岩体弹性应变能释放属于瞬态过程, 高地应力条件下爆破开挖产生的微地震由爆炸荷载和初始地应力(开挖荷载)瞬态释放耦合作用引起. 地应力瞬态释放激发的微地震可成为周围岩体振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有赖于岩体自身的蓄能能力、岩体开挖方式及开挖面的大小. 通过瀑布沟地下厂房爆破开挖过程中实测围岩地震信号的时能密度和幅值谱分析, 对地应力瞬态释放激发的微地震进行了识别. 耦合地震信号的低频成分主要由初始地应力瞬态卸荷引起,而高频成分主要由爆炸荷载引起. 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FIR滤波方法对耦合振动信号进行了初步分离,数值计算验证了分离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Ground vibrations induced by blasting are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may cause severe damage to structures and plants nearby. Therefore, a vibration control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inim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blasting in min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ground vibration measurement induced by bench blasting at Magnesite Incorporated Company (MAS) open pit mine in Turkey.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dict peak particle velocity and to determine the slope of the attenuation curve for this site. For this purpose, the blasting parameters of 43 shots were carefully recorded and the ground vibration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event. After carrying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ite specific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o predict the peak particle velocity. In the light of this analysis, the prediction graphics of maximum charge weight per delay versus distance for different damage criteria was proposed to be able to perform controlled blasting in order not to damage to the nearby structures, especially to the plant where rotary and shaft kil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The rapid release of strain energy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leading to seismic events or rock failures during the excavation of deep rock.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ain energy adjustment during blasting and mechanical excavat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sured seismicity in the Jin-Ping Ⅱ Hydropower St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partition and induced seismicit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energy release rates.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art of the strain energy will be drastically released accompanied by violent crushing and fragmentation of rock under blast load,and this process will result in seismic events in addition to blasting vibration.The intensity of the seismicity induced by transient strain energy release highly depends on the unloading rate of in-situ stress.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the strain energy,which is mainly dissipated in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releases smoothly,and almost no seismic events are produced in this gradual process.Field test reveals that the seismic energy transformed from the rock strain energy under high stress condition is roughly equal to that coming from explosive energy,and the two kinds of vibrations superimpose together to form the total blasting excavation-induced seismicity.In addition,the most intense seismicity is induced by the cut blasting delay; this delay contributes 50% of the total seismic energy released in a blast event.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the seismic energy of induced vibration(mainly the low intensity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or mechanical loading impacts),which accounts only for 1.5‰ of that caused by in-situ stress transient releasing,can be ignored in assess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urrounding rock.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土遗址受城市建设和交通施工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人为因素对遗址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检测与评估手段。本文基于G7高速公路的爆破振动观测,进行质点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衰减分析,开展爆破震动对附近明水军事要塞土遗址震动影响的研究。通过对竖向、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和速度的观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药量条件下,对应相同质点的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提出了公路爆破附近土遗址震动控制范围和最大药量的施工建议,为爆破附近有土遗址的施工提供了数据支持,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可以在同类土遗址保护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