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6月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图上,30—40°N纬圈大部分为负距平区,40°N以北多为正距平区,但西西伯利亚、阿留申及北美大陆东部受到冷空气南下影响,为负距平。正距平区的中心分别位于北美大陆西部、欧洲北部及东西伯利亚,与此对应,上述地区为高温少雨的形势。日本附近除北海道外均为负距平区,月平均气温除北日本正常外,全国  相似文献   

2.
在北半球500hPa 月平均图上,主要环流特点是:20°N——70°N 中高纬度区域内多为负距平,特别是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更为显著,这种趋势整月都在维持。北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则整月都表现出偏南趋势。另外,4月下旬,出现了北太平洋东部负距平、北美西北部正距平、北美东南部负距平这样一种PNA 型形势,这一特征在月平均图上也能够  相似文献   

3.
本月500hPa月平均图的特点是:极区附近和格陵兰以西为较强的负距平区,50-60°N纬带除大西洋地区以外均为正距平.特别是,阿拉斯加在前半月、白令海峡在后半月分别受强大的阻塞高压控制,形成了这一地区较强的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4.
东北夏季低温的OLR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东北26个站点的6—8月平均气温资料,确定了低温年。找出低温年同时期的OLR场特征,为副高区域的负距平区,而对照的高温年距平配置恰好相反。前冬,低温年的OLR场显示出北半球热带太平洋130°E—180°范围为正距平区;从孟加拉湾经中印半岛至中国南海为负距平区;高温年也恰相反。利用太平洋中西部的关键区OLR距平值,可预报东北低温。  相似文献   

5.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系统而对川东伏旱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根据冬-夏地气遥相关事实,应用参数化方法,建立川  相似文献   

6.
在北半球500hPa月平均图上,极涡中心大体在常年位置,但极涡偏深,因此,高纬度地区为较强的负距平区.中纬度地区的正距平比较明显,尤其是西欧,由于前半月和月底阻塞高压的发展,正距平非常显著.从乌拉尔山附近到地中海东部一带为负距平区,中国大陆附近是正距平区,白令海至东北太平洋是负距平,北美大陆为正距平所覆盖.在北半球,正是冷空气的堆积阶段,高度  相似文献   

7.
6月份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图上,极区附近的负距平和40°N至60°N纬度带内的正距平均较为突出。从俄罗斯欧洲部分至阿拉伯半岛形成了较强的负距平区域,而欧洲西部至非洲西北部和西伯利亚西部、太平洋北部、北美大陆成为正距平区。南半球在60°S以南的高纬度为明显的正距平,南半球权涡指数高达+134gpm,极易爆发冷空气。1.中国东北至西伯利亚中部高温中国东北部至西伯利亚中部的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4℃,叶尼塞斯克(Eniseisk)的月平均气温为18.2℃,偏高了3.3℃2中国南方至西伯利亚中部多雨中国南方至西伯利亚中部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区东部伏秋异常干湿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西北区东部典型伏秋干、湿年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得出典型伏秋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区上空为正距平区,风矢量场表现为反气旋加强区,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区,比湿为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区(5°S~5°N,170°E~120°W)海温为正距平区,黑潮区和西风漂流区海温均为正距平,白令海为正距平;而典型伏秋湿年则相反。表明西北区东部伏秋干年和湿年北半球500hPa环流、比湿、风矢量、垂直速度场和赤道海温场具有近乎相反的异常特征。这是形成西北地区东部伏秋干湿年的重要物理原因。这些结果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气候背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夏季降水场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非同步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丹  王瑾 《贵州气象》2000,24(1):3-7
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对冬季、春季北太平洋海温与我省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合成分析表明贵州多雨年份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从西北-东南呈负-正-负-正的里平分布,少雨年份则呈相反的分布。SVD方法揭示了海温场和夏季降水奇异向量分布型,海温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1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冬季海温场第1奇异向量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且黑潮区为负距平。与之对应,夏季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春季海温第1奇异向量西北太平洋为正距平,黑潮区为负距平,暖地海区为正距平,NINO4区北侧海温(0~10°N180~150°W)与加利福利亚负距平区连成一片,在NINO3区有一正距平区与之对应,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海温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 1 998年汛期降雨的时空分布 ,特别是东部嫩江及其支流流域降雨异常偏多 ,形成严重洪涝 ,与欧亚大尺度环流异常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异常特征是 :1 东亚阻高强盛 ,阻高位置逐月向西调整图 1~ 3分别为 6、 7、 8月北半球50 0 h Pa位势高度平均图和距平图。 6月鄂霍次克海到东亚沿海为较强的高压脊 ,脊线位于 1 40°E附近 ,脊区为 4 0 gpm的正距平区 ,正距平中心达 80 gpm。7月高压脊向西调整到东亚大陆地区 ,脊线位于 1 3 0°E附近。高压脊仍为正距平 ,中心在 80 gpm以上。 8月东亚强盛的高压脊再度向西调整 ,脊线位于 1 2 0°E附近 …  相似文献   

1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多雪年环流特征及对关键区海温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La Nia(El Nio)气候背景下,大气外强迫因子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海温异常对亚洲环流及我国南方降雪多寡的影响。分析发现,La Nia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45°N,30°W)海温为正异常,有利于500 hPa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50°N, 90°E)位势高度偏高并出现阻塞型,也有利于东亚冬季风环流加强;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负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风距平场出现偏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低。El Nio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海温为负异常,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位势高度偏低,东亚冬季风环流偏弱;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正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风距平场出现偏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高。回归分析指出,冬季500 hPa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90°E附近)的位势高度正(负)异常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海温正(负)异常有关;冬季850 hPa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偏南(北)风距平与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地区的海温正(负)异常有关。La Nia气候背景下的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灾害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以及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温都出现正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江苏冬季霾日数随时间线性增多,其距平变化在1970年代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这种变化可能与东亚气候突变有关。利用江苏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冬季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在江苏冬季霾少发期(1961—1979年),500 hPa高度场在欧亚中高纬地区表现为“正-负-正”的距平分布,即在乌拉尔山附近和阿留申群岛附近表现为正距平,而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表现为负距平。这种“两脊一槽型”的分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冬季风较强,使江苏境内地面风速增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同时大气净化次数有所增多,不利于霾天气发生。而在霾的多发期(1980—2010年),异常的大气环流型则相反。此外,江苏冬季霾日数对气温增暖存在可能的显著正响应。   相似文献   

14.
云南8月气温与春季气温场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段旭  严华生  董谢琼 《高原气象》1999,18(2):192-198
利用典型相关理论,分析了云南8月低温与当年春季气温场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春季影响云南的西风带南支槽、副热带高压和北方南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的强弱(南支槽的强和弱用滇西气温的负距平和正距平表示,副热带高压的强和弱用滇东南气温的正距平和负距平表示,冷空气的强和弱用滇东气温的负距平和正距平表示)与8月份云南是否出现低温天气关系较大,8月份云南北部和西部出现低温天气与2月份冷空气和南支槽的强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夏季旱涝与北半球500hPa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万雪丽  陈静 《贵州气象》2004,28(Z1):22-25
分析贵州32个测站1961~2003年降水资料,在0~85°N范围内,用36×16个网格点合成分析冬、春、夏季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结果表明,涝年夏季前期北半球西风带长波槽脊明显,副热带高压势力弱,旱年相反;旱涝年夏季前期距平场分布有明显差异,旱年前期冬季我国西部地区有负距平存在;同期旱年副热带高压势力比涝年强;在东亚地区同期旱年距平为-+-分布,涝年为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16.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气象》2002,21(6):556-564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17.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媛媛  康志明  金荣花  李峰 《气象》2007,33(5):89-93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旱为主,3个重旱年有2年出现在这个时段内;1970年代末至2003年,旱涝年均有,但以涝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旱的年份。旱涝指数与SST的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SST,特别是1—3月SST有较好的相关关系,Z指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正相关。重涝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广大海域SST呈明显的正距平,而重旱年则为大范围SST负距平。2006年1—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明显负距平、南太平洋20°S以南到40°S之间海域海温呈显著正距平有利于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8.
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中纬度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两个主要的海表温度(SST)距平型之间季节性相互作用。SST Ⅰ型对冬季太平洋/北美型(PNA)的形成和演变有作用。而SST Ⅱ型的形成,部分地由于东亚冬季寒流的影响,与盛行低指数环流紧密相伴。SST Ⅱ型时,500 hPa高度场上为西太平洋型(WP)。进一步说,该型受极地冷空气暴发(初夏开始积累,盛夏向东亚释放)的影响。在中纬度,40°N附近的SST Ⅰ型负距平主要是大气的动力作用造成的,而西太平洋上SST Ⅱ型负距平是由大气热力作用(寒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的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82个代表站1961-2009年逐日最高温度资料和NECP/NCAR的逐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盛夏酷暑年、凉夏年同期及前期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1)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是与旱季相联系的,极端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占夏半年的79.7%,以赣北的南部更明显;而4-6月只占10.2%,且4-6月赣北的南部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概率的极小值区。(2)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加趋势,并且21世纪以后为极端高温天气偏多期。(3)酷暑年盛夏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在蒙古、西伯利亚有着广阔的负距平区,蒙古高压减弱,阻塞高压不易形成,冷空气不容易在高纬度地区堆积,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阻挡冷空气,使其不能继续南下影响江西省,易造成高温天气。(4)初夏(6月)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亚大槽位置上有弱正距平,鄂霍次克海以北的俄罗斯及中高纬大陆地区都为负距平区,阿留申群岛附近为正距平区,对应盛夏期东亚大槽位置上正距平加强,中高纬的负距平中心增强,并北抬至40°N以北,整个江南地区上空受正距平中心控制,副高加强,易造成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天气偏多。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典型凝冻年及无凝冻年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丹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1,25(3):14-15
以贵州 4 7个代表站的凝冻指数 ,按一定标准确定典型凝冻的 57个侯 ,对贵州凝冻天气过程的侯平均环流进行分型 ,并以贵州平均凝冻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主要依据 ,确定了贵州典型凝冻年 1983年和典型无凝冻年 1986年 ,诊断分析了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的 1月 50 0hPa高度场及距平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为强的负差值区 ,其南部为强的正差值区 ,强度达 +2 0位势什米 ;在亚洲地区为北正南负的差值分布。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1984年 1月为负距平区 ,在东亚呈“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 1987年 1月为正距平区 ,西欧脊和欧洲槽异常发展 ,冷空气主要侵入欧洲地区 ,东亚呈“北低南高”的环流形势 ,盛行纬向环流 ,东亚沿岸 50°N以南正距平占优势 ,东亚大槽平坦 ,是造成我省 1987年 1月无凝冻的一个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