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全球地壳运动的背景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地壳运动是在全球地壳运动背景场中发生的,其背景场的运动参数是表征地壳运动的最基本特征。由于现今板块运动模型ITRF序列均忽略板块边界部分,并且板块以NUVEL1A模型来划分,由此建立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不能作为一个严格的全球地壳运动背景场。利用区域速度场和ITRF2000速度场建立一个包括非刚体的板块边界区域和刚体板块的全球地壳运动模型,其板块总角动量ΙLΙ=0.131°/Ma,即不为零,存在整体旋转,由此建立无整体旋转(NNR)模型,并评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地壳运动的力源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应 《贵州地质》2000,17(3):194-195,193
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地壳运动的力源主要是太空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并对地壳运动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形成原因,初步分析了这一地质事件对青藏高原及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一个地区地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是全球性变化与地区性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面变化分别与地球运动和区域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动力活动过程,是认识地质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浅谈地质体间的复合接触关系潘永胜(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地质队)不同地质体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的发生发展历史。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是研究地壳运动的发展和地质构造形成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对于寻找某些特定矿...  相似文献   

5.
丁乾俊 《新疆地质》2003,21(4):463-467
任-侵位的岩浆体,在结晶分异、固化成岩过程中,一般都可分为:已结晶的固相岩体、正(半)结晶的可塑相岩体及未结晶的熔融相岩浆3部分.此时,若发生了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构造作用力。使正(半)结晶的可塑相岩体发生可塑相变形,形成片麻化岩体;地壳运动(包括地震)时的构造作用力为脉动性质的挤压作用力;岩体发生片麻化的地壳运动,又使已结晶的固相岩体和围岩发生断裂活动,形成了断裂带控矿、容矿构造;未结晶的熔融相岩浆再度上升侵位,便形成了小侵入岩体控矿构造.残浆的形成与排出,控矿构造的发生、发展与控矿过程,都是在这次地壳运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对这次地壳运动可称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鄂西中生代后期至今地质史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西一带的区域地质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亦累积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学者们一致认为本地区自雪峰运动之后,虽然经历过多次地壳运动,但这些地壳运动在本地区表现的均为振荡性质的升降作用和一些微弱的弯曲作用。虽然亦相应地发生沉积中断,但往往是经历时间较短并且亦限于局部地区。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改变了本地区的自然面貌,使所有沉积岩褶皱成山,嗣后就长期遭受剥蚀、侵触作用直到目前。在剥蚀作用过程中,各时代被褶皱的石灰岩相  相似文献   

7.
扬子陆块北缘长达2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由绘了一个陆亮明晰的单向演化过程,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用现有学说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这些资料为起点,吸收板块构造和其它学说总结的基本事实及新的研究进展,从天体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质量分布与地壳运动、地壳演化,提出了一个源于旋转拖拉力的地壳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事件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强烈的全球性冰川作用 ,紧随冰川作用之后 ,发生了两次生物大辐射事件。这一时期是地球上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宏观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演化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性冰川作用与早期生命演化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呢 ?过去地质学家对于新元古代的冰川沉积物多偏重于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 ,古生物学家又很少关心前寒武纪的冰期地层 ,“新元古代冰川作用”和“早期生命演化”二者很少放在一起讨论。文章重点讨论了冰川作用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论述了新元古代晚期全球性冰川作用存在的证据及其特点 ,分析了新元古代冰期前后地球上生物的重大演化特点 ,重点讨论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冰川作用对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特别是在真核细胞生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理 ,从而说明新元古代全球性冰川作用对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五年短期的三角网或平面反复的测量人们发现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地壳变形正在迅速地进行着,BMR有一个通过分析古代和最新的大地测量资料计量该地壳运动的科研项目。今天的地壳运动知识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起因是很重要的,在一些最近几百年来地壳运动一直以同种方式持续进行的地区,它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与山脉形成有关的作用过程。早期的三角网测量很难控制三角形的大小,以致新、老测量之间的差异不能提供被测量地区是否已发生运动的资料。然而,它们的确提供了形状变化的确切资料。可以想象三角站的每一个三角点,在第一次测量时呈圆形,而在第二次测量时变成椭园形。由此可确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四光1934—1935年在论述我国华南地壳运动时,根据南京下蜀金子山的上三叠统瑞替克阶“黄马青系”与中三叠统青龙灰岩之间的不整合关系,以及发生在淮阳地区三叠纪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金子  相似文献   

11.
闽台两省变质带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两省属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不仅强烈而且频繁(表1)。变质作用作为地壳运动的一个侧面,在每个旋回中均有所发映,并随着它的演化,依次形成了武夷山加里东期、闽中华力西—印支期、东南沿海燕山期,台湾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五个变质带(图1)。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的起因是当地壳中的岩层受到一定力量的作用时,作用力的强度超过岩石强度,岩石则发生破裂,引起地壳运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按其引发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陷落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以构造地震最主要,发生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破坏性也最强。许多造成强烈破坏和人损伤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5·12汶川大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3.
地壳运动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历来是地质科学联系实际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地质工作,特别是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经常遇到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正确地鉴定地壳运动时期及其性质,合理地划分构造旋迴及其幕次,具体  相似文献   

14.
1966年12月,我接到调令,由甘肃省地质局测量大队调往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次年5月担任了测量队的第一任技术负责,1971年起担任断层形变分析组组长,直到1998年退休。因此,亲历了我所断层形变测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一、形变测量点的建设及观测情况断层形变测量是在1967年地质部李四光部长的指示下由地震地质大队建立起来。其指导思想是“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地震是岩石受到力的作用,达到某一个临界程度,岩石承受不了时,便会发生破裂而产生震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地壳运动某些阶段的急…  相似文献   

15.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过许多对生命的演化进程造成过重大影响与制约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就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的解体,全球海陆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表层和岩石圈层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引发了构造运动空前活跃,发生过诸如大洋缺氧事件(OAE)、大洋富氧事件(CORBs)、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ETM)事件、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海洋、古地理、古环境的认识。尝试追踪和捕捉这些重大地质事件,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其基础是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西藏南部保存了中国最为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古近纪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上述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通过对札达、岗巴、定日、亚东、江孜、萨嘎和吉隆等地区高分辨率浮游和底栖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可直接约束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为重建新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和古地理提供证据。此外,在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间生物的演化过程,也可为探明极端环境变化发生时期气候-环境-生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课题组为主的近年来对藏南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过许多对生命的演化进程造成过重大影响与制约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就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的解体,全球海陆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表层和岩石圈层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引发了构造运动空前活跃,发生过诸如大洋缺氧事件(OAE)、大洋富氧事件(CORBs)、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ETM)事件、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海洋、古地理、古环境的认识。尝试追踪和捕捉这些重大地质事件,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其基础是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西藏南部保存了中国最为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古近纪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上述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通过对札达、岗巴、定日、亚东、江孜、萨嘎和吉隆等地区高分辨率浮游和底栖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可直接约束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为重建新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和古地理提供证据。此外,在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间生物的演化过程,也可为探明极端环境变化发生时期气候-环境-生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课题组为主的近年来对藏南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概况南岭及其邻区包括了所谓"江南地轴"和"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苏、浙、皖部分除外)的广大地域(以下简称本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这个区域经历过长期的、复杂的、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壳运动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其发生和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每一构造运动旋回所波及的范围及其在地质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各有明显的差别.总的看来,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随着新的构造运动逐渐加强,断裂活动愈演愈烈,岩浆活动愈加频繁,其强度不断增大,侵入时代越新.岩浆活动与多旋回的地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雪峰期(包括更老的四堡期)到燕山期,每一旋回或每一幕次的地壳运动,几乎都伴有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与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構造,就是地质史上自新生代以来由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质構造。几十万万年的地球历史上是有过好多次普遍的地壳运动的,这完全由各时代地層间的不整合和不連續关系予以证明了。由于新生代地層往往还是松散的砂礫粘土,多分布在此较平坦的低地,而且极大多数都保持着原来沉積的水平位置而没  相似文献   

19.
地壳发生运动,是地壳内部和外部矛盾诸方面斗争总的反映.运动的结果,在地壳中形成并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地质现象.地壳运动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论点众多,争论激烈.由于各学派思想体系发展的历史不完全相同,处理地质构造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各有差别.但无论哪个学派,只要能站住脚的话,"无论从哪一方面提出的有关地壳运动的论证,都令人信服地说明地质构造现象,亦即地壳的形成和形变的起源".它立论的根据要在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现象本质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逻辑步骤,开展工作,力求逐步踏实的前进,很可能会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最后才能对地壳运动问题得到符合  相似文献   

20.
钟大赉 《地质科学》1985,(3):236-242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Chang,1984,1950;张文佑、钟嘉猷,1965;Tschlenko,1967)用粘土、松散材料或岩石做变形试验,研究破裂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并与野外观察到的节理或破裂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大进展。诸如材料变形初期出现的吕德氏线、破裂的共轭性与褶皱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性、破裂形成过程从剪切开始到张性破裂完成(张文佑等,1983,1975),以及根据破裂的产出探讨区域构造应力场,从全球性断裂组系追溯岩石圈动力学和地壳运动力源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