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石炭统太原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层区中北部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岩系。在太原西山层型剖面地区,太原组下界起自晋祠砂岩之底;山西组上界止于骆驼脖子砂岩之底,二组以北岔沟砂岩之底为界,连续沉积。长期以来,特别是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之后,地层工作者对于太原西山以外地区太原组、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其焦点在于山西各地上石炭统海相层与太原西山层型剖面诸海相层究竟如何对比。上述分歧已成为山  相似文献   

2.
在地处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内侧的壶关、陵川、晋城、阳城、沁水等地,上石炭统山西组(阶)分布广泛。区内山西组的底界始于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相当的第一砂岩、又称黄水沟砂岩之底,上界止于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相当的第四砂岩、又称佳祥砂岩之底,为一套间夹海相石灰岩及重要可采煤层的海陆交替相煤系沉积。以往,关于区内山西组的底、顶界线,曾有两种不同的对比划分方案,后经长期的争论和深入的工作,上述划分对比方案及岩石组合内容,终于为原持争议的双方所一致承认和接受(1982.6.)。在本区的山西组中,海相灰岩目前可见三层,自下而上依次名为毛古掌灰岩(L_4~下)、  相似文献   

3.
山西中南部山西组晚石炭世双壳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毓秀 《地质论评》1981,27(6):483-490
山西组在山西省分布广泛,连续沉积于上石炭统太原组之上,为一套含煤岩系。命名于太原西山,原月门沟煤系(Norin,E,1922)之上部,时代为石炭—二叠纪。第一届地层会议仍以太原西山的剖面为标准剖面,上下界限厘定在下起北岔沟砂岩之底,上至骆驼钵砂岩之底。对其时代由于古生物证据不足,暂定为早二叠世早期(李星学等,1956),并改称山西组。 1959年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在太原西山柳子沟等地山西组内,发现无铰腕足类Lingula sP.  相似文献   

4.
林联情 《河南地质》1995,13(1):38-41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1)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系系;(2)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3)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  相似文献   

5.
太原西山太原组东大窑海相层的岩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太原西山系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标准剖面地点,1922年瑞典地质学家那琳在该区调查时,分别命名为太原组和山西组。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将山西组划入下二叠统,以其下部的“北岔沟砂岩”做为底界。然而,近二十年来大量钻孔资料证实,所谓“北岔沟砂岩”系河床相不稳定砂岩,相变极大,因此很多人主张当“北岔沟砂岩”缺失时,应以太原组顶部的东大窑海相层的顶面,做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分界,鉴于这一海相层比较稳定,已  相似文献   

6.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了确定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时间,应用LA-MC-ICPMS对该剖面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作为标志层的8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确定了它们的最大沉积年龄,为地层形成时限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及上部的七里沟砂岩的YC1σ(2+)年龄分别为296±4Ma和277±2 Ma,且在七里沟砂岩-A中,62颗锆石构成了271~301Ma年龄谱,其单颗粒最年轻年龄(YSG)271±7Ma代表了其最大沉积年龄。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所获得的U-Pb年龄均大于七里沟砂岩,不能用来限定山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与太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比较表明,太原组沉积于早二叠世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太原组包含Asselian、Sakmarian、Artinskian和Kungurian 4个时期的沉积,甚至进入了中二叠世,而非牙形石确定的只为Asselian期沉积,石炭-二叠系界线可能位于晋祠砂岩底界或其以下。结合前人对太原西山地区及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事件地层学等的结果,认为不能排除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存在盆内岩浆与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以太原西山地区研究最详。自1922年以来,中外学者曾相继发表过许多论著。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上,也曾依据充足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将上石炭统太原组顶界确立在东大窑灰岩之顶(即北岔沟砂岩之底)。1975年华北区二叠系专题会议期间,重新作了实地观察与讨论,仍将石炭系顶界定于东大窑灰岩(或海相层)之顶。   相似文献   

8.
张嘉琦 《地质论评》1959,19(2):86-89
一、前言北岔构砂岩的名称,起源于太原西山晋祠附近柳子沟上端的北岔沟(图1),系(王那)琳氏命名,1922年(王那)琳发表了“太原县附近地层详考”一文,确定了北岔沟砂岩的名称、层位及时代,并将此尾砂岩由柳子沟向北对比至月门沟,在(王那)琳所作月门沟剖面中,指明了砂岩的层位,从此以后,地质家们则多以(王那)琳的月门沟剖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对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诛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识别出3个I类层序,分别与岩石地层单位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大致相当;在层序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层序内高水位体系域(HST)中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宁盆地晚古生代煤系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泓 《地层学杂志》1989,13(4):279-289
<正>山西大(同)宁(武)盆地的晚古生代地层是本区的重要含煤层位,本溪组以上地层海相层不发育,与晋中和华北其他地区的沉积特征差别较大。因此,太原组和崇山西组的划  相似文献   

11.
太原东山-寿阳勘探区位于沁水盆地西北隅。煤系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是:本溪组主要是受潮汐作用影响的泻湖和海湾沉积环境,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是三角洲沉积环境,向上过渡为上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沉积环境。依据地层三分法原则,提出了东山与西山岩石地层对比,并阐述“东山砂岩”命名的必要性。定量地质学可以作为研究古代沉积环境的辅助方法。一、东山与西山岩石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2.
河南禹县太原组上部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正> 河南禹县位于华北地台南部,该区石炭系及二叠系与山西太原西山相类似,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之灰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煤层;山西组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含煤沉积。以太原组顶部的菱铁质岩顶面作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  相似文献   

13.
震旦系底界及内部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岩石和层序地层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的综合研究,建议以宜昌莲沱王丰岗剖面为界线层型将目前暂定的震旦系底界上移至陡山沱组二段近底部,以南沱冰期后首次海侵所形成的含巨型结构复杂的疑源类的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Marinoan冰期后"盖帽白云岩”之上的Brachirra组沉积与此层相当.厘定后震旦系上下统的界线以宜昌灯影峡剖面为层型,界线划在灯影组石板滩段近底部,以出现可供广泛对比的文德生物群以及痕迹化石和后生动物为标志,其时代似应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Edicaran)生物群对比.重新厘定后的下震旦统内部两个阶(田家院子阶和庙河阶)和上震旦统内部两个阶(四溪阶和龙灯峡阶)之间的界线分别以秭归庙河剖面和宜昌灯影峡剖面为界线层型,界线分别定在陡山沱组四段和白马沱段近底部,前者以含庙河生物群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Bunyeroo组上部产大量leiosphaerids的黑色硅质泥岩沉积大致与此段地层相当.龙灯峡阶底界以产管状骨骼化石cloudiniids为特点,其确切层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太原西山系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标准剖面所在地,区内广泛发育着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自下而上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总厚度约180m。煤层主要集中在太原组和山西组,共有18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约8~9层。含煤地层中岩石主要以碎屑岩为主,泥岩和灰岩次之。   相似文献   

15.
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正> 太原西山是华北晚石炭世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之一——太原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地区。李四光教授(1927—1931)曾于《中国北部之(竹蜓)科》等专著中,记述产于区内太原组中的若干(竹蜓)类,为华北区石炭纪的(竹蜓)类研究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奠定了重要基础。盛金章、李星学(1965)亦曾记载过太原西山太原组的部份(竹蜓)类名单。但区内太原组的(竹蜓)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山西区调队在太原西山的玉门沟—北岔沟—前火山一带,重新测  相似文献   

16.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西南部铀矿化特征与成矿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西南部艾丁湖斜坡带为一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上在温湿气候条件下超覆沉积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主体为一套河流相-河流三角洲相的含煤碎屑岩系;地层泥-砂-泥结构发育良好,砂体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长石质砂(砾)岩、岩屑砂(砾)岩;岩石为黑色和灰色原生地球化学,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组内层间氧化带广泛发育,总体可划分为完全氧化亚带、其不完全氧化亚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原生岩石带,砂岩型铀矿化完全受层间氧化带控制,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内。目前已在区内找到了十红滩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通过对吐哈盆地西南部构造地质背景、找矿目的层、层间氧化带、水文地质条件、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及区内已发现铀矿床基本特征的综合分析,指出区内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找矿前景。认为十红滩地区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探基地,主攻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第一、三岩性段;迪坎儿地段为下一步普查远景区,主攻层位为西山窑组第三岩性段;白咀山、八仙口地段为下一步预查远景区,主攻层位为西山窑组第二、三岩性段。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上古生界的主要工业可采煤层,都赋存在上石炭统上部以Pseudoschwagerina(s.l.)带为标志的太原阶和山西阶中(张志存,1985);在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太原阶和山西阶都是海陆交替相的含煤岩系.对山西以及华北不同地区上石炭统含煤地层的确切对比,进而查明同一沉积期内不同地区地层和沉积矿产的变化特征,是客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同一小层序层位的原生砂体进行了铀、钍、有机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砂体产出规模、渗透性、层间氧化带特征的研究 ,并与十红滩地区对比后认为 ,迪哈尔地区小层序地层层位LPS2 、EPS3、LPS4 及白咀山地区的LPS3、LPS4 均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层位。其中 ,迪哈尔LPS2 及白咀山LPS3小层序层位是主要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黄花沟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整,具备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先决条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文章通过梳理该地区构造背景、主要地层和砂体的发育特征、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情况,概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了吐孜托依拉主构造活动时间及其对于铀成矿的影响,通过构造和地层分析论述了该地区下一步找矿的方向,提出了吐孜托依拉逆冲断裂上盘及其内的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砂岩型铀矿找矿有利的地段和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