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之立  方兴  阎虹 《地震学报》1987,9(1):28-36
山西地堑系又名汾渭地堑系,是新生代发育的小型大陆裂谷带,它有着大陆裂谷带的主要特征.本文根据裂谷和地堑是断裂带发展和控制结果的观测事实,应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了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本文提出一个三维力学模式,分析了由断裂带扩展形成地堑的力学过程,并计算了山西地堑的 Z 形图案中的剪切段与拉伸段之间的夹角,该角度的大小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原始断裂带深度和长度的比值,以及断裂带周围介质的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发现,拉张区的总体方向总是指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因此,可以根据拉张区的总体方向来确定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反之,也可以根据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来判断拉张段的取向.本文同时分析了由地震资料得到的结果并进行了比较.此外,我们还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研究了国际上一些有名的地堑,如莱茵地堑、贝加尔湖地堑和北美洲西部的利奥格兰特裂谷等,这些地堑系的拉张区和剪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得到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2.
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质构造背景和某些地震学方法,讨论了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区域的地震活跃期通常在东北地震区活跃期的“尾声”或平静期开始,具有“首尾相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蒲雄 《地震学报》1984,6(3):264-270
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小震活动的变异,指出:1)唐山大震前不同震级下限的围空图象,实际上是唐山附近的地震平静和外围三支小震条带活动,二者合成的结果;2)空区边缘的应力集中和地震活动增强,主要是断裂带活动的结果.最后用强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断层模式讨论了围空图象形成的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广西河池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应力场“窗口”效应和小震级高烈度等特征,並利用岩石实验的某些结果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机制作了一些定性解释。该区是一个两组断裂交汇的应力敏感区,地震是在低应力条件下在极不均匀介质宁原有裂隙发生粘滑的结果,其特殊的地体环境下可能构成蕴育大震的条件,其地震活动不会对邻近的龙滩库坝区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地震活动增强方式及其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炜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76-381
分析了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参数W1与相应其它参数的关系以及在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W1值的动态图像变化。结果表明中强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通常表现为在强度上的增高、时间和空间上的丛集以及强度增高与时空丛集同时出现3种方式。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W1值动态图像变化表明地震过程往往表现为多应力集中区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一个地堑剖面因地幔上涌引起的破裂危险。在两侧边界挤压应力小于岩石静压力条件下,破裂危险增长区主要集中于地堑内部及地堑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7.
大气降水对地震活动某种调制作用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华  谢凤兰 《地震学报》1983,5(2):234-241
水对地震的作用(例如水库地震、注水地震乃至河流泛滥、大型灌溉诱发地震等现象)已为人们所注意和研究.本文提供并讨论了许多大气降水影响地震活动性的事例.初步研究表明,大气降水对某些地区的浅源地震活动有着某种调制作用,这可能是降水变率影响不均匀地壳的应力调整所致.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9.
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窝水库区发生5.2级(M_L)地震,本文通过分析5.2级地震在海城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中的地位、测定地震序列在各台的P、S波振幅此以及P波初动半周期等地震学参量,认为该地震序列中最大地震发生前后,参窝地区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及应力集中程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在海城大震后才发生显著改变。作者认为,在监视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同时,如果一次中等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地震发生前后,某些诸如振幅比(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和P波初动半周期(反映地震应力降及应力集中程度)等地震学参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表明,不久将在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活动都表明渭河盆地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剧烈的强震活动区。但自1568年5月15日西安附近6(3/4)级地震至今413年,该区再未发生5(1/2)级以上地震,目前的微小地震活动水平也非常低,每月能定震中的地震平均只有一、二次,震级M_s大都小于2级。这类似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附近地区,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地震活动区。本文根据历史强震和当前微弱地震的有限资料,对此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