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本文总结了抗震,减震结构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能量垢要领和原理,结构能量反应方程的建立、地震动总输入能量及结构各部分能量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能量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在抗震,隔震及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提出了该方法在今后研究与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7级大震与我国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鸾声 《地震研究》1995,18(2):143-150
本文对全球7级以上大震进行了分区研究,分析了各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其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并对华北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全球大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全球各区大震活动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它们都与地球自转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中平  刘坚  周敏辉 《华南地震》2014,(Z1):37-42,48
概述了国内外桅杆结构的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现状,介绍了桅杆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分析了桅杆结构在地震荷载、风荷载、裹冰荷载的破坏机理与破坏工程实例,总结了钢管混凝土桅杆与网壳结构的组合形式及其特点,最后归纳了桅杆结构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SUSE Linux与Windows两种平台的资源共享与互操作的方法,着重讨论了FTP、NFS、Samba、Telnet、SSH、VNC及其他远程显示等服务及其在两种平台的安装及操作,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实现两种平台的资源共享与互操作。  相似文献   

5.
断层崖演化与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断层崖演化模型及其理论分析入手 ,给出了模型的数学分析解 ,导出了一次突发事件和蠕动成因断层崖演化的等时地形 (地层 )线、最大坡度和崖下堆积体截面积的精确表达式 ,据此分析了可能造成的几何与沉积构造特征。根据野外观察、实验分析及理论研究 ,探讨了断层崖演化及其古地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提出了与断层崖相关的古地震几何形态、沉积结构和实验分析的综合标志 ,并具体研究和确定了与红果子贺兰山东麓断层崖和孟家湾F2 0 1断层崖相关的 8次古地震事件及其近地表特征和复发周期 ,前者为 2 .0~ 3.0ka,平均 2 .4ka ,后者为 3.3~ 4 .0ka ,平均 3.6ka  相似文献   

6.
上海马桥与柘林贝壳堤的年代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上海西部“冈身”的分布、特征、形成年代及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长期以来,是地理与历史考古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冈身的形成年代及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我们于1978年6月在马桥和柘林两地进行了地质考察、采样,并在室内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振东  唐益群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3):275-278,292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板块边界与大地震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板块边界尤其大陆内部次级板块的边界及其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点,认为山西地震带是次级板块的边界,其地震活动的趋势与其所构成该次级板块地震活动的形势一致,受板块边界及其大范围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实地调查表明,许多大型滑坡发生之前,往往出现一系列突发性的宏观征兆和异常现象。本文通过这些征兆、异常现象及其时、空分布与形成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探讨了预测大滑坡发生的时间及其可能性。初步研究认为: 1.大、中型滑坡的发生,大多伴有滑前宏观征兆和某些特殊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和征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和一定的序列特征。2.根据这些异常和征兆特征及其与滑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大、中型滑坡在临近主滑时间的各种宏观标志和异常信息。3.根据这些标志信息,预测预报大、中型滑坡的发生,鉴定预滑体的稳定性和滑动趋势是可能的。此外,对滑前宏观征兆与地震宏观前兆的区别问题及其意义,也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R值用于地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问题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晓青 《中国地震》2000,16(3):256-262
在回顾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对R值评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推导,给出了预报指标“有异常”与“无异常”状态下预报的震发生的R值及其相互关系,多异常状态下地震发生的R值分布计算及其与方法总的R值的关系及在异常取值间隔与预报时空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R值的正确计算与预报方法等结果,最后讨论了与预报评分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学家对遥感图象上的线性构造带和网络状构造格局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对环形构造——遥感图象一种比较特殊的构造形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年来,笔者利用遥感图象初步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本文就环形构造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胜清 《地震地质》1993,15(4):289-305
结合十多年来我国核电厂厂址选择中地震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基本经验,阐述了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调查与评价的阶段划分及其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断块运动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断层作为断块的边界,其活动特征和断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断块运动类型与断层活动及其分段的关系,以及断块运动与构造障碍的关系,论述了断块运动研究在活断层分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形与混沌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形与混沌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大类无规几何形体物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及其动力演化过程的内在随机性。这给我们探索自然界中分形客体的几何形态及其与内部物理本质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暂新的途径。特别是这一理论给我们探讨地震问题,例如:探讨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确定性图像、地震演化过程的动力学行为、临界特征以及未来大地震的发生等问题,带来了某些希望。本文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分形与混沌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全文共分5部分。第1部分是孕震过程的一般概述。第2部分描述单分形与多分形在地震学中的某些应用.文中第3部分介绍了混沌动力学中的某些研究在测震学与模型中的应用。第4部分综述了自组织临界现象和闪变噪声的研究.最后,第5部分是分形理论与混沌动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活动构造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在简要介绍国际以及中国早期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动构造及其定量研究的历史与发展,阐述了中国在活动构造基础调查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区域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与认识;进一步介绍了在活动构造定量参数测定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基于这些定量参数进行的活动断裂潜在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评价工作与进展。最后,结合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宜重点加强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模型,首先研究了远场地震电磁场辐射场及其分布特征,其次分析了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可以解释孕震区激发电磁辐射现象,是激发地震电磁辐射最有可能的激发源之一;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的对数与地震震级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孕震区裂隙特性分布及其电磁特性有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地震电磁辐射现象和拓宽地震监测预报思路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及其地震时频属性技术应用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地震信号时频分析、分频解释与频谱分解及其在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储层成像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总结与阐述.从时频分析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地震分频解释和频谱分解的实现方法及其在地震沉积学与储层成像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分析指出,发展高精度时频分析理论和算法,一体化统筹谋划地震资料叠前与叠后处理解释,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探索相应的时频响应规律等,是分频解释技术及其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储层成像研究中有效应用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在简述了四种均衡假说之后,着重介绍了我国和苏联、日本,印度开展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的情况及其取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9,21(4):445-455
本文着重就太湖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太湖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问题和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湖这样大型浅水湖泊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沉积物悬浮过程的研究,把风浪与水体光照透明度、内源释放、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等过程和要素联系起来,获得了太湖理化要素随深度变化的内部结构特征,确立了三维水动力模拟模型在太湖应用中的必要性.建立了太湖光照和透明度与悬浮物的关系,及基于悬浮物浓度的太朔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在太湖沉积物与内源污染问题上,初步弄清了太湖沉积物分布与污染物质分布的特征,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作用的来源与大小.太湖水动力对内源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适于太湖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方法.对于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问题,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营养盐阈值、休眠孢子复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完善.研究还发现了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趋于小型化且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营养盐循环速率加快,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通过附着生物的研究,揭示了富营养化导致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应该首先降低营养盐负荷、其次才是生态恢复的新观念,以及湖泊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新思路.最后,就这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若尔盖盆地兴措湖沉积记录揭示的近代气候与环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依据湖泊沉积记录进行古气候环境要素定量的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若尔盖盆地兴措湖近代湖泊沉积特征、沉积物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指标分析,并与器测气象资料进行比较,对兴措湖泊近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及其同位素指标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信息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兴措湖沉积物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记录与对应的降水和气温间的函数关系,为定量恢复该区长尺度历史时期古气候环境特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