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结潜热对锋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二维半地转峰生模式中,考虑了水汽凝结加热和边界层抽吸作用对锋生及越锋环流的影响。水汽凝结加热考虑了大尺度凝结加热和对流凝结加热两种方式。计算结果表明:水汽凝结加热和边界层抽吸对峰区环流具有显著的作用,凝结加热使锋生加快,使锋区上升运动倍增,并使其水平尺度明显减少。边界层抽吸作用也使垂直环流加强。现在  相似文献   

2.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中尺度位温扰动对冷锋锋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导得简化的包括大尺度凝结潜热的半地转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了大尺度凝结加热和中尺度位温扰动对冷锋锋生的影响,给出了锋生过程中各物理量的演变图。计算结果表明,大尺度凝结加热对冷锋锋生具有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大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系统特征,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增强并发生倾斜,凝结加热和中尺度位温扰动的结合是锋前暖区多重雨带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尺度凝结加热与暖锋锋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假湿绝热假定,导得简化的半地转湿锋生模式,利用该模式讨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加热对暖锋锋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增大锋生率,增强上升运动速度,缩小上升运动区的范围,使之更具有中尺度特征,它还使非地转越锋环流得到增强并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4.
非绝热加热对冷锋锋生过程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尚尧  吕克利  钱滔滔 《大气科学》1994,18(Z1):868-878
本文利用半地转模式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对冷锋锋生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包括大尺度凝结潜热、积云对流加热和感热都可以在加热区诱发出附加的锋生场。从而使加热区内的锋区强度得到明显加强;三种加热都能使上升速度增大,其中大尺度凝结潜热释放可在锋前出现一条宽约200km的强降水带.积云对流加热可使上升运动区范围缩小或在低层出现中尺度雨带,感热加热是产生中尺度雨带的一种可能机制。计算还表明,大尺度凝结潜热对锋生过程的影响最明显。它可以影响锋生过程中所有物理量。而积云对流加热和感热加热只对位温场和垂直速度场有明显影晌。但影响程度没有大尺度凝结潜热大。  相似文献   

5.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袁金南  谷德军  廖菲 《高原气象》2015,34(1):93-102
利用NCEP 1°×1°最终分析资料FNL和位涡反演方法,对2006年8月下旬一次中层涡旋诱发南海热带低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层涡旋诱发南海热带低压形成时高层暖心结构经历了由上向下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中层气旋性环流经历了由上向下快速发展的过程。高层暖心结构的向下发展主要与中低层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和干空气从高层侵入有关,而高层波动的影响不明显,暖心发展到达近海面需要有底层热力异常和中低层凝结潜热加热作用的共同配合。中层气旋性环流的向下发展主要与中低层凝结潜热加热作用有关,高层波动对中低层涡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底层热力异常主要在900 h Pa以下产生负涡度。综合分析表明,中低层凝结潜热加热对南海热带低压的生成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了处于地转平衡状态的切变基流中的地转适应过程。切变基流对适应过程有重大影响,当基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切变,使f-(du)/dy<0时,非地转运动强烈发展。 非绝热加热的存在,一方面不断产生非地转运动,通过柯氏力迅速向地转平衡调整,另一方面,风压场不能完全达到地转平衡,进行着准地转下的缓慢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非地转非静力条件下存在对流凝结加热反馈的Boussinesq方程组,借用Emanuel(1982)的Wave-CISK方案来考虑凝结反馈作用,并应用Green函数方法和Fourier方法,求得了任意加热廓线时对称不稳定的流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及其频散关系。本文还对取某些特定的加热廓线时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流凝结加热和垂直风切变对行星波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对流凝结加热和垂直风切变对大气行星波垂直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凝结加热有抑制行星波垂直传播的作用;基本气流的西风(正)垂直切变对行星波的垂直传播有利,而东风(负)切变却对行星波的垂直传播有阻碍作用。 进-步分析还发现,垂直风切变对行星波垂直传播的影响以在中高纬度地区更为显著;对流凝结加热对行星波垂直传播的影响在热带地区更值得重视。并且,垂直风切变和对流凝结加热的影响可能是使得大气中板地波导更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同形式的加热对冷锋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对3种加热形式影响冷锋环流的情形作了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潜热释放对冷锋非地转环流和锋区垂直运动的影响最大,使之明显增强,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冷锋暧区中产生强的暴雨系统,积云对流加热也能使锋面环流增强,但影响较小;感热加热增强冷锋环流,而且可能是锋区多重雨带产生的一种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台风低压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凝结加热廓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一个同时考虑Ekman抽吸和积云动量输送作用的二维轴对称原始方程模式,就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台风低压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下部有较强加热时,模式台风低压的低压环流发展较快;对流层上部有较强加热时,系统结构更类似于实际台风。在台风低压发展过程中,对流凝结加热廓线也会改变,最强加热可能由对流层中下部向中上层发展和传播,从而,台风低压发展既快、系统结构又类似于实际台风。这样一种过程可能正是热带低压发展为台风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及其在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包含非绝热效应的“P”坐标出发,直接通过方程各项的量级比较,对方程尺度分离后进行简化,引入非绝热加热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概念,并推导出其表达式以及以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为唯一强迫项的非地转w方程。并将其在实际暴雨过程中应用,分析非地转湿Q矢量在降水过程中的可应用性。发现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上升运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且与非地转w方程的垂直速度相比较能分离出较小的尺度,对暴雨的预报起更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北夏季副高后部MCC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1989年7月22日出现在副高后部的一次MCC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平流,积云对流加热和大尺度凝结加热是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物理因子。在MCC出现之前和形成初期,Q矢量的散度、旋度和用Q矢量表示的准地转锋生倾向以及不稳定区内水汽辐合量的大幅度增长均能提供大量可供预报员使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对流凝结加热与不稳定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83,7(3):260-268
本文用综合考虑Ekman-CISK和CMM-CISK机制的柱对称模型,讨论了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不稳定波的影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不稳定波有显著影响。 通过CISK 机制对流凝结加热不仅可以产生常定不稳定波并且还可以产生一种有周期性变化的振荡型不稳定波,低层有最大的凝结加热分布更有利于振荡型不稳定波的产生。积云摩擦作用是形成最不稳定波的波长选择性的重要因素,而凝结加热廓线也对这种选择性有直接影响。不稳定波的垂直结构随加热廓线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对流凝结加热廓线还直接影响能量的产生和转换。最大加热层越高,则产生最大有效扰动位能的高度就越高。更有意义的是,这时有效扰动位能向扰动动能转换的效率也愈高。因此,对流凝结加热廓线的不同可能是热带低压扰动仅部分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些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桂龙  刘式适 《大气科学》1993,17(4):403-414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有Wave-CISK和蒸发-风反馈机制的斜压半地转模式来讨论低纬大气运动,其中引入了反映CISK机制的无量纲对流凝结加热参数η和反映蒸发-风反馈机制的无量纲参数α_0,求得了η=0情况下的解析解及η≠0情况下的一级近似解,对η≠0情况下向东传播的类似于低频振荡的波动进行了讨论,从理论上指出了蒸发及非均匀加热对低频振荡的维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Wave-CISK、蒸发-风反馈和低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桂龙  刘式适 《大气科学》1993,17(4):403-414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有Wave-CISK和蒸发-风反馈机制的斜压半地转模式来讨论低纬大气运动,其中引入了反映CISK机制的无量纲对流凝结加热参数η和反映蒸发-风反馈机制的无量纲参数α_0,求得了η=0情况下的解析解及η≠0情况下的一级近似解,对η≠0情况下向东传播的类似于低频振荡的波动进行了讨论,从理论上指出了蒸发及非均匀加热对低频振荡的维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在涡旋形成之后,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辐合加强,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夏季西太副高活动与凝结潜热加热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温敏  施晓晖 《高原气象》2006,25(4):616-623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梅雨期内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中短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凝结潜热加热对西太副高的作用是不同的:当西太副高西侧的降水在它的边缘发生时,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可能迫使西太副高东退,离它较远处的降水则可能诱使西太副高西伸;西太副高北侧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将阻止它北进;南侧降水则有推动西太副高北进的作用。当南北两侧的凝结潜热加热等强度时,它原地不动,但强度增强,达到一定强度时西伸;若某一侧加热强度减弱,西太副高则有向该侧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杨金锡 《气象学报》1965,37(4):498-506
本文利用二层模式把辐射、湍流和凝结加热考虑成与运动相互调整的形式,讨论了加热源、汇所产生的定常扰动的一些性质和特点。结果表明:与运动相互调整的加热对西风带的扰动作用要比固定加热的作用小,在加热产生的定常扰动方面以湍流加热作用最大;凝结次之,约为湍流作用的一半;辐射最小,约为凝结作用的四分之一。凝结加热对亚洲槽的作用较大,而湍流加热对美洲槽的作用大些。  相似文献   

20.
凝结潜热加热对台风降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如金  张宝严 《大气科学》1982,6(3):249-257
本文计算7504号台风大尺度稳定性降水和积云对流降水所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作用,讨论它们对登陆台风降水强度和分布的影响。发现凝结潜热加热对台风的结构和降水起很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台风降水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由此引起的垂直运动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垂直运动场的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配合甚好。其中,大尺度稳定性降水决定了台风降水的范围与分布,但在台风暴雨区,降水强度不够,这些地区,由于存在明显的辐合上升运动,对流活动活跃,对流性降水加热显著,对该区降水起了补充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