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依据龙感湖钻孔的孢粉及硅藻资料,探讨了该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发展及气候变化,通过数值分析方法,重建了年均温及年降水的时间序列,发现气候波动存在的两个阶段,(依1.5kaB.P.前后划分)四个旋回(0.8ka的准周期)两个突变事件(3kaB.P)前后的冷暖急剧变化及1kaB.P的降温事件)。这些变化与敦德冰心及固城湖孢粉反映的气候波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近50a降水趋势及区域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滨 《台湾海峡》2005,24(4):440-447
本文应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35个代表站1961~2003年年、季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年、春季、夏季全省降水以正的趋势为主,而雨季降水以负趋势为主,秋冬季趋势不明显.其后应用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对年、季降水进行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全省降水变化主要以南北向变化为主,东西向为次,同时给出了各季具体的分区范围.最后选取4个代表站进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6,20(5):59-63
芝罘连岛沙坝北端泻湖是6000a B.P.以来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受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海岸古环境与近岸物质迁移的影响,泻湖附近地貌发育经历了水下沙嘴,砾石堤发育,封闭泻湖形成4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特固  杨清书 《热带海洋》1997,16(1):95-100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平均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相似文献   

5.
春季东海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科学一号”调查船1994年4月在东海10个断面上所进行的表层水连续走航观测资料(总航程3600km,47万个观测数据),研究东海表层水叶绿素α含量在不同空间尺度(0.01-100km)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绿素α含量在陆架区高,在外海抵;测区南部海域的含量一般高于北部海域。叶绿素α含量的分布形态变化很大,在某些外海深水区,叶绿素α含量连续百余公里没有显著变化,变化幅度小于0.2mg/m3;而在某些近海浅水区,叶绿素α含量在不到1公里范围内的变化幅度达1.5mg/m3。叶绿素α含量大体存在着三种不同尺度的变化:普遍存在的0.01-0.1km量级的小尺度小幅度变化;1-10km量级的与斑块分市相关的脉冲式变化;更大尺度的与水团生产力水平相关的变化。功率谱随波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大幅度变化对应大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6.
使用1994~2000年NCEP风应力资料驱动全球变网格环流模式,得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流量的年际变化时间序列。模拟结果显示:ITF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际变化均有密切联系,在El Ni~↑no年流量偏低,在La Ni~↑no年流量偏高;ITF流量的年际变化与Ni~↑no 3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Ni~↑no 3区指数超前ITF流量2个月时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81;与南方涛动指数(SOI)明显呈正相关,SOI超前ITF流量2个月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2;与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负相关,IOD指数超前ITF流量3个月时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4。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近30a的SST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珠江口多个定点站近30a表层海水温度(SST)实测资料和气象站观测的气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珠江口SST变化特点、上升趋势及其与El Nino/La Nino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月SST存在着1-2℃的海域差异,SST的年较差达10~11℃,SST的季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显著相关.1971-2003年SST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上升率为0.019~0.034℃/a,且珠江口外高于口内.El Nino/La Nino事件对珠江口SST变化的影响并非单一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6Ma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呈现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是随冰期-间冰期旋回而变化,间冰期时,表层海水生产力高,而冰期时则降低;另一种则是大约40万年的长周期变化,自1.56Ma以来,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旋回,每个旋回内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又经历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闸坡、云澳、硇洲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资料,统计了3个站的多年月平均海水温度、极值水温及月平均水温分布规律;通过对月平均温度进行能谱分析,得出水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对旬平均温度进行能谱分析,得出水温变化还具有显著的2a周期和2.8个旬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域所取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cm/a2。且加速率逐渐增大。当然这些加速率都很小,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趋势,这已足以说明: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1.
南极长城湾93I(62°17.74′S,58°49.91′W)柱样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计鉴定统计51900个体,归属于86种,有孔虫总丰度以柱样中段较低,浮游类含量较低(〈5%)钙质类底栖有孔虫成占优势,全柱底栖有孔虫分异度变化范围不大,底栖有孔虫五个优势种的优势度占决量的83.3%,优势种及其组合变化显著一定的古海洋学意义,探讨了长城湾海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为南大洋晚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关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SSTA滞后5个月时与:Nifio 3的SSTA相关系数最大,且其年际变化依方差贡献大小,分别有42.7月、25.6月及36.6个月的周期,这3个年际模态基本上能够描述海面温度的年际变异,为南海在大尺度ENSO背景下存在区域响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应用Krause—Turner混合层温度方程对南海异常暖事件的研究表明,除了经向风应力异常,Ekman抽吸也是影响SSTA年际变异的主要因素,在某些异常年份甚至是主导因素,为南海SSTA年际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美国西部宾夕法尼亚—二叠纪碳酸盐—硅质碎屑岩混合岩层为例EugeneC.Rankey为了使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气候变化模式广泛采用,下面几个条件必须满足:第一,海平面升降变化必须与气候变化同步;第二,地形或沉积对气...  相似文献   

14.
厦门港湾悬浮物粒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港湾冬季近底层高平潮前后时段悬浮物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值粒径范围2.6-4.4μm之间,平均为3.4μm,各站位之间粒度分布的曲线和参数变化不大,在研究区中分布较均匀。频率分布曲线含二至三个次组分,各次组分的众数位值依次为5.67ΦΦ7.52Φ、10.40Φ;概率值累积频率曲线主要由二至三个线段组成,其截点分别为6Φ和8Φ,且与相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上的低谷位并不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5.
两种水质处理方式对养虾池内弧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两个对虾养殖场,采用不同的水质处理方式养殖凡纳滨对虾(Lh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并对池内及其附近海域的弧菌数量、水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处理水质的两口养殖池弧菌数量明显减少,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为535、918个/cm^3,对虾生长正常,水质稳定.另一使用消毒剂处理水质的养殖场弧菌数量较高,两口监测池的弧菌细胞密度均值分别达到373l、4182个/cm^3,且水色变化较大,对虾出现体色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地表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被广泛用作研究细粒沉积物物源、环境和搬运途径的首选材料.通过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相对丰度、组合的侧向变化以及季节变化可以弄清沉积物的物源.这特别适用于象河口清这样的会集着沿河道不同来源的沉积物的复杂环境.目前的研究是使用特定的粘土矿物(其在丰度和分布中的空间和季节变化)来帮助弄清曼多维河口湾的沉积物来源以及季节对主要沉积物来源所起的作用.曼多维河(全长70km)由多条支流汇集而成,穿越广阔的露无铁矿区.1990年,使用不锈钢制的范文咬合采样器从7个钻位采到了代表三个…  相似文献   

17.
林景宏 《海洋学报》2007,29(1):92-97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许志峰 《台湾海峡》1995,14(4):356-360
本文根据沉积速率变化受沉积环境制约机理,计算了南海中北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分析该海域沉积环境的特征。通过7个粒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与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明显高于典型的大洋沉积环境的沉积速率,平均为10.2cm/ka,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11.3cm/ka,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6.0cm/ka,表现为近陆区沉积速率高,远离大陆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卫星影像在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对比了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速率与陆地卫星资料空间分辨率以及分析用卫片对比岸线变化可能产生的误差等,论证了用卫片研究该区岸线变化的可行性,通过潮位校正,坡度改正等方法提供了一套用卫片研究验潮站位较少的淤泥海滩岸线变化的方法,并讨论了提高该方法精度途径。在些基础上,对比了本区1985.5.1-1977.5.10;1986.6.5-1975.5.21和1989.5.28-1977.5.10三组陆地卫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得出,近43年来,秦皇岛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总趋势为下降,年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订正后的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本文还根据不同岸段地壳升降速率,分别求出了各岸段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年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