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周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周期学是目前国外正在兴起的一门新科学。地质科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发展运动过程中周期性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一研究对丰富发展地球科学和指导矿产勘查实践、预防地质灾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寻找地质过程中周期性现象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对地质过程中的周期性现象进行更为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专门用周期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地质科学的新分支即地质周期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历史洪水的周期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周期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长江历史洪水的频发特点和周期规律,认为影响长江历史洪水的基本周期因子,与近日点日月交食年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历史气候周期等因素有较大的关联性。而近几个世纪以来长江洪水频率的不断加快,表明人类活动扰乱和改变了历史洪水原有的周期值,使长江历史洪水周期打上了人类活动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地质勘查周期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地质与勘探》2020,56(3):644-656
本文开拓性地系统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地质勘查周期,引入经济周期理论、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矿产品使用强度理论、政治决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对地质勘查周期进行了解释,试图理清多年来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统计建国以来历年地质勘查投入、钻探工作量、见矿异常和发现矿产地等数据,划分了8次地质勘查工作周期。在对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勘工作周期与经济和财政周期相对应的观点。此外,通过研究建国以来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结合矿产品使用强度变化趋势,认为在重工业化发展阶段,矿产品使用强度处于高位,从而地勘投入处于高位;在农业、轻工业化发展阶段,地勘工作逐渐走弱。2013年后,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勘工作处于新一轮弱势状态。地勘工作周期体现了长期国家发展战略主动选择、工业化进程与短期财政和经济波动双重叠加的特点,短期政策因素则常对地勘周期波动时有放大或熨平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Faure序列的结构,得到Faure序列的周期性以及模2下Faure序列的快速算法。该算法无需直接写出相关矩阵,仅包含矩阵及向量的逻辑运算和加法运算,不包含乘法运算。  相似文献   

6.
7.
从发现海滩岩断代序列模式后,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又发现气候变化周期、闽粤海岸升降周期和海平面变化周期等皆为500a 左右。在13000aB.P.前中国气候变暖,海平面为以上升为主的升降期;近6000多年海平面以周期性上下波动为特征;而近3100年寒冷气候以每1000年7个纬度的速度南移,海平面向上波动幅度变小。按气候变化周期,现阶段为变寒期,将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世界未来50—100年的海面可能与今持平或有所下降。按照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规律,未来6000—7000年的海平面将下降几十米。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五千年来山崩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事件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群发期。最显著的群发期出现在中国黄帝、夏桀、殷代、周代、西汉、东汉、西晋、元代、明清、清末时期。近800起灾害事件时间序列谱分析表明,多尺度群发周期序列为1380,600,288,162,118,72,61,31,24,20,15,11年,具有可公度性和对数螺线性,并且与冰川泥石流、火山爆发、陨石坠落等周期序列相近,与地球运动周期、气候旋  相似文献   

9.
10.
胡昌新 《水文》2002,22(6):39-42
根据黄浦江百余年潮位资料分析,存在较显著的准周期性,从而提出周期最大值法。首先通过周期分析,选择基本周期步长;然后由周期单元取样,按照周期最大值的随机性,结合历史调查特大值,进行频率分析。因此,这些极值变量,均是近于或属于严重风暴潮条件,则外延稀遇频率的设计潮位成果,较为合理可靠,可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地壳波状运动理论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岩芯、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三水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研究成果表明:220±Ma周期是银河年周期对地球的影响,65±Ma周期反映了太阳系在银道面上、下的运动周期及地幔对流周期对地表作用结果;10±Ma周期是太阳能量的变化周期在地表沉积物中的反映。这些不同级别的周期波作用于地球表面,其叠加耦合的结果将造成不同时期地层的沉积或剥蚀速度的变化及其量级的差异,以及剥蚀事件的非等时性。地壳的波状运动说明,地壳的负向运动(沉降)与正向运动(抬升)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应隶属构造运动的范畴,正向运动仅是构造运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虹吸周期泉理论动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德  谭明 《中国岩溶》1992,11(2):141-147
喀斯特周期泉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貌现象。其中,虹吸式喀斯特周期泉具有比一般虹吸现象更为复杂的机理,它对管道水流的补排结构有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模拟实验,探求其形成的主要边界条件,并提出其实验条件下的理论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14.
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南半球对流层温度场谱分析和逐次滤波分析发现,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呈现明显的持续升温趋势,升温幅度由低层到高层逐步增加,其中地面层1 000 hPa年升温率为0.013℃/a,对流层中部500 hPa年升温率为0.019℃/ a,对流层上部300 hPa年升温率为0.036℃/ a;滤除南半球大气温度场的趋势变化,发现南半球大气温度场从地面层直至对流层顶广泛盛行着十分显著的与太阳磁场磁性22年周期变化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趋势略有超前,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磁场周期性变化的响应。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南半球从地面层1 000 hPa到对流层顶,再到平流层中部10 hPa各层次大气温度变化22年周期分量振荡位相基本一致,周期振幅由低层到高层迅速增大,说明太阳磁场变化对对流层高层比低层影响大,对平流层影响更大。其中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的22年变化周期是在滤除趋势变化和11年周期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对地面层气候的影响较小并且经常处于被掩盖状态;南半球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之后显示出十分显著的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11周期性变化的响应。对流层上层3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和22年周期之后也显示出11年变化周期,而对流层中部500 hPa则无此周期反应,说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地面层1 000 hPa大气气候影响最明显,对流层中上层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
16.
周期分析法在山前冲洪积扇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宝良 《河南地质》1992,10(2):141-145
  相似文献   

17.
问德溥 《水科学进展》1991,2(3):179-187
本文提出了周期平稳马氏策略输出均匀性的概念及量度方法,阐明了非线性替代函数模型可以改善策略输出的均匀性。文章以大量算例及图表验证了策略输出均匀性的存在及改进途径,并指出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扼要介绍了发生在建筑周期每一个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目标,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2500多年来的太阳活动与温度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chove推算出的2500多年太阳黑子极值出现的年份得到了2500多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将其与北半球部分地区温度对比,发现太阳黑子周期长时北半球温度低,太阳黑子周期短时北半球温度高;快周期持续时间越长暖期持续时间也越长,反之亦然。最后,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和万年尺度的温度变化趋势拟合了2500多年来的温度变化,它与我国温度和极区温度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